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麻醉遭遇交感風暴,如何沉著應對?

一、交感風暴的識別與危害性評估
交感風暴(Sympathetic Storm)是麻醉過程中因創傷、藥物刺激或應激反應引發的交感神經異常亢進狀態,表現為突發性高血壓、心動過速(心率>130/分)、心律失常及全身性血管收縮‌。
其危險性在於可能誘發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甚至導致不可逆性器官損傷。術中需透過連續監測有創動脈壓、心電圖ST段變化及尿量等指標實現早期識別‌。
二、標準化處置流程及操作要點
即刻干預階段
暫停手術操作並加深麻醉:立即追加丙泊酚(0.5-1 mg/kg)或右美託咪定(0.5 μg/kg)抑制中樞交感活性
迴圈調控:首選艾司洛爾(0.5 mg/kg靜注+50-200 μg/kg/min持續泵注)控制心率,硝普鈉(0.5-10 μg/kg/min)或硝酸甘油(5-100 μg/min)調節血壓
氧供最佳化:提高吸入氧濃度至80%-100%,必要時行機械通氣支援
病因追溯與針對性處理
排查疼痛刺激:追加芬太尼(1-2 μg/kg)或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強化鎮痛‌
糾正電解質紊亂:快速檢測血氣,優先補充鉀(目標>4.0 mmol/L)和鎂(目標>1.0 mmol/L)‌
解除機械性誘因:調整氣管導管深度、解除肢體壓迫等物理刺激源
器官功能保護策略
心肌保護:持續硝酸甘油泵注改善冠脈灌注,維持平均動脈壓>65 mmHg
腦保護:控制體溫在34-36℃(目標導向性亞低溫),頭部冰帽物理降溫
腎臟保護:維持尿量>0.5 mL/kg/h,必要時使用小劑量多巴胺(2-4 μg/kg/min
三、處置依據與臨床規範
藥物選擇依據
β受體阻滯劑作為一線用藥,其機制在於阻斷心臟β1受體降低心肌耗氧,同時抑制腎素釋放‌。硝酸酯類藥物透過擴張容量血管降低前負荷,符合Frank-Starling定律的病理生理需求‌。
監測標準要求
有創動脈壓監測可捕捉瞬時血壓波動,較無創監測靈敏性提高3-5倍,符合《圍術期血流動力學管理專家共識》要求‌。連續ST段分析能提前10-15分鐘預警心肌缺血,顯著優於傳統ECG監測‌。
術後管理規範
轉入ICU後需持續鎮靜24-48小時,逐步遞減血管活性藥物劑量,避免反跳性高血壓。參照《加速康復外科指南》,術後72小時內每日監測心肌損傷標誌物(hs-TnTNT-proBNP)及腎功能指標‌。
四、特殊情景處置要點
孕產婦患者‌:優先選擇拉貝洛爾(α+β雙重阻滯),停用硝普鈉(胎兒氰化物中毒風險)‌
顱腦手術患者‌:嚴格控制收縮壓波動範圍(基礎值±20%),避免使用烏拉地爾(可能增加顱內壓)
老年患者‌:艾司洛爾起始劑量減半(0.25 mg/kg),聯合尼卡地平(1-5 mg/h)實現平穩降壓‌
溫馨提示本文處置方案參照2025版《中國麻醉學臨床實踐指南》更新內容,具體用藥需結合患者個體化評估
為了避免這類風險事件出現嚴重後果,請您將本文轉發至科室群,大家共同學習!
學術文章、科普文章約稿:
文章請傳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新增微信weitiegang9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