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王佳 《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編輯|白金娜 王宇
核心提要:
1. 兩會期間,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繼續推進體重管理計劃。據醫學雜誌《柳葉刀》的報告,截至2021年,中國25歲及以上的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達到4.02億。國家衛健委的資料表明,若人群超重趨勢得不到遏制,2030年中國成人、兒童超重肥胖率將分別達到70.5%和31.8%。
2. 據《糖尿病、肥胖和代謝》雜誌分析,中國北方的肥胖發生率普遍高於南方。內蒙古(37.1%)、山東(37.1%)、河北(36.6%)的超重與肥胖發生率最高,廣東、海南、江西3省最低。肥胖症已成為中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位列全國第6大死亡和殘疾危險因素。
3. 中國採用比國際更嚴格的肥胖判定標準。根據《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規定,BMI正常範圍為18.5-24kg/m²,24-28kg/m²為超重,≥28kg/m²為肥胖,較世衛組織的超重(≥25kg/m²)和肥胖(≥30kg/m²)標準更嚴。此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即為腹型肥胖,近3成中國成年人為腹型肥胖。
4. 中國目前尚未將肥胖認定為疾病,但已納入慢病管理。藥物治療適用於BMI≥28或BMI≥24伴有相關疾病者,但復胖率較高;手術治療適用於BMI≥37.5或BMI≥32.5伴嚴重疾病者,效果顯著但有風險。醫學專家建議,減肥需要做個性化的評估,結合飲食控制、運動和專業指導,避免盲目減重導致健康問題。

國家為何出手管理全民體重?中國25歲以上超重和肥胖患者達4.2億,全球第一
3月9日,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從去年啟動實施“體重管理年”開始,將連續三年推進體重管理。3月10日,政協委員、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點名記者減肥:“你太胖了,要弄得瘦一點,我們三年行動計劃,主要是體重減下來,慢性病控制!像你這樣的大肚子,是我們主要的目標!”
犀利直言衝上熱搜,引發熱議。

國家衛健委2024年12月釋出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也被更多人關注到。目前中國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已超重和肥胖,高於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的37%,而且這一比例預計還會繼續上升。
這份預警中國肥胖危機的指南釋出不到三個月,今年3月4日(國際肥胖日),《柳葉刀》雜誌釋出的最新研究報告給出了中國胖子的準確資料:截至2021年,中國25歲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達到4.02億,數量全球第一。

1980年時,中國幾乎見不到肥胖的人,但到2005年,肥胖人口估計已達1800萬,而2009年則上升到1億;僅16年間,中國肥胖人口就達到4億左右。加上兒童肥胖人口,幾乎超過了一半中國人患有肥胖問題。
國家衛健委釋出的資料表明,若人群超重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兒童超重肥胖率將分別達到70.5%和31.8%,將超過美國人口中70%的肥胖人口比例。
全球的肥胖人群地圖,中國是第一。但中國的肥胖人口地圖上,中國肥胖人群最多的省份是誰?

2023年8月,《糖尿病、肥胖和代謝》(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雜誌發表了關於《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併發症: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報告採納了國內519家某大健康體檢中心的資料,涉及中國31個省份243個城市,受試者共計1580萬成年人(≥18歲),列出了各省肥胖人口地圖。
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北方超重、肥胖的發生率普遍高於中國南方。
內蒙古(37.1%)、山東(37.1%)、河北(36.6%)的超重、肥胖發生率最高,位列這份榜單前三。河南、寧夏、山西的肥胖率緊隨其後。但中國的瘦子則普遍集中在南方,廣東、海南、江西三省是我國肥胖率最低的省份。

按中國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劃分,人均GDP較低的地區,超重和肥胖的發生率較高。這可能反映了發達國家中收入和肥胖之間已知的反比關係。
肥胖症已成為中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位列全國第六大死亡和殘疾危險因素。
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國家衛健委和其他15個政府部門,於去年6月啟動了對抗肥胖的公共宣傳活動。該活動將持續三年。


中國的肥胖BMI標準高於美國,近三成中國成年人為腹型肥胖(啤酒肚)
在我國,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kg/m2)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但中國的衡量標準比國際標準更為嚴格。
世衛組織認為,體重指數(BMI)——體重與身高之比——超過25 kg/m2為超重,超過30kg/m2為肥胖。但《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規定,在我國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範圍在18.5kg/m2至24kg/m2之間,BMI在24kg/m2至28kg/m2之間被定義為超重,達到或超過28kg/m2就是肥胖。
但這個標準顯然非常嚴格,超過了歐美的等於或高於30kg/m2的成年人的肥胖標準。
在此基礎上,國家衛健委釋出的《肥胖症診療指南2024年版》,對肥胖症的程度進一步分級:將BMI達到28kg/m2且低於32.5kg/m2為輕度肥胖症、達到32.5kg/m2且低於37.5kg/m2為中度肥胖症、達到37.5kg/m2且低於50kg/m2為重度肥胖症、達到或超過50kg/m2為極重度肥胖症。

▎2002年,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提出了24kg/m2和28kg/m2的BMI新方案,同時以男性腰圍≥85cm和女性腰圍≥80cm為腹部肥胖的標準;取代了歐美的25kg/m2和30kg/m2的BMI肥胖標準

