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今日文章目錄(全部含音訊)
● 特朗普貿易戰
-
[554]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經濟幾乎確定已陷入衰退 (RealClearMarkets) -
[553]馬斯克直接向特朗普呼籲撤銷全面新關稅(The Washington Post) -
[552]經濟學家和CEO們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看法(The Washington Post) -
[551]史蒂夫·米蘭(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在哈德遜研究所的講話(White House) -
[550]達利歐:切勿誤判:當前局勢絕非僅是關稅之爭 (X) -
[546]康奈爾教授:特朗普關稅政策將加速美國經濟衰退(Project Syndicate) -
[545]特朗普關稅政策與權力意志的彰顯(Project Syndicate) -
[544]特朗普的億萬富豪支持者開始抵制其關稅政策(The Washington Post) -
[543]IPO復甦的希望破滅(Business Insider) -
[542]盧特尼克行事風格令商界領袖與白宮幕僚無所適從(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綜合:馬斯克、“張主任”
-
[549]“從0加速到1939只要3秒”:英國為何盛行反馬斯克風潮(The New York Times) -
[548]企業擁抱民族主義有利可圖嗎?(The Economist) -
[547]張振熙(史蒂文·張):特朗普的傳聲筒(The Atlantic)
II. 按語與引文
1.[554]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經濟幾乎確定已陷入衰退
-
X(2025.4.8)
🦄
按語:本文作者Robert Barro為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作者認為:1)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基於錯誤的雙邊貿易失衡邏輯,實際在損害全球資源配置效率;2)股市暴跌(跌幅達20%)與歷史重大危機事件並列,不僅是短期事件,也反映了關稅政策的長期負面效應;3)亞特蘭大聯儲預測GDP連續下滑,經濟衰退已難以避免;4)呼籲國會限制總統關稅權力,並以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導致共和黨失勢為警示案例,警告共和黨;5)有趣的是,這位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去年11月大選投票支援了特朗普,認為特朗普的經濟政策英國更加理性,但發現特朗普上任後一味聚焦關稅政策,對此表示嚴重失望。
-
正文:(1,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眾多經濟學家對關稅激增帶來的負面經濟影響表示嚴重關切。這些觀點正確地指出,關稅將導致國際貿易規模萎縮,其代價主要在於迫使全球生產資源流向各國效率相對較低的產業領域。 特朗普總統及其主要顧問則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經濟成本源於各國間的雙邊貿易失衡。這種觀點顯然基於簡單算術而非經濟分析——認為美國對每個國家的進口如果超過出口,就會直接拉低美國實際GDP。這就是為什麼像越南這樣對美國存在鉅額貿易順差的國家,會被指責佔了美國的便宜。實際上,美國整體貿易逆差反映的是國內投資超過儲蓄的狀況,對應著資本流入美國(包括外國購買美國政府債券)。長期來看,這種整體平衡可能趨向於零,但前提是其他國家不再持續增持美國資產。就雙邊貿易而言,本來就沒有任何理由要求貿易必須平衡。也就是說,當我們從越南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超過對其出口時,指責越南毫無道理……
2.[553]馬斯克直接向特朗普呼籲撤銷全面新關稅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4.8)
🏖️
按語:關稅是特朗普最為個人化的議題,身邊都不敢勸他。馬斯克正在離開特朗普政府重回主業,在這個時點,表達了對特朗普關稅的不滿。這其實是他一貫以來的真實看法。這種表態是否會導致他與特朗普關係的疏遠甚至決裂?可以拭目以待。但美國政治是跟著錢走的——不能改變的事實是,馬斯克是最大的金主,又坐擁社交媒體平臺。這次事件未必導致他們關係破壞,但作為特朗普身邊最重要的幕僚,公開出來拆臺,對特朗普關稅大計造成的傷害也是實質的。
