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點#114中美貿易戰追蹤、AI時代的教育幻象

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訊)

● 特朗普貿易戰追蹤

  1. [586]我是一名曾投票支援特朗普的大豆種植戶,懇求總統結束這場貿易戰(The Free Press)
  2. [585]執政能力問題正在危及特朗普的政治形象(The Washington Post)
  3. [584]解析“特朗普國王”瘋狂關稅背後的邏輯(The Economist)
  4. [583]華爾街終結特朗普全球貿易戰的最大希望:“自己人”貝森特(The Wall Street Journal)
  5. [580]北京為何自信能戰勝特朗普 (Foreign Affairs)
  6. [579]特朗普的華爾街“盟友”BillAckman公開呼籲暫緩對華關稅(X)
  7. [577]美國就業崗位並非被竊,而是自身流失(The Telegraph)
  8. [576]特朗普宣佈對中國產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免徵關稅(The Wall Street Journal)
  9. [575]財政部長貝森特成為特朗普陣營核心人物(The Hill)
  10. [574]中國已展示能在貿易戰中戰勝美國(The Telegraph)

● AI競爭、AI與教育

  1. [582]《自然》雜誌:2025年AI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Nature)
  2. [581]《自然》雜誌:AI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來自4,000名研究者的答案(Nature)
  3. [562]在人工智慧時代,教育是否只是幻象?(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 [561]中美AI應用競賽:差距比美國人想象得要小(The Economist)

● 格陵蘭島

  1. [567]特朗普“拿下”格陵蘭計劃內幕:靠說服而非入侵(The New York Times)

II. 按語與引文

1.[586]我是一名曾投票支援特朗普的大豆種植戶,懇求總統結束這場貿易戰

  • The Free Press(2025.4.10)
按語:本文為一位長期(過去三屆)支援特朗普的肯塔基州大豆種植戶寫給特朗普的公開信,懇請特朗普結束與中國的貿易戰。文章載於保守派雜誌《The Free Press》。主要內容:1)來函者家族在美國從事農業已經兩百年,他是第九代;2)貿易戰導致美國大豆價格持續下跌,農民面臨入不敷出的經營困境;他的家族企業最多熬到2027年就得破產;3)第一次貿易戰以來,美國大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已經部分永久丟失,巴西等競爭對手還在加速搶佔市場;4)農業及下游的食品業是美國的經濟支柱產業,其危機將波及3,400萬相關就業崗位;5)作者是MAGA支持者,雖認同特朗普政府此前的減稅和去監管政策,但反對進一步對華加徵關稅,呼籲特朗普儘快停止貿易戰,重啟中美貿易談判,避免農業系統崩潰。此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視窗,一窺中國對美農產品反制措施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尤其是,該等政策將直接影響特朗普的核心基本盤。
  • 正文:(2,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我家世代務農,向前可以追溯到1808年,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九代。當年,我的高祖父伐木建屋、搭棚養畜,並種植糧食維持生計。
如今,站在肯塔基州馬格諾利亞的家中,我就能望見祖輩的墓碑。父親與祖父將耕作技藝傳授於我,現在我又將這些本領教給我的三個兒子——他們分別14歲、12歲和9歲。
1980年代,隨著新技術改變市場格局,我們當地的農民逐漸從乳製品和菸草種植轉向大豆種植——新技術使得在貧瘠土地上耕作成為可能,也能使用除草劑而不傷害作物。然而如今,由於與中國的貿易戰,我擔心可能到2027年就面臨破產。這段歷史、這份傳承、所有的血汗與辛勞,都可能因一紙政令而付諸東流……

