文章目錄(3月14日):
1. 為什麼米爾斯海預設為特朗普在烏克蘭問題上是正確的 (
The New Yorker)
2. 特朗普對美國大學的打壓:今日佛州,明日美國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3. 為何俄羅斯軍隊如此有韌性 (The Asia Times)
4. 德國汽車行業輝煌不再,轉型求生路在何方?(BBC)
5. 想向美國人展示如何製造一流電動車電池的中國公司們 (The Information)
6. 特斯拉警告特朗普政府稱其面臨報復性關稅的風險 (Financial Times)
7. 黑石和高盛CEO認為特朗普的政策存在積極面 (Financial Times)
8. 民主黨人正在艱難應對特朗普——首先,得明確自己的立場 (The Eco.nomist.)
9. 美國科技公司感受到了對華關稅的壓力 (BBC)
10. 免籤政策助力外國遊客重返中國 (The Diplomat)
11. 人生低谷後的上揚曲線:為何中年後越活越幸福?(The Economist)
1️⃣為什麼米爾斯海預設為特朗普在烏克蘭問題上是正確的
按語:本文載於《紐約客》,記者艾薩克·喬蒂納與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的對話就俄烏衝突的根源及普京的意圖進行了探討。米爾斯海默作為現實主義外交政策的代表人物,始終認為北約東擴是俄羅斯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支援特朗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主張透過談判結束戰爭,接受俄羅斯的關鍵條件,包括烏克蘭中立化、領土割讓和非軍事化。喬蒂納則質疑米爾斯海默對普京意圖的判斷,認為其低估了普京的“帝國主義”傾向,並指出米爾斯海默過於依賴普京的言論而忽視其行動。兩人的根本分歧在於對普京動機的理解,基本上,米爾斯海默屬於“一戰”敘事,大國地緣政治勢力範圍的邏輯,認為普京的行為是對北約擴張的防禦性反應,無意征服烏克蘭以外的東歐(一個不加入北約的烏克蘭並不會構成對俄羅斯的威脅);喬蒂納則是“二戰”敘事,認為應該用希特勒和納粹德國去類比普京和俄羅斯,後者有更大的地緣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治文明野心,在烏克蘭之外還意圖征服東歐其他部分。這是西方內部對普京及俄羅斯意圖的兩種截然不同但又極具代表性的敘事,兩種敘事都在爭奪對俄烏戰爭及俄羅斯行為的話語權和解釋權。特朗普和“美國優先”的MAGA更接近於“一戰”敘事(與米爾斯海默觀點一樣),伴隨特朗普重返白宮,開始重塑俄烏戰爭格局及美俄關係,本來被主流政治及主流輿論所打壓、排擠、妖魔化的“一戰”邏輯也獲得了更大的影響力和傳播,並可能在未來重新主導美國對俄烏戰爭的敘事。2025.3.12
(全文約5,9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Why John Mearsheimer Thinks Donald Trump Is Right on Ukraine
And that the West has misunderstood Vladimir Putin.