-
正文:(2,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上週末,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連續發文,批評特朗普總統激進關稅政策的主要推手——白宮高階顧問。與此同時,他繞過這位官員直接向特朗普本人發出呼籲。 據兩位匿名知情人士證實,馬斯克的這次私下干預目前尚未奏效。本週一,特朗普威脅要在上週宣佈的34%對華關稅基礎上,再加徵50%的新關稅(不過總統表示願意就政策的某些方面進行協商)。在此期間,馬斯克在X平臺上釋出了一段影片,內容是已故保守派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闡述國際貿易合作的好處——他稱之為"價格機制的客觀執行",並用一支普通木鉛筆的原料來源為例進行說明……
3.[552]經濟學家和CEO們對特朗普關稅政策的看法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4.8)
🥛
按語:本文總結了以下經濟學家和CEO對特朗普關稅的看法。1)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2)億萬富豪投資人、共和黨元老斯坦·德魯肯米勒;3)美國保守派經濟智庫“美國指南針”(American Compass)的首席經濟學家奧倫·卡斯;4)雲端儲存公司Box的執行長亞倫·萊維;5)蒙特利爾銀行(BMO)資本市場副首席經濟學家邁克爾·格雷戈裡;6)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安德森管理學院教授克里斯托弗·唐;7)禮來公司執行長戴維·裡克斯;8)紐約對沖基金Third Point創始人丹·勒布;9)全球首富埃隆·馬斯克;10)對沖基金億萬富翁比爾·阿克曼。
-
正文:(3,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貿易政策正在攪動金融市場,加劇了人們對經濟衰退的擔憂。 上週,白宮宣佈計劃對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關稅,並對約60個國家實施更高的針對性稅率。一些企業高管用“災難性的”和“經濟核冬天”等詞彙形容這一政策。 至少有一位教授對加徵關稅政策表示贊同,還有一位投資者指出,考慮到美國需要減少債務,認為加徵關稅比提高稅率更為可取。不過,兩人都對特朗普方案中的某些具體措施心存疑慮。 以下是多位商界和經濟領袖對特朗普關稅政策可能對經濟產生的影響的看法:……
4.[551]史蒂夫·米蘭(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在哈德遜研究所的講話
-
White House(2025.4.8)
❤️
按語:日前,“海湖莊園協議”的提出者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史蒂夫·米蘭(Stephen Miran)在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發表講話。以下為講話的核心觀點,更深入的分析請見原創長文。
1)指出美國為世界提供了兩項“公共產品”,一是軍事保障,二是美元體系,維持了全球安全與貿易;
2)但美國為了提供這兩項“公共產品”,美國承擔了兩大成本。安全上看,盟友國家提供的防務開支不足;經濟上看,美元由於被作為儲備貨幣,導致了強勢美元效應,使美國付出了貿易逆差、製造業衰退等長期代價。(這實際上是特朗普長期以來關注的核心問題,即強勢美元帶來的危害及美國盟友的“搭便車”行為。)
3)認為現行體系對美國不公平,導致其他國家過度受益。美國對體系進行重建,從發展角度,要重建自己的工業基礎;從安全形度,要求其他國家分擔更多責任;
4)具體而言,他提出了五類責任分擔方案,包括加徵關稅、開放市場、增加防務支出等;5)他特別強調了關稅機制的重要性,核心邏輯在於,美元是儲備貨幣,各國都需要美元,導致美元必然強勢,國際收支不會自動調節平衡,傳統經濟模型根本不成立。要改善貿易失衡、重塑美國的競爭優勢,關稅是一項必要條件。同時,他實際上在主張各國接受美國加徵關稅長期存在,因為他很清楚,只有關稅長期、確定的存在,製造業才有可能迴流美國。在這一點上,他和特朗普是不同的,特朗普還在宣稱稅率是可以協商的,而只要稅率可以談,關稅就變成了談判工具,而非確定性的長期存在,就無法引導企業和資本的預期。