2.[585]執政能力問題正在危及特朗普的政治形象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4.11)
按語:文章載於《華盛頓郵報》。核心邏輯,美國老百姓選特朗普上臺,不只是為了“砸爛舊世界”,而是認為他有執政能力,能夠把政府改造好,交付更加優異的政績,造福老百姓、造福美國。這和特朗普把“牛皮吹上天”有關——不假思索、不留餘地的對所有事項進行極致的承諾——從俄烏、到中東、到降低物價。結果,不僅沒有一件事情能夠成功交付,而且上任後從安全到經濟事務都盡顯“草臺班子”特質,展現了新政府執政能力的低下,同時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忽悠上。學者認為,從大的原則上,美國老百姓對總統執政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群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辦事不牢的總統最終會被政治反噬。眼下,民眾可能還會給特朗普一點時間,“讓子彈再飛一下”,但留給特朗普的時間並不多了。所謂捧得越高,摔得越慘,“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特朗普的政治資本並非無限,如果這樣繼續下去,他和共和黨都將付出巨大的政治代價。
  • 正文:(3,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之所以能重返白宮,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標榜自己雷厲風行,指責對手無能又老邁,並承諾上任首日就會讓政府恢復基本效能。他還說,這甚至不是什麼難事。
然而執政兩個半月後,社會保障局等機構連基本服務都難以保障。特朗普團隊朝令夕改。外洩的Signal加密聊天記錄顯示,多名高階安全官員對軍事機密保護的基本規範都缺乏瞭解。
政府關鍵崗位人員遭解僱後又復職。關塔那摩灣那座大肆宣傳的移民拘留中心面臨運作難題。特朗普團隊曾告知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下崗員工,如果認為遭受歧視可聯絡某位專員——結果此人早已離世……

3.[584]解析“特朗普國王”瘋狂關稅背後的邏輯

  • The Economist(2025.4.10)
按語:本文載於《經濟學人》,也試圖解釋特朗普政府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背後的決策邏輯(及內在矛盾)。1)白宮經濟顧問米蘭提出了弱化版的“海湖莊園協議”,即美元儲備貨幣的“責任分擔機制”——他將關稅看作迫使他國分擔美元儲備貨幣成本的手段。然而,他的理論忽視了美元為美國帶來的融資便利和全球政治經濟霸權;2)財長貝森特主張維護強勢美元地位,在關稅上的落腳點是國家安全:主張透過關稅重建美國本土製造業。但如果本意是國家安全,目前這種到處為戰的政策只會削弱美國與盟友的合作基礎;3)歸根結底,兩位官員代表的都是自己的看法,他們都在嘗試結合自己的角度,對外解釋特朗普的關稅邏輯;4)最終決策在特朗普。特朗普看法非常直接:透過高壓關稅,實現製造業迴歸美國,滿足重振經濟、實現就業等多重目標。但他朝令夕改、反覆無常的政策只會給市場和經濟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但難以幫助其實現預想的政策目標。
  • 正文:(2,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對於那些自認為擁有自由意志的獨立個體而言,過去一週堪稱一劑清醒劑。從最頑固的個人主義者到普通民眾,所有人都淪為特朗普政治棋局中的棋子,在他的經濟混亂威脅與突發仁慈舉措之間來回搖擺。4月9日,僅憑他宣佈推遲90天實施部分極端關稅的寥寥數語,便使金融市場從蔓延的恐慌瞬間轉為全面的風險追逐狂潮。
面對如此反覆無常的政策,試圖從特朗普時松時緊的關稅措施中找出某種戰略邏輯似乎徒勞。但考慮到其巨大影響,企業高管、外交官和投資者仍不得不努力解讀。過去一週,特朗普經濟團隊的兩名成員對其“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稅給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釋,這為理解其貿易保護思路提供了線索……