為什麼米爾斯海預設為特朗普在烏克蘭問題上是正確的
以及西方對弗拉基米爾·普京的誤解
撰文/Isaac Chotiner(艾薩克·喬蒂納)
載於/The New Yorker
日期/2025.3.11
正文:
三年前,當俄烏戰爭全面爆發時,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家約翰·米爾斯海默(也許是他這一代人裡最著名的“現實主義”外交政策學者)明確表示,他認為俄羅斯發動襲擊的主要責任在於美國。這並不令人意外。自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並支援烏克蘭東部分裂主義叛亂以來,米爾斯海默一直認為,美國和歐洲大部分國家是俄羅斯在該地區軍事行為的主要原因——根本上是因為北約持續向東擴張。(自冷戰結束以來,已有16個國家加入北約。)2022年俄羅斯入侵後,我與米爾斯海默進行了兩次對話;兩次他都嚴厲批評了西方政策,併為弗拉基米爾·普京辯護,反駁關於其帝國主義和戰爭目標謊言的指控。(同年,米爾斯海默會見了匈牙利專制領導人維克托·歐爾班,後者對普京的戰爭敘事表示同情。)
··· ···
(全文約5,900字)
2️⃣特朗普對美國大學的打壓:今日佛州,明日美國
按語:本文介紹了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保守派勢力在高等教育領域發起的文化革命浪潮,呈現意識形態格局的顛覆性重構,而佛羅里達州在當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大學校園的景象:今日佛羅里達,明日美國。1)佛羅里達州為先行一步的模範,保守派透過立法手段,系統性清除進步主義遺產,將DEI(多元平等包容)專案定性為“歧視性“政策予以取締,傳統主義對左派“身份政治”全方位反攻;2)追求傳統(而非現代)西方制度與文明的自信:重塑“西方文明經典”為核心課程體系、重構知識生產邏輯,社會學、女性研究等人文社科遭到清洗,學術領域面臨價值重估與學科重組,甚至可能由此遭到裁減;3)校園話語權發生戲劇性反轉,保守派學生從自我壓抑轉向公開表達,進步派群體則受到言論審查。過去的“政治不正確”變為“政治正確”,過去的“政治正確”變為“政治不正確”;過去的“反動”變為“進步”,過去的“進步”變為“反動”,標準徹底翻轉;4)政府以財政撥款為要挾對學校和老師推行意識形態管控,在政治面前,學校當然只能就範。量變到質變:右翼已經在美國取得了“文化戰爭”的勝利,其首要目標就是重構教育——從幼兒園、小學到高等院校,進行系統性、全面性、“端到端”的意識形態改造。2025.3.14
(全文約4,9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Trump Is Cracking Down on Universities. Florida Had a Head Start.
The state’s laws have dismantled campus DEI initiatives, banned political or social activism and redefined core curricula
特朗普正在打壓高等院校。佛羅里達州先行一步。
該州的法律已廢除了大學校園裡的“多元化、公平性與包容性”(DEI)舉措,禁止了政治或社會激進活動,並重新定義了核心課程
撰文/Douglas Belkin
載於/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日期/2025.3.12
正文:
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三年前,比亞·卡斯塔尼奧(Bia Castanho)還是佛羅里達大學的一名大一新生。每當課堂討論轉向政治話題時,她都會低下頭,保持沉默。她說,幾乎每次,像她一樣持保守立場的學生參與辯論,結果對他們來說都很糟糕。
··· ···
(全文約4,900字)
3️⃣為何俄羅斯軍隊如此有韌性
按語:本文探討了俄烏衝突中俄羅斯軍隊展現的非凡韌性及其戰略根源。作者指出,儘管面臨西方制裁,俄方仍憑藉多重優勢維持戰場主動權:)龐大人口基數與社會廣泛支援構成持久戰基礎;2)經濟基礎依然穩固,發展勢頭良好,能夠支撐長期軍事行動;3)志願兵役制保障兵源質量與士氣;4)軍事戰略正調整迴歸傳統優勢,發揮火炮優勢與陣地攻防專長,透過系統化作戰方式降低損耗;5)俄羅斯也在進行技戰術升級,廣泛使用無人機。當前烏克蘭反攻失利與西方援助動搖的背景下,俄方軍事韌性就是普京最大的籌碼,將深刻影響停火談判走向。2025.3.14
(全文約2,3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Why Russia's military has been so resilient
And what military resilience means for pending
ceasefire negotiations and ending the Ukraine war
為何俄羅斯軍隊如此有韌性
以及這種軍事韌性對後續的停火談判及結束烏克蘭戰爭意味著什麼
撰文/The Asia Times
載於/Alexander Hill
日期/2025.3.13
正文:
在與美國官員在沙烏地阿拉伯舉行會談後,烏克蘭已同意美國提出的在其與俄羅斯的戰爭中停火30天的提議。
該提議附帶的條件是,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近期凍結對烏情報共享和軍事援助後,將恢復對烏克蘭的這些支援。
··· ···
(全文約2,300字)
4️⃣德國汽車行業輝煌不再,轉型求生路在何方?