6)最後,他呼籲,維護“全球公共產品”需要各國共同承擔成本,否則的話,美國難以持續支撐現有體系。以上是講話要點。
-
正文:(3,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今天我想談談美國為全世界提供的、經濟學家稱之為“全球公共產品”的貢獻。首先,美國提供的安全保障體系,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持久的和平時期。其次,美元和美國國債作為儲備資產,支撐了全球貿易和金融體系,促成了人類歷史上最繁榮的發展階段。 這兩大公共產品的提供都讓美國付出了巨大代價。在防務方面,我們的軍人冒著生命危險保衛國家和世界安全,一代代守護著我們的自由。美國納稅人為此承擔了沉重的全球安全開支。在金融方面,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導致持續的匯率扭曲,加上其他國家不公平的貿易壁壘,造成了美國難以持續的貿易逆差。這些逆差重創了我們的製造業和眾多工薪階層家庭及其社群,卻便利了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5.[550]達利歐:切勿誤判:當前局勢絕非僅是關稅之爭
-
X(2025.4.8)
✏️
按語:
橋水基金創始人達利歐在X上發了一長文,分析了當前全球局勢,認為特朗普關稅政策僅是表象,暗藏二戰以來國際秩序系統性崩壞的早期徵兆,呼籲人們不要專注於關稅和貿易戰細節,而要看到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及更大的趨勢。文章核心觀點可:1)不能只關注特朗普關稅政策本身,還要考慮特朗普為什麼會上臺,其推出關稅政策背後的經濟、政治、地緣政治背景與動因——特朗普的關稅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更深層次原因作用的結果;2)
他認為美國和世界經濟正在進入所謂的“大週期”裡顛覆的早期階段——二戰以來的貨幣體系、美國國內政治結構、國際關係等的傾覆;3)這種傾覆歷史上會迴圈出現,只要導致現有秩序不可持續的條件出現,就會出現危機。這些危機是週期性的,並非新事物,人在有生之年裡可能會遇到一次;4)指出存在五大顛覆性趨勢交織:貨幣/經濟秩序失衡、美國國內製度/民主制度的瓦解、國際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自然災害加劇、AI技術革命。這五個因素會交織發揮作用;5)他認為,歷史規律顯示,此類週期終將以經濟蕭條、政治動盪甚至戰爭收場,直到新的全球秩序被建立;6)中美關係進入了“自給自足競賽”的惡性迴圈,當前的地緣政治關係不可持續,兩國推動極端政策的風險驟增;7)理解這些深層次力量和機理,遠比糾結關稅政策細節更有戰略價值——只有把握了歷史週期規律,就可以把今天的時代“對號入座”,預判未來秩序重塑的路徑以及風險。達利歐發文,也是為了推薦他的新書《大週期:國家是如何破產的》(How Countries Go Broke: The Big Cycle)。
-
正文:(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當前輿論對已經宣佈的關稅措施及其對市場經濟的重大影響給予了合理關注,但卻普遍忽視了催生這些政策的深層誘因,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更大沖擊。需要澄清的是,雖然這些關稅政策意義重大,且由特朗普總統直接推動,但多數人並未洞察到推動特朗普當選總統並引發關稅戰的結構性因素,同時大多忽視了驅動當前幾乎所有事態(包括關稅政策)的更為根本的力量。 更關鍵的是,必須認識到:我們正在目睹主要貨幣體系、政治秩序與地緣格局的經典瓦解模式。這種系統性崩潰,人的有生之年只會經歷一次,但歷史上每當類似不可持續的條件形成時,這種崩塌就會週期性地發生。 具體而言……
6.[546]康奈爾教授:特朗普關稅政策將加速美國經濟衰退
-
Project Syndicate(2025.4.4)
📌
按語:本文作者Kaushik Basu是康奈爾大學現任經濟學教授,此前曾擔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及印度政府首席經濟顧問。文章不長,但提出的觀點都非常精準。1)關稅不能朝令夕改,要實現產業目標的話,就要有確定性、持續性、長期性——企業要確信關稅能夠維持10到15年,才會重構供應鏈;2)但這樣做未必符合美國的利益——國家要發展,產業肯定要升級。作者以美國的紡織產業和阿根廷為例,指出低附加值產業是守不住的,貿易保護主義只會影響國家經濟發展;3)美國最關鍵的問題。實際上是解決國內分配問題:透過對稅收和利潤共享機制進行重構,確保經濟增長紅利得到公平分配,而不是被企業獨佔,或集中於少數富豪階層。這才是說到了關鍵。