4.[583]華爾街終結特朗普全球貿易戰的最大希望:“自己人”貝森特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11)
按語:《華爾街日報》關於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特朗普政府全球貿易戰略中的關鍵角色及面臨挑戰的報道。1)貝森特是來自華爾街的資深金融家,早年曾是索羅斯的門徒,後又加入MAGA運動;2)他的使命是:努力在特朗普的民粹主義政策與華爾街傳統保守主張之間找到平衡;3)在市場震盪之下,是他說動特朗普緩和“對等關稅”,將矛頭聚焦中國,並醞釀國際反華聯盟;4)市場將其視為“自己人”,希望透過他影響特朗普的政策。而貝森特目前擁有特朗普的信任,又深諳特朗普的性情,知道如何與老闆相處;5)目前的關稅暫緩只能說部分緩解了市場恐慌,但卻未能解決債務危機、通脹壓力等根本矛盾,“對等關稅”在暫緩後是否執行?針對特定行業和產品的關稅是否推出、如何推出?美國經濟前景仍面臨重大不確定性,人們都將希望寄託於貝森特。
  • 正文:(3,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這位財政部長建議總統暫停全球關稅行動,以便達成貿易協議並孤立競爭對手中國。上週日在特朗普總統位於佛羅里達州的海湖莊園飛往華盛頓的航班上,貝森特建議總統提出一個“最終解決方案(endgame)”。
特朗普原本並未打算讓步。但隨著股市暴跌,加上向來作為避險資產的美國國債也意外遭拋售,事態發展已不容忽視。最終特朗普暫停了多項關稅措施。 
貝森特達到了目的,但實現方式卻與預期相去甚遠……

5.[580]北京為何自信能戰勝特朗普

  • Foreign Affairs(2025.4.10)
按語:作者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高階顧問,算是美國的中國專家。他在中國知識界、企業界和政府有一定的人脈,定期前來訪問,然後將見聞發表在美國刊物上。這篇是他針對貿易戰的最新文章,載於美國被決策者及學者廣泛閱讀的國際政治雜誌《外交政策》。在一個將敵對中國視為政治正確的言說環境裡,他謹慎地向美國讀者解讀中國精英階層對中國及美國態度的變化。文章透過作者的多維觀察指出:1)特朗普政府激進的貿易政策調整與國內政治動盪,極大弱化了美國製度模式的說服力;2)中國透過經濟刺激計劃和技術突破逐步化解內部壓力,推動市場信心回升;3)美國在科技投入、社會治理、政治意識形態等方面的非理性轉向,使中國體制的穩定性優勢愈發凸顯;4)中國愛國者對體制的信心進一步增強,而自由派群體對美式民主則產生幻滅。5)對中國的正面看法實際上也可以在國外找到:國際投資者的態度由前兩年的疑慮轉向積極,開始聚焦中國刺激政策的實施效果。文章認為,儘管中美博弈還將持續,但美國成了一面“鏡子”,中美製度及治理效能的對比引發了中國社會對中國發展模式的重新審視,也提升了對中國製度的自信。
  • 正文:(3,7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這可能是歷史上最短暫的“革命”。美國總統特朗普剛宣佈以所謂“對等關稅”取代現行最惠國待遇體系,試圖將全球貿易規則重塑為雙邊談判機制,短短一週後就實質上叫停了這場實驗。雖然美國仍維持著10%的普遍關稅及針對汽車、鋼鐵和鋁產品的更高稅率,但這些很可能已是上限,未來關稅壁壘只可能下調而非升高。
唯一的例外是中國。截至本文撰稿時(這一時間限定必須強調),中國商品面臨約150%的複合關稅——這包括常規最惠國關稅、特朗普首任期間加徵並被拜登保留的懲罰性關稅、針對芬太尼相關產品20%的特別關稅,以及4月9日宣佈的新關稅。【注:特朗普已經對佔中國輸美商品約四分之一的電子產品豁免對等關稅】……