按語:本文分析了德國汽車工業面臨的轉型陣痛與多重挑戰,揭示這一受困的傳統支柱產業在新時期的突圍方向:1)代表昔日“經濟奇蹟”象徵的德國車企陷入產能過剩、利潤下滑與市場萎縮困境,同時,電動化轉型投入巨大但不達預期,本土補貼政策突變則加劇了需求疲軟;2)勞動力與能源成本高昂也削弱了德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產業外遷壓力與工會博弈更激化了內部矛盾;3)中國市場原本是德國車企最主要的市場,但中國消費者對德系車胃口下降,中國電動車憑藉技術與成本優勢蠶食市場,甚至反向進軍歐洲;4)德國車企在競爭力和技術上均已落後;5)全球供應鏈重構與地緣政治風險疊加,迫使德國車企在技術革新、成本控制與市場戰略間尋求平衡。最終,究竟如何在堅守制造傳統與擁抱產業革命中找到破局之路,將考驗德國汽車工業的轉型智慧。2025.3.14
(全文約5,2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Germany's once-mighty car industry is in crisis.
What will it take to fix it?
德國汽車行業輝煌不再,轉型求生路在何方?
撰文/Theo Leggett
載於/BBC
日期/2025.2.12
正文:
幾十年來,汽車製造一直是德國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德國著名的戰後經濟奇蹟的有力象徵。德國的“三大”汽車品牌,即大眾、梅賽德斯-賓士和寶馬,長期以來一直因其卓越的效能、創新能力及精湛的工程技術而備受讚譽。但如今,德國汽車工業正面臨重重困境。鑑於經濟萎靡不振是本月聯邦選舉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那麼德國汽車工業要怎樣才能重回復甦之路呢?
··· ···
(全文約5,200字)
5️⃣想向美國人展示如何製造一流電動車電池的中國公司們
按語:在美國對中國貿易戰及技術戰持續升級、對中國企業表達出巨大敵意的背景下,一些中國最頭部的電池企業卻選擇赴美投資,似試圖:1)在當地市場創造收入與利潤;2)認為自帶資本+技術的投資好意可以化解美方的敵意;3)明知道該等投資涉及美國的國家安全;4)淡化長期政治風險。資本歸根結底是逐利的;美國借政治打壓 + 稅收抵免政策,誘導資本和技術轉移。這類投資雖然也受到美國反華政客的需求,但對於渴求技術、投資、就業的美國來說,何樂而不為。中國企業可以變為美國為實現國家安全目的重構電池供應鏈的墊腳石,而由於來到了美國,最終當然會變成“案板上的魚肉”。尤需關注(及警惕)的是,這類投資可能形成示範效應,誘使更多中國企業在關鍵領域向美方讓渡戰略資源。2025.3.14
(全文約3,2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The Chinese Companies That Want to Show Americans
How to Make First-Rate EV Batteries
想向美國人展示如何製造一流電動車電池的中國公司們
撰文/Steve LeVine
載於/The Information
日期/2025.3.10
正文:
明年年底,總部位於馬薩諸塞州的電極開發商6K公司計劃向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客戶交付鐵基陰極材料,這個客戶就是中國電池製造商國軒高科。國軒高科將在伊利諾伊州一家由原Kmart門店改造而成的工廠裡,把黑色粉末製成電池。
··· ···
(全文約3,200字)
6️⃣特斯拉警告特朗普政府稱其面臨報復性關稅的風險
按語:特斯拉透過匿名信的形式,向美國貿易政策向特朗普政府發出的風險警示,指出各國的報復性關稅將傷害特斯拉的供應鏈、推高其本土生產成本、削弱國際競爭力等。(儘管馬斯克和特朗普有很好的關係,在新政府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關稅這樣敏感的話題裡,他有可能會迴避直接向特朗普提訴求,而採取這種比較委婉的方式表達企業的立場。)2025.3.14
(全文約1,6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Tesla warns Trump administration it is 'exposed' to retaliatory tariffs
Elon Musk’s electric-car maker says levies could make it costlier to produce vehicles in the US
特斯拉警告特朗普政府稱其面臨報復性關稅的風險
馬斯克旗下的電動汽車製造商表示,(其他國家的)關稅可能會使該公司在美國生產汽車的成本變得更高
撰文/Aime Williams & Stephen Morris
載於/Financial Times
日期/2025.3.13
正文:
馬斯克的電動車製造公司特斯拉發出警告,稱特朗普總統發起的貿易戰可能會使該公司成為其他國家針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的目標,並增加其在美國生產汽車的成本。
··· ···
(全文約1,600字)
7️⃣黑石和高盛CEO認為特朗普的政策存在積極面