但BMI並非唯一標準,其中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則為腹型肥胖,這類肥胖所帶來的健康隱患往往更大。
從肥胖的“性別差異”來看,超重和肥胖在男性中比女性更普遍,中國41.1%男性體重超重。
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將肥胖定義為慢性代謝性疾病。
美國內科醫師學會出版的醫學學術期刊《內科醫學年鑑》刊登的一項研究顯示,工作壓力、長時間工作和長期吃外賣等不良飲食習慣與不加強鍛鍊等,正成為中國城市居民肥胖的高危因素。過去十年間,中國肥胖患病率增長了三倍,腹部肥胖患病率增長了50%以上。
腹型肥胖又稱中心型肥胖,俗稱肚腩贅肉,常常表現為“救生圈”、“啤酒肚”,泛指囤積在腰腹部的脂肪組織。在中國,腹型肥胖人群的比例比全身肥胖的要高。


北京協和醫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減重與代謝外科主任藺宏偉告訴《CC情報局》,認為“由於中國和歐美人種的差異,中國人的肥胖特點主要以腹型肥胖為主,也被稱為蘋果型身材,中國人群體脂分佈更趨向於腹腔內積聚,近三成中國成年人為腹型肥胖,這可能是人種差異或其他生理原因導致的。而歐美人主要以下肢和臀部肥胖為主,稱為梨形身材。
腹型肥胖或者說將軍肚,內臟脂肪堆積,直接和我們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正相關,也就是說腹圍越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就越高,因為有更多的內臟脂肪沉澱在腹腔裡,也沉澱在我們的肝臟裡,更容易誘發胰島素抵抗二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腹型肥胖者患肥胖併發症(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卒中等)的風險比全身肥胖者更高。
當然,肥胖除了上述症狀外,還會引起支氣管哮喘,肥胖低通氣綜合症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症,導致腹腔壓力增大,男性乳房發育,女性多囊卵巢綜合症甚至不孕不育等疾病。這也是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肥胖的型別。”

肥胖的流行,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據2020年釋出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0年,超重和肥胖造成的直接經濟負擔為907.68億元,佔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病和癌症5種主要慢性病直接經濟負擔的42.9%,佔2010年衛生總費用的4.5%。2023年,《BMC公共衛生》所做的一項研究顯示,與體重相關的治療成本在醫療衛生預算中的佔比估計,將從2022年的8%上升到2030年的22%。

2019年全國11.98%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歸因於高體質指數(BMI),死亡人數為54.95萬。
而《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達到1.164億,居世界第一。
而“肥胖影響的胰島素抵抗是中國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險因素。”


▎《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中推薦的減肥食譜

我國尚未認定肥胖為疾病,如何治療與減重?
體重從“私人的事”變成“國家的事”,除了全面實施“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同時持續引導醫療衛生機構設立“體重門診”。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文天林教授認為:“1997年,世衛首次將肥胖定義為疾病。2013年,美國醫學協會承認肥胖是一種複雜的慢性疾病。但肥胖在我們國家目前並沒有被認定為疾病,也未納入醫保。
但在臨床中,已開始把其納入慢病管理治療。目前服用減肥藥和減重手術是常用的兩種方法,減肥藥適用於BMI≥28或BMI≥24伴有相關疾病且飲食運動無效者,優點是非侵入性和方便,但效果有限且有副作用。目前在我國共有五種藥物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於成年原發性肥胖症患者減重治療,包括奧利司他、利拉魯肽、貝那魯肽、司美格魯肽及替爾泊肽。馬斯克等人都曾公開宣稱服用司美格魯肽減肥,但這些減肥藥,大多復胖率較高。
減重手術適用於BMI≥37.5或BMI≥32.5伴有嚴重相關疾病且保守治療無效者,優點是效果顯著且能改善代謝疾病,但有手術風險和術後併發症。”
在談及近年來流行的減重手術時,藺宏偉醫生告訴《CC情報局》,“代謝外科手術的患者群體,主要以中年已婚已孕的女性為主,尤其是生完兩個或者是三個孩子的女性居多。大多是在在懷孕期間,喜歡進食高熱卡,高碳水,高脂肪的食物,這些患者大多在生完孩子之後體重會迅速的增加,甚至超過200多斤,這樣的患者較為常見。

當然近年來還有一個新現象,就是進行減重手術的兒童和青少年日益增多。我國代謝外科手術的指南規定手術適應症裡年齡是在16歲到65歲,但是實際中,有些孩子在十四五歲,由於肥胖導致的嚴重二型糖尿病代謝綜合症,不得不提前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來挽救健康。”。藺宏偉醫生同時提醒“做手術減重應慎重,並不是所有肥胖患者都適合做減重手術。代謝外科手術並非是萬能的,做了手術不代表就能夠瘦下來,手術後還需要在專業的外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飲食控制,藥物治療和體育鍛煉。”

文天林教授還建議想減肥的朋友,“減肥前需要個性化評估、設定合理目標、飲食控制、增加體力活動、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減肥不當,容易越減越重,而且對於超重人群來說,盲目運動反而容易加重關節負擔,帶來其他健康問題。
切記在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減肥效果,並確保健康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