6.[579]特朗普的華爾街“盟友”BillAckman公開呼籲暫緩對華關稅

  • X(2025.4.13)
按語:特朗普的華爾街盟友(還是盟友麼?)Bill Ackman剛剛在X平臺上發言,說先,再次肯定特朗普將針對其他國家“對等關稅”暫緩90天的措施,而這個90天暫緩就是Bill Ackman本人反覆提出的建議,在債市最危急的時候,他說動財政部長貝森特說動了特朗普。和其他人一樣,他肯定特朗普是偉大光榮正確的。然後,所謂的“得寸進尺”,又在試圖說動特朗普將對中國的關稅暫緩90天,直接從145%降到10%。這就是美國這樣的情況:打著盟友旗號的華爾街意見領袖在網上公開唱反調,嘴上夸特朗普,實際上在拆他的臺,圍堵倒逼。而三月份以來,特朗普在博弈中屢次敗陣,儼然已是一隻無力、任人拿捏的獅子。市場知道他無力反抗,給他帶正王冠,繼續引導他放棄貿易戰。
  • 正文:(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4月2日,特朗普總統宣佈加徵關稅,讓貿易伙伴國切實感受到關稅對其市場、企業和民眾的衝擊,同時表明他已準備好採取必要措施應對不公平貿易行為。
這一舉措促使多國紛紛尋求與政府重新談判貿易協定。目前進展順利。 
透過宣佈90天暫緩實施“對等關稅”,並在上週末豁免部分商品關稅,他也展現出充分靈活性,理解美國企業難以在一夜之間適應新關稅體系的實際困難。
而對中國維持145%關稅數日的做法,則向中方傳遞了明確訊號:選擇報復而非回到談判桌將面臨嚴重後果……

7.[577]美國就業崗位並非被竊,而是自身流失

  • The Telegraph(2025.4.11)
按語:作者是英國前國防大臣,在保守派報紙《The Telepgrah》上試探討美國就業崗位流失的深層原因。他的觀點:1)美國製造業競爭力衰退源於技術落後、工會僵化、生產效率低下、產品缺乏競爭力,不是外國“竊取”崗位;2)雷克薩斯與日本車企的崛起印證技術革新與優質管理的重要性;3)特朗普關稅政策存在邏輯悖論,忽視跨國產業鏈的利潤分配機制(越南耐克鞋的利潤還是被美國企業賺走),又誤判貿易逆差本質;4)英美應優先加強職業教育與技術創新,而不是搞貿易保護主義;5)作為對美國的反制,英國應該對美國科技平臺徵收數字服務稅。
  • 正文:(1,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作者為英國前國防大臣本·華萊士(Ben Wallace)爵士。)
當特朗普在大西洋城的賭場度假村開始陷入困境時,我的父母恰好移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上世紀80年代末,該州政治生態由傳統共和黨人與“藍狗(blue dog)民主黨人”(財政穩健的中間偏左派系)共同構成。那時政治光譜中鮮見極端勢力,世人尚未聽聞新保守主義或茶黨運動,美國城市也未遭受極左“進步派”削減警局預算的荼毒,整個社會保持著兩黨制衡的格局……

8.[576]特朗普宣佈對中國產智慧手機等電子產品免徵關稅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12)
按語:這是介紹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電子產品關稅豁免政策調整及其影響的一個最新報道,供參考。1)特朗普宣佈對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半導體裝置等20類中國產科技產品免徵“對等關稅”。(但最初的20%“芬太尼”懲罰性關稅仍保留。)2)政策調整使依賴中國製造的科技公司暫獲喘息,科技界歡迎豁免,但仍擔憂後續波動。行業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3)特朗普突然臨時調整政策,到週五、週六,商務部長、白宮發言人等還沒調整措辭(透過關稅倒逼產業迴流美國);4)特朗普現寄希望於後續和北京進行貿易談判。
  • 正文:(2,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智慧手機、筆記型電腦、儲存晶片及其他電子產品將被排除在特朗普總統所謂“對等關稅”清單之外,這一政策調整有望緩解消費者對進口科技產品價格驟漲的擔憂。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週五晚間釋出的新規顯示,半導體制造裝置、電腦顯示器、平板電腦、蘋果手錶等產品也將獲得關稅豁免。這些產品原本受特朗普4月2日行政令約束,該命令對幾乎所有美國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並對特定國家實施更高稅率。此後特朗普將對華對等關稅最高提升至125%,同時宣佈對其他國家的超額關稅實施90天暫緩期。 
此次共涉及20類商品,其中對華進口商品影響最為顯著——因其近期承受的關稅增幅最大……