按語:兩位猶太人金融大鱷謹慎表達對特朗普經貿政策支援及對美國經濟的樂觀態度。1)這些最頭部的、意見領袖級的金融家、企業大佬們都不得不回應對經濟問題的看法;2)在目前的環境裡,大家不敢批評特朗普,包括不能唱衰美國經濟;3)為了維護和白宮關係的大局,都謹慎但積極表態,唱響經濟光明論,幫助正面引導市場預期。2025.3.14
(全文約1,3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Blackstone and Goldman Sachs CEOs see upsides to Donald Trump's policies
Comments from Wall Street bosses come as president's import tariffs fuel US recession fears
黑石和高盛CEO認為特朗普的政策存在積極面
在這位總統推行的進口關稅加劇了人們對美國經濟衰退的擔憂之際,華爾街大佬們發表了上述言論
撰文/Guy Chazan
載於/Financial Times
日期/2025.3.13
正文:
華爾街兩位極具影響力的高管表示,特朗普的政策存在積極的一面,儘管這位美國總統正大力推行包括進口關稅在內的保護主義措施,而這些措施極大加劇了人們對全球最大經濟體增長放緩的擔憂。
··· ···
(全文約1,300字)
8️⃣民主黨人正在艱難應對特朗普——首先,得明確自己的立場
按語:自2024年大選敗陣特朗普以來,民主黨深陷政治困境卻缺乏有效抵制,基本被美國政治舞臺邊緣化,屬於被遺忘狀態。1)華盛頓精英層深陷群體思維,不願直面失敗根源。領導層仍沉溺於自我頌揚,讚美哈里斯,將敗選歸咎於“宣傳不足”,而非綱領缺陷;(2)在移民、跨性別、DEI等文化戰爭中節節敗退,但又因路徑依賴,及懼怕利益集團壓力等,不敢調整立場,選擇“躺平”;(3)核心價值主張模糊不清,既未能重拾傳統的工人階級票倉,又因極端“身份政治”疏遠主流群體,成為“多民族政黨”卻丟失了“全民政黨”的身份;4)民主黨的國會領袖沒有領導力擔當(當然也並非國會領袖的傳統職能所在);領導人忙於售書作秀而非重塑理念,策略上採取消極“裝死”鴕鳥戰術。如果2024年大選這樣的失敗都不能讓民主黨振聾發聵的話,則該黨可能還需要經歷更大的政治失敗才能有所轉變。2025.3.14
(全文約2,8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Democrats are struggling to respond to Trump
First, the party must work out what it stands for
民主黨人正艱難應對特朗普
首先,民主黨必須明確自身立場
載於/The Economist
日期/2025.3.6
正文: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每天都在給民主黨人提供新的理由,讓他們為自己在2024年大選中的失利而懊悔不已。喬·拜登和卡瑪拉·哈里斯執政的失敗意味著,他們曾經宣稱所關心的每一件事——跨大西洋聯盟、政府改善社會的能力、法治——都在被逐步瓦解。民主黨人數年來一直宣稱,特朗普如果再次當選總統將帶來災難性後果,將對美國民主構成生死存亡的威脅。然而,更多的美國人還是認為,比起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特朗普更勝一籌。弄清楚這一切究竟是如何走向如此糟糕的局面,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 ···
(全文約2,800字)
9️⃣美國科技公司感受到了對華關稅的壓力
按語:BBC的報道,聚焦美國科技及相關行業零售企業在對華關稅政策下的生存困境:1)特朗普政府加徵關稅範圍擴大至消費電子產品,企業被迫承擔驟增的進口成本;2)全球供應鏈的重構存在現實瓶頸:東南亞及北美新興製造基地在短期內無法替代中國成熟的產業生態;3)企業被迫提價,但美國通脹壓力很大,老百姓腰包很緊,對消費者的傳導空間也有限;4)企業走一步看一步,一切寄希望於特朗普最終能夠調整政策。2025.3.13
(全文約2,0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US tech firms feel pinch from China tariffs
美國科技公司感受到了對華關稅的壓力
撰文/Daniel Thomas
載於/BBC
日期/2025.3.11
正文:
迪娜·加扎裡安(Deena Ghazarian)的公司才剛運營了一年,特朗普總統第一任期內的貿易政策就讓她的公司陷入了混亂。
··· ···
(全文約2,000字)
🔟免籤政策助力外國遊客重返中國
按語:最近在國內旅行,發現外國人明顯增加,坐飛機時發現上有大量外國人。上週出行,更是往返兩次飛機旁邊都有外國人,“體感”變化明顯。2023年末以來的免籤政策帶動外國遊客激增(約四分之三的外國遊客是透過免籤政策入境的)。外國遊客有兩點好:一是在中國本土消費,補充內需;二是透過遊覽觀光,直接感受“中國故事”,比什麼樣的外宣都管用。2025.3.10
(全文約1,2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Visa-Free Policies Help Bring Foreign Tourists Back to China
Beijing has made a concerted push to attract foreign visitors back to China after the pandemic. Those efforts are paying off.