點評:文章作者指出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即美國作為一個國家,一個經濟體,整體是從全球化裡受益的,只是普通老百姓沒有得到好處,分配不均。實際上,美國維護的整個戰後秩序(“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都是如此——美國得到了好處,但老百姓沒有得到好處。歸根結底,這是美國國內政治問題,不是別的國家的問題。而美國國內政治問題,本質又是美國老百姓的選擇。當下,美國老百姓做出的選擇其實是“頭疼醫頭、頭疼醫腳”——覺得全球貿易沒有給自己帶來好處,就要廢棄全球貿易。
問題是,如果不解決分配問題,美國永遠會陷入新的矛盾。兩個例子,一是製造業重返。這一輪,如果美國企業重新把製造業遷回本土,一定會高度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大量採用自動化和人工智慧技術,僱傭人力會大幅減少;二是長期來看,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大發展,還會進一步取代人力。屆時就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經貿矛盾了,而是資本與人類勞動力之間的矛盾——資本積極採用自動化技術,取代人類勞動力。最後輸家還是老百姓。所以,歸根結底,一個經濟體要長期可持續發展,一定要解決社會分配問題。最終的解決方案,只能是社會主義和共同富裕。
-
正文:(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所有進口汽車及輕型卡車加徵25%關稅。該措施於4月3日正式生效,恰逢政府宣佈對貿易伙伴實施“對等關稅”次日。特朗普試圖安撫不安的民眾,承諾“我國汽車產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繁榮”。 事實並非如此。儘管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違背了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到約翰·凱恩斯和米爾頓·弗裡德曼等經濟學家的傳統智慧,但他的自信可能讓人誤以為其中暗藏玄機。表面上看,對汽車和卡車加徵關稅是為了促使車企在美國建廠……
7.[545]特朗普關稅政策與權力意志的彰顯
-
Project Syndicate(2025.4.7)
🏆
按語:這是一篇左翼法學家和理論家在哲學層面對特朗普關稅的反思,被Project Syndicate放到頭條。老教授發自內心的悲憤也是力透紙背。文章剖析了特朗普關稅政策背後的權力意志哲學,指出特朗普的執政邏輯與西方右翼傳統的歷史連線。1)特朗普把關稅視為超越經濟工具的政治宣言,本質是尼采“權力意志”的當代實踐;2)特朗普透過人為製造危機狀態,彰顯強人領袖對絕對主權的掌控;3)作者把這種“反啟蒙”思維追溯到施米特“例外狀態”主權理論,與納粹時期雅利安優越論、榮格心理學中的非理性崇拜形成歷史呼應;4)作者還認為,美國民粹右翼及俄羅斯政治生態存在共性,即個人崇拜——普京的救世主形象、馬斯克的技術彌賽亞主義、特朗普的“解放者”人設,構成了一種新的(但又是老的)權威主義統治模式;5)MAGA運動雖然有民粹派(班農)與科技寡頭(馬斯克/蒂爾)的權力博弈,但貿易戰的態度也不盡相同,但都有共同的核心目標,重構美國的政治秩序。
點評:要看到,西方不止只有左翼/自由派傳統(“啟蒙的衣缽”),也有右翼/保守派傳統。美國形式上是民主的燈塔,但在西方文明裡,一直是一個右傾的國家。美國人曾經和納粹取經,參考其種族隔離政策;在歐洲清算了猶太人大屠殺之後,美國到60年代才推動黑人平權。(如果說特朗普給美國帶來了什麼元素的話,就是強人領袖與個人崇拜,但這些也可以在更廣義的西方傳統裡找到根源。)過去幾十年,左翼/自由派/啟蒙派主導並壟斷了美/西方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秩序,一副歌舞昇平、要終結歷史之勢,結果矯枉過正,脫離了常識,結果帶來了同樣源自西方自身的反啟蒙右翼傳統的強勢迴歸。正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正文:(2,0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自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海嘯以來,經濟學家、投資者和商界領袖幾乎一致質疑其合理性。就政策層面而言,這種困惑確有道理。