9.[575]財政部長貝森特成為特朗普陣營核心人物

  • The Hill(2025.4.11)
按語:財政部長貝森特在遊說特朗普將“對等關稅”暫緩90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影響力也隨之躍升。一方面,特朗普依賴他去負責在一線與其他國家在未來三個月裡進行貿易談判;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務實、深諳市場的前金融家,他成為了華爾街唯一相信、依賴、寄予厚望的特朗普政府核心閣員——所謂“全村的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最後防線”,希望他能夠制衡特朗普政府內的強硬派,並遊說和影響特朗普本人,設法避免總統出臺更加激進的政策(目前,針對其他國家10%的普遍關稅還在;“對等關稅”只是暫緩90天;對中國的超高額關稅也仍然保留,未來仍然有巨大的政策不確定性)。然而,貝森特畢竟“勢單力薄”,儘管有市場作為支援,但在白宮內可謂“一個人在戰鬥”,如履薄冰,處境極其微妙。後續他會如何審時度勢,與市場及特朗普博弈,尚有待觀察。
  • 正文:(2,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在特朗普總統經濟團隊中的角色日益凸顯,現已成為總統關稅政策的核心制定者。貝森特主導推動了特朗普對貿易伙伴加徵高額關稅的90天暫緩計劃,在華爾街不斷施壓要求調整貿易策略的背景下,此舉短暫穩定了市場情緒。
這位財政部長已躍升為政府內部貿易政策的首要發言人,其影響力甚至超越了包括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在內的強硬派——這一轉變獲得共和黨議員的熱烈支援。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約翰·圖恩(共和黨-南達科他州)向本刊表示:“面對每日經濟動態,特別是涉及貿易與稅收議題時,他的表態總能帶來令人安心的穩健聲音。他的公信力與表達方式,既準確傳達總統政策意圖,又能以民眾可接受的形式呈現。”……

10.[574]中國已展示能在貿易戰中戰勝美國

  • The Telegraph(2025.4.11)
按語:本文為載於英國大報《The Telegraph》。文章指出中國在應對策略和抗壓能力上相較美國更具優勢。1)中國可透過轉口貿易規避關稅、開拓新興市場及靈活運用財政貨幣政策緩衝衝擊;2)美國在製造業替代、財政政策空間及國債持有結構等方面面臨多重掣肘;3)地緣政治層面,中國藉機擴大國際影響力,而美國單邊主義政策導致其陷入孤立。文章結論,特朗普政府發起的貿易戰難以達成預期目標,反而強化了中國的戰略主動權。《The Telegraph》為保守派傾向報紙,過往對中國並不友好。這類觀點都是第三方經觀察後自然得出的結論。
  • 正文:(1,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自由貿易本應是雙贏之道,但中美不斷升級的關稅戰終將導致兩敗俱傷。不過相較而言,中國仍更可能在這場博弈中佔據優勢。
這一結論看似有違常理。畢竟中國去年對美商品出口達4,400億美元,形成了近3,0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隨著關稅措施生效,這些出口額可能驟減一半。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或將拖累中國GDP增速逾1個百分點。
但即便遭受如此衝擊,也不足以改變整體格局。首先,中國去年官方經濟增速約為5%(實際增速可能更低),僅對美貿易下滑不太可能引發經濟衰退……

11.[582]《自然》雜誌:2025年AI競賽進入白熱化階段

  • Nature(2025.4.7)
按語:本文載於《自然》雜誌,聚焦2025年全球AI領域競爭格局與趨勢。1)行業呈現白熱化競爭態勢,中美頂尖模型效能差距大幅縮小,中國透過長期資源投入加速追趕,此外,其他國家/區域也在陸續加入;2)小型高效模型實現突破性發展,演算法最佳化使小體量模型效能比肩早期百倍規模的系統,行業生態多元化;3)開放權重模型快速崛起,其效能與封閉系統的差距已逼近技術臨界點,為中小機構創造發展機遇;4)硬體能效提升與訓練方法革新顯著降低AI應用成本;5)但現階段生成式AI仍存在令人吃驚的幻覺問題。整體而言,2025年將迎來AI競爭的進一步白熱化,同時生態也會愈加多元。
  • 正文:(1,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本文載於《自然》雜誌,聚焦2025年全球AI領域競爭格局與趨勢。1)行業呈現白熱化競爭態勢,中美頂尖模型效能差距大幅縮小,中國透過長期資源投入加速追趕,此外,其他國家/區域也在陸續加入;2)小型高效模型實現突破性發展,演算法最佳化使小體量模型效能比肩早期百倍規模的系統,行業生態多元化;3)開放權重模型快速崛起,其效能與封閉系統的差距已逼近技術臨界點,為中小機構創造發展機遇;4)硬體能效提升與訓練方法革新顯著降低AI應用成本;5)但現階段生成式AI仍存在令人吃驚的幻覺問題。整體而言,2025年將迎來AI競爭的進一步白熱化,同時生態也會愈加多元……