免籤政策助力外國遊客重返中國
疫情過後,北京方面齊心協力吸引外國遊客來華。這些努力正在收穫成效
撰文/Vincent Chow
載於/The Diplomat
日期/2025.3.6
正文:
根據國家統計局上週五發布的資料,在北京市大力吸引外國遊客之後,去年中國的入境旅遊業大幅增長。
··· ···
(全文約1,200字)
1️⃣1️⃣人生低谷後的上揚曲線:為何中年後越活越幸福?
按語:這篇文章載於2010年的《經濟學人》,雖時隔十餘年,卻仍能為理解生命幸福提供深刻的洞見與啟示。1)人類幸福感存在“U型曲線”的規律:中年是低谷(47歲為平均的最低谷),但危機並非終點,而是觸底反彈的轉折點,隨著歲月積澱,人們反而能收穫更豐沛的生命滿足感;2)研究指出,這種轉變並非源於財富積累或環境改善,而是內在認知的昇華:老年人更擅長情緒管理,懂得活在當下,珍視情感聯結;3)跨文化資料印證了該現象的普適性,從烏克蘭到辛巴威,不同社會都顯現出中年後心靈自愈的共性;4)文章也顛覆了傳統“老之將至”的悲觀敘事,指出接納侷限、消解執念的智慧,恰是歲月饋贈的精神禮物。這些洞見至今仍為身處不同人生階段者提供著超越時代的思考座標。2025.3.14
(全文約4,700字,內容根據中文表達習慣及語境進行適度調整)
The U-bend of life
Why,beyond middle age, people get happier as they get older
人生低谷後的上揚曲線:為何中年後越活越幸福?
載於/The Economist
日期/2010.12.16
正文:
要是問問人們對變老有何感受,他們很可能會像莫里斯·舍瓦利耶(Maurice Chevalier)那樣回答:“想想另一種選擇(死亡),變老也沒那麼糟糕。”關節變得僵硬,肌肉日益鬆弛,視力逐漸下降,記憶力開始減退,再加上現代社會對老年人漫不經心的漠視,這一切似乎都讓人恐懼——也許這比死亡要好些,但也好不了多少。然而,人類害怕變老其實是錯誤的。人生並非從陽光明媚的高地緩慢而漫長地走向死亡之谷。相反,它更像是一條U形曲線。
··· ···
(全文約4,700字)
【【【請求推薦(長期有效)】】】
招募:影片剪輯拍攝、新媒體運營
崗位:實習生 或 正式崗
領域:人文社科
要求:英文基礎好、有國際視野、有人文關懷、有創意、有網感
經驗:應屆畢業生 及 1~5年工作經驗即可
地點:北京(要求人在北京,可接受遠端辦公)
聯絡:電話15010806420 微信mylivinghistory-xu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這是兔主席/tuzhuxi和朋友們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進步!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風格:理性、邏輯、簡單、通透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內容:國際臻選(整理註釋評論、全網稀缺高質量內容)/快評(觀察、視角、心得、影書評、圖片)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可快速加入【兔主席的寶藏】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