但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絕不是單純的政策選擇,而是“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核心特質的延續:對科學法則與法治精神的蔑視、持續性的謊言輸出以及非理性理論化傾向。 這種對非理性的擁抱在歷史上有跡可循。希特勒對神智學、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和優生學的迷戀並不是孤立現象。1930年代,精神分析學家榮格提出的自我成長或“個體化”理論,被眾多追隨者(包括榮格本人)視為“雅利安”種族的特殊使命。當時的知名學術聚會“伊蘭諾斯會議”(參與者包括公開支援羅馬尼亞法西斯鐵衛隊的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亨利·科爾班(Henry Corbin)、格肖姆·肖勒姆(Gershom Scholem)等學者),至今仍籠罩著反啟蒙政治的陰影……
8.[544]特朗普的億萬富豪支持者開始抵制其關稅政策
-
The Washington Post(2025.4.7)
🌅
按語:不少曾經在政治上支援特朗普的華爾街投資人及企業家開始對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提出反對聲音。須知,貿易戰就是現代“不帶硝煙”的戰爭,按說應該一致步調,統一行動,否則難以取勝。而美國體制是開放的,即使是今天特朗普的政治“授權”,也無法左右企業家和市場,無力主導輿論。盟友及意見領袖公開唱反調,對市場信心是有很大傳導作用的。當然,這些億萬富翁只代表資本和精英利益,在股市的快速傳導下,因為經濟理念不同、切身商業利益受損,選擇公開表達異議。這會打亂特朗普的算盤,影響士氣,但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他的選擇——特朗普有不服輸的特性,身邊越反對,他反而可能越堅持。到最後,還得看MAGA基本盤(中低收入白人群體)的反應,而這還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民眾感受到物價上漲帶來的痛處。
-
正文:(1,9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今年1月,當特朗普第二次就任總統時,他特意邀請多位知名億萬富翁出席就職典禮。這些富豪的淨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 如今,這項重創股市的關稅政策已導致他們中許多人財富大幅縮水,並使經濟前景陷入混亂。一些曾大力支援特朗普的億萬富翁及其他原本贊同其關稅政策的人士,正與他分道揚鑣。 其中有些人甚至開始公開批評特朗普身邊力推關稅政策的核心顧問。許多身家顯赫且曾高調支援特朗普的人士,如今卻也明顯保持沉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埃隆·馬斯克,這位白宮高階顧問在關稅政策宣佈前幾乎未發表任何意見……
9.[543]IPO復甦的希望破滅
-
Business Insider(2025.4.7)
💡
按語:美股動盪的一個“犧牲品”是IPO市場。在當前這樣的市場波動下,很難再支援上市專案。許多大型專案已經推遲發行或擱置執行。而IPO遇冷會有傳導作用,包括對散戶(透過IPO分享財富)、企業(透過IPO融資、高管套現)、投資人(透過上市退出)。更為重要的是,經濟前景的變化可能影響企業的基本面;而本輪下跌可能也不是暫時回落,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價值重估,使得2021年之後科技企業私募股權融資的估值水位過高,需要向下調整才有可能重回IPO市場。同時,要看到,國際經濟動盪影響的不止是美股,而影響其他資本市場,道理相通。動盪的市場下難以推動IPO,而IPO受影響的話,會有其他傳導效應。所以,本輪貿易戰升級,也是資本市場/股市的博弈。
-
正文:(2,3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幾個月前,在經歷了多年的低迷之後,IPO市場似乎終於要迎來複蘇。為承包商提供軟體服務的ServiceTitan公司在去年12月上市後股價飆升35%。一批熱門企業正排隊等待上市:先買後付服務商Klarna、票務轉售平臺StubHub,以及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提供商CoreWeave。矽谷似乎即將回到那個光鮮亮麗的新創公司能在華爾街獲得豐厚回報的黃金時代。“種種跡象都表明,2025年終於將迎來IPO市場的回暖,” Renaissance Capital高階策略師馬特·肯尼迪(Matt Kennedy)表示。 然而如今,被寄予厚望的IPO熱潮卻突然破滅。CoreWeave三月的上市雖是2021年以來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IPO,卻被迫以遠低於預期的價格區間定價。上週五,StubHub和Klarna雙雙宣佈推遲原定的上市計劃——受特朗普關稅政策影響,股市出現大幅下挫。文藝復興資本的IPO分析師現在預計,今年IPO交易量可能低至150宗,這將使2025年成為IPO市場連續第四年萎縮……