12.[581]《自然》雜誌:AI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來自4,000名研究者的答案

  • Nature(2025.4.9)
按語:本文載於《自然》雜誌,介紹了一份圍繞全球4,000多位AI科學家對AI技術社會影響看法的調查,1)研究者雖普遍認可AI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革新潛力;2)同時,對虛假資訊氾濫及資料濫用風險保持高度警惕;3)地域差異顯著,中國學者對AI的評估更加積極;4)不到三分之一的AI科學家主張全速推進技術開發,大多人更傾向於審慎發展路線,以更好的規避風險。5)科學家對通用AI(AGI)的可行性、可實現性表示懷疑,半數研究者否定其可實現性。具體內容參見正文圖表。
  • 正文:(1,4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一項針對4,260名人工智慧領域研究人員的調查顯示,處於AI研發前沿的科學家們對該技術的未來比公眾更為樂觀:54%的研究者認為AI利大於弊,而持相同看法的英國公眾僅佔13%(參見“各國對AI風險的認知差異”圖表)。
但研究人員與公眾同樣擔憂AI在虛假資訊、資料使用和網路犯罪方面的負面影響。調查中,77%的研究人員和68%公眾認為AI加劇了虛假資訊問題,65%的研究人員和71%公眾對科技公司未經授權使用個人資料表示憂慮……

13.[562]在人工智慧時代,教育是否只是幻象?

  •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25.3.19)
按語:這是一篇美國大學教授帶著些許絕望寫 的文章,指出生成式AI已經危及到教育的本質,給教育帶來存在危機。1)文章先是找了個類比——職業摔跤——這不是真的體育,而是“假戲真做”,一種娛樂。摔跤手在表演,裁判在表演,觀眾也在表演,所有人都知道競技是假,娛樂是真,只有傻子才把它當成體育;2)ChatGPT的引入,使得可以瞬間形成高質量答案,完全摧毀了學習的過程,包括閱讀、初稿、獲取反饋、討論觀點、修改完善——在整個過程中所花費的一切時間、沉澱、投入、摩擦、碰撞。這些全部都沒有了。學生一旦成癮,就無法再擺脫人工智慧。其結果是,不再學習,不再思考;3)老師明顯可以看出學生提交的作業/答卷是ChatGPT/AI生成的。只有傻子才會花時間批改這樣的作業。於是,老師也採用ChatGPT去給學生打分、寫反饋。4)這時,一切就成了表演。學生假裝在學,老師假裝在教。“假戲真做”。課堂的存在已經沒有意義,瓦解了教育的核心價值。5)作者感嘆,當年還曾積極將AI融入教學,最終卻發現技術吞噬了教育的本質意義。最後,作者表示問題無解,以開放式提問作結,希望引發人們對教育未來的深層思考。
點評:這就回到了我們多次提到的一個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成式AI有可能“越用越傻”——尤其對於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年輕人來說。因為它剝奪了人所必須經歷學習、歸納、思考和沉澱能力。每個家長可能都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至少嘗試去思考——你希望讓孩子和AI建立一個什麼樣的關係。AI到底應當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但伴隨生成式AI快速發展,我們正在進入“智慧體”年,聊天機器人將無所不在,滲透於每一個電子裝置裡。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 正文:(3,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教授們一直在與人工智慧進行一場徒勞的阻擊戰。我們重新啟用紙質答題本和線下考試,呼籲學生遵守學術道德,頻繁更換檢測平臺來抓作弊者,將AI定位為學習輔助工具而非替代品,甚至不惜設計越來越複雜的“防AI”作業方案。但這些努力全都無濟於事。 
如今,絕大多數大學生都在用某種形式的人工智慧完成作業。(講真,如果按個按鈕就能自動完成一篇你既沒搞懂也不想寫的作業,難道你不會這麼做嗎?)
而現在,教授們似乎也開始效仿。
“我教授給的反饋多得離譜,”我最近指導的一名上網課學生告訴我。我讓他舉例,他給我看最近三篇論文評語。反饋確實很詳盡,文風乾淨利落又充滿鼓勵——但明顯是ChatGPT寫的……