10.[542]盧特尼克行事風格令商界領袖與白宮幕僚無所適從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5.4.7)
🐵
按語:本文結合很多的細節和資訊源,介紹了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在特朗普政府班子及經貿政策中的角色。1)盧特尼克既以強硬姿態要求企業支援關稅政策,又以“豁免芒果進口”等承諾示好商界,前後立場矛盾,令企業高管無所適從。2)未經白宮稽核就直接向總統提交有爭議性政策建議(如“黃金卡”移民計劃)、在電視訪談中擅自丟擲免徵所得稅等言論,多次導致政府陷入輿論被動。3)作為特朗普的華爾街舊識,盧特尼克誇大自己對特朗普的私交,誇大對特朗普的影響力;4)他找到了一個討巧的角色,模仿總統語言風格、措辭、邏輯,對市場推銷特朗普的政策,同時又沒有向特朗普建言的能力。5)他的討巧角色,最終結果是各方都對他不滿意。
點評:就目前而言,盧特尼克現在可能是特朗普內閣中壓力最大的角色。他畢竟是華爾街出來的人,與金融行業有廣泛聯絡,所有的人都在找他,希望他能幫助解釋特朗普的政策:到底在搞哪一齣?了不瞭解市場情況?下一步目標是什麼?諸如此類。除此之外,市場也希望將盧特尼克作為遊說目標,試圖透過盧特尼克影響特朗普,讓特朗普放棄目前的激進政策。實際情況是,盧特尼克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表現出和特朗普觀點的不同;他跟不上特朗普的節奏;特朗普也不聽取他的意見(尤其在關稅問題上)。如果盧特尼克真的扮演華爾街說客的角色,還會引發特朗普的懷疑和反感。生存是第一位的,在夾縫之中,盧特尼克自然就把自己變成了特朗普的傳話筒,而這又引發業界的不滿。現在看來,他有點“裡外不是人”,但既然已經上了這艘“船”,只能硬著頭皮堅持下去,走一步看一步。
-
正文:(3,2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近月來一直致力於向美國企業推銷特朗普總統的貿易政策。但企業高管們表示,他們經常對盧特尼克傳達的政策意圖感到困惑。 這位前任坎託·菲茨傑拉德(Cantor Fitzgerald)公司執行長在特朗普上任後的頭幾個月裡扮演了重要角色:主導關稅討論、密集會見商界領袖、頻繁亮相電視媒體,並經常伴隨在總統身側……
11.[549]“從0加速到1939只要3秒”:英國為何盛行反馬斯克風潮
-
The New York Times(2025.4.6)
🐵
按語:本文介紹了英國及歐洲目前盛行的反馬斯克諷刺風潮。1)英國延續百年諷刺傳統,透過海報、藝術裝置將馬斯克與極右翼符號關聯,例如將其形象與納粹元素結合,暗諷其政治傾向;2)各種抗議組織以非暴力形式發起抵制——如高速公路標語、充電站互動裝置等,旨在削弱特斯拉的市場影響力;3)馬斯克介入歐洲政治事務,公開支援德國選擇黨、聲援極右翼人物,嚴重激化了矛盾;4)抵制行動已蔚然成風,對特斯拉股價和銷量形成壓力,反映公眾對超級富豪干預政治的警惕與反感。5)活動組織者特別強調運用智慧與幽默反擊,保持抗議的合法性,延續本土的文化批判基因與傳統。
-
正文:(2,6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倫敦東部的一個公交站旁,其中一張海報顯示世界首富埃隆·馬斯克從特斯拉車頂探出身子,手臂筆直上舉作致敬狀。廣告語寫道:“3秒內從0加速到1939,特斯拉——卐字車(The Swasticar)。” 另一幅諷刺廣告將馬斯克與特朗普總統並排置於紅色特斯拉前,配文:“現配備白色力量方向盤(Now With White Power Steering,諷刺白人至上主義)”。在北倫敦,一張偽造的電影海報赫然寫著“速度與元首(The Fast and the Führer)”,畫面中馬斯克向一輛掛著“DOGE”車牌的特斯拉敬禮——這暗指他目前代表特朗普領導的聯邦機構正在大幅削減預算。 一塊由“全民討厭馬斯克”組織豎立的廣告牌警示道:“家長請注意:特斯拉CEO是極右翼活動分子。別讓他賺走你的錢。”……
12.[548]企業擁抱民族主義有利可圖嗎?
-
The Economist(2025.4.3)
🐵
按語:本文載於《經濟學人》,探討了全球化背景下企業運用民族主義策略的利弊與風險。1)研究顯示,部分企業透過強化民族認同敘事獲得國內市場收益,但該策略更適用於消費者導向、外資佔比低的國有企業;2)過度強調國家使命可能削弱員工福利投入,且高調愛國企業反而存在避稅傾向;3)依賴海外市場,帶有愛國標籤的企業易受排外標籤反噬;4)在當前地緣政治下,企業的“國籍屬性”在司法訴訟等領域會產生實質影響,跨國企業在僱員面前還面臨身份認同/忠誠性的困境。學者建議,企業要審慎評估政治語境與市場結構,把握民族主義的分寸,儘可能避免陷入國內分歧與國際抵制的雙重風險。
點評:如果放在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的企業分屬兩個對立的世界,自然沒有什麼“平衡”可言。找“平衡”,避免“二選一”,實際已經預設了一定的地緣政治條件,即企業不會被夾在激烈的地緣政治衝突與對立之中,可以做大國之間的“中間人”。今天的國際政治環境已經大大縮小了這種博弈空間。
-
正文:(1,5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加拿大的民族主義情緒不太可能失控。但就連這個世界上最溫和的民族也開始高舉國旗時,你就知道民族自豪感正在高漲。特朗普關於將美國北方鄰國變成第51個州的言論,已促使加拿大人紛紛購買楓葉國旗、取消南下旅行計劃,並在體育賽事中對美國國歌報以噓聲。這雖不及紐倫堡集會的規模,卻已足夠引人注目。 特朗普總統將國籍視為全球商業的決定性特徵:若非美國企業,就可能成為打擊目標。這種思維並不是個例——全球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和民粹政客都在持續強化民族認同敘事。中國政府將國家崛起表述為全民事業,軍事科技公司Palantir創始人亞歷克斯·卡普(Alex Karp)則在新著中論證愛國主義對捍衛西方價值的重要性。面對日益凸顯的民族認同議題,企業決策者不得不思考:是否應該參與這場浪潮?……
13.[547]張振熙(史蒂文·張):特朗普的傳聲筒
-
The Atlantic(2025.3.31)
🐵
按語:本文介紹了特朗普核心團隊裡不太為中國人所瞭解的一個神秘的人物,還是80後的華裔——白宮通訊主任張振熙(斯蒂芬·張,Steven Cheung)。他雖然是華人,但作為特朗普身邊人,卻是最早加入“MAGA革命”的骨幹之一(2016年大選),跟了特朗普近十年,他逃過了第一任政府時所有的明爭暗鬥,在特朗普2021年狼狽卸任後最低谷的時候也不離不棄,十足的忠誠,終於熬出了頭。在跟隨特朗普之前,他曾經在UFC工作,負責公關,受到Dana White的影響,把UFC格鬥文化中的好鬥基因帶到了政治傳播裡。(從UFC到電視真人秀,都是特朗普式政治裡非常重要的文化要素)。他主導了針對政敵的羞辱性話術、戲劇化事件策劃及社交媒體攻勢,擅長“立即升級衝突”,既能幫助鞏固基本盤的忠誠度,又能透過爭議性的內容收割流量,重新定義了政府與媒體的互動規則,並將特朗普的宣傳團隊打造為高效的輿論機器(“將宣傳武器化”)。可以說,在特朗普試圖重返白宮及開展第二任期的程序裡,張振熙就是“特朗普主義”在宣傳領域的代表,是特朗普真正的代言人與傳聲筒之一。
-
正文:(5,800字,閱讀全文請加入星球)
在西翼的新聞釋出室裡,越過笑容燦爛的金髮新聞秘書卡洛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訓誡多事記者們的講臺,穿過一扇藍色推拉門,經過一位神情倦怠的安保人員,在一間狹小凌亂的辦公室內,白宮通訊主任張振熙(史蒂文·張,Steven Cheung)正在X平臺上嘲諷他上司的政敵。 3月13日,他在加利福尼亞州眾議員亞當·希夫(Adam Schiff)的一段影片下寫道:“鏡頭穩不住,因為西瓜腦袋在鉛筆脖子上搖搖欲墜。”3月10日,他看完CNN主持人艾琳·伯內特(Erin Burnett)談論經濟後發文:“就像看驢子解魔方。”……
III. 如何加入(並閱讀全文):掃二維碼
歡迎加入「兔主席的寶藏」,兔主席/tuzhuxi的精華內容分享圈。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數量:2024年11月上線至今,超過500篇文章、200萬字
定位:有國際視野、理性思考的愛國主義者
領域:熱點、國際、歷史、人文
內容:國際臻選、快評
標籤: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美關係、特朗普、馬斯克、俄烏戰爭、AI、電動車、商業財經……
持續:堅持20年創作(持續更新有保障)

可點選“閱讀原文”快速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