14.[561]中美AI應用競賽:差距比美國人想象得要小

  • The Economist(2025.4.3)
按語:本文載於《經濟學人》,以一個比較獨特的視角,探討中美誰能贏得AI競賽,認為技術優勢的較量最終終將回歸到應用場景。具體內容:1)文章突破了傳統的“技術制勝論”,指出AI競賽的真正決勝點在於技術普及率與應用生態的成熟度,而在這一標準之下,中美差距遠小於外界認知。2)文章指出,在AI運用的三個關鍵領域——公共部門的智慧政務體系、消費者對AI產品的接受和使用度、製造業與AI技術的融合等——中國的應用與普及不亞於甚至超過美國。其中,中國的制度優勢、市場體量、產業基礎等都發揮了作用;3)儘管美國在基礎研發投入、企業軟體生態、資料中心建設等領域仍具規模優勢,但中國憑藉需求側的響應效率、成本控制能力、監管靈活性,已在許多垂直應用領域形成了獨特的發展路徑。4)文末重申了一個關鍵判斷:決定AI競賽的關鍵並不在最前沿的高科技園區,而在AI找到真實應用場景的普通城市。中國縱有中國的發展瓶頸,但美國未必能夠更快駕馭新技術。而如果美國的AI應用普及不足,即便擁有最先進的AI模型,優勢也將無從體現,甚至可能被彎道超車。
  • 正文:(3,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未來科技領域,美國與中國孰強孰弱?這一話題引發熱烈討論。全球最知名的人工智慧公司OpenAI來自美國,而中國的DeepSeek的AI模型效能接近卻價格更低。
但AI競賽的真正贏家,或許不是發明最先進模型的國家,而是政府、企業和民眾能大規模日常應用AI技術的國家。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軍事實力,技術擴散的重要性最終都超過技術創新本身。就這一維度而言,兩國的差距比許多美國人想象的要小……

15.[567]特朗普“拿下”格陵蘭計劃內幕:靠說服而非入侵

  • The New York Times(2025.4.10)
按語:本文介紹了特朗普政府試圖吞併格陵蘭島的策略與運作。目前,美國正透過多重手段推進該計劃:1)方向上,希望靠說服而非軍事行動解決問題。但當地主張親美派在選舉中僅獲25%支援;2)強調格陵蘭因紐特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的血脈淵源,計劃將該島劃歸阿拉斯加管轄;3)採取經濟賄賂手段,擬以每年人均1萬美元現金補貼(總額超丹麥現有援助)吸引居民。儘管白宮聲稱這是"史上最大地產交易",但丹麥政府強烈譴責該計劃屬於"領土吞併",格陵蘭民眾對脫離丹麥獨立仍存分歧,北極戰略資源開發可行性亦受到質疑。
  • 正文:(3,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特朗普總統長期主張將格陵蘭島納入美國版圖,此言論如今已轉化為正式政策。白宮正推進從丹麥手中獲取這座北極島嶼的計劃。
該計劃動員了多個內閣部門,將特朗普多年來的口頭主張付諸實施。隨著北極冰層因氣候變暖而融化,格陵蘭島的經濟與戰略價值與日俱增。
對曾為曼哈頓地產商的特朗普而言,格陵蘭島83.6萬平方英里的廣袤土地,也意味著可能達成史上規模最龐大的地產交易……

II. 如何加入(並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2024年11月上線至今,近6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籤: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係、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也可點選“閱讀原文”,快速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