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基金行業風險預警丨第112期

監管動態
異常交易
✤2024年8月19日至8月30日,上交所異常交易監管共88起,深交所異常交易監管共191起,本年共發生5522起證券異常交易行為。
監管處罰
✤2024年8月19日至8月31日,本期各地證監局對證券基金行業經營機構及個人違規事件發出18張罰單,其中證券經營機構13張,涉及證券經營機構7家
重大事件
寧夏證監局披露財務造假典型案例
【點評】在本次釋出的財務造假典型案例中,保薦機構在抽樣調查中對於發行人可能涉嫌關聯交易的業務,未予重點關注,就此未進行充分的盡職調查,亦未結合在盡職調查過程中獲得的資訊,對資訊披露檔案中證券服務機構出具專業意見的重要內容進行審慎核查和必要的調查、複核,存在過錯。最終,判決發行人賠償投資者全部損失,保薦機構在5%的範圍內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保薦機構歸位盡責,履行好“看門人”職責,是提高資本市場資訊披露質量的重要環節。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保薦機構在防範證券欺詐造假行為、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保薦機構應以此為戒,建立健全覆蓋立項、盡職調查、核心、質量控制、持續督導等環節的內控制度,並明確問核內容、程式、人員和責任,在盡職調查中對重點事項進行有效的核查和風險管理;其次,保薦機構應當執行配套的追責機制,確保保薦代表人和專案人員遵守內部控制制度,對於違反規定的行為,應及時制止並追究責任,提高內控制度的約束力;再次,對大額資金流、現金收付、工商登記資訊、供應商及客戶資訊等方面的異常情況給予充分關注,並保持對財務異常資訊、關聯關係的敏感度,防範利潤操縱;最後,在使用其他中介機構的工作結果時,保薦機構應進行必要的審慎核查,對委託人提供的資料和披露的資訊進行獨立判斷。
上海證監局披露2起“老鼠倉”事件
【點評】兩起事件的披露顯示了監管機構對“老鼠倉”行為的高壓態勢,旨在維護證券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老鼠倉”事件對基金公司的市場地位和資產管理規模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首先,這類事件嚴重損害了基金公司的聲譽,導致投資者信任度下降,投資者可能會因為基金公司的不良記錄而選擇贖回基金產品,將直接導致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縮水;其次,根據歷史資料,發生“老鼠倉”事件的機構,在新業務申請時會面臨更嚴格的監管審查,包括新基金、海外業務、子公司業務等,將直接限制基金公司的市場拓展能力和收入增長。對此,基金公司應當及時升級內部監控系統,包括安裝攝像頭、修改網路域名、使用電腦網路分析日誌軟體等,以防止基金經理和其他員工進行違規交易;實施嚴格的崗位分離和制衡機制,確保投資與交易、交易與清算等關鍵崗位的獨立性,防止利益衝突;制定詳盡的員工行為操守準則,並強制性要求全體員工每年簽署,以控制職業道德風險;透過持續的合規教育、業務培訓、向全員不定期釋出最新法律法規和監管動態等形式,培養員工的合規及廉潔從業文化。
重點法規政策
多地證監局:嚴控證券基金App安全
【政策影響】近期包括上海、深圳在內的多地證監局向轄區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下發《關於紮實做好移動應用軟體備案登記和檢測認證工作的通知》,要求所有面向投資者的App必須在2025年底前完成備案登記和檢測認證工作;對於APP數量眾多或情況複雜的經營機構,監管部門鼓勵其儘早啟動備案工作,並在2024年內至少完成50%的備案任務;同時,監管部門還要求經營機構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時間表,確保按時完成備案登記與檢測認證工作;此外,監管部門將對未按要求完成備案的App進行檢查,並對存在安全風險的App追究相關責任。此外,本次監管部門列明當前行業App檢測認證中的常見問題,主要包括App整改後未及時釋出導致使用者下載的App版本不合規、服務端日誌記錄的敏感資訊未脫敏、未在外包合同中增加安全標準要求以加強對軟體開發商的約束、送檢材料有錯漏、送檢安裝包無法安裝、測試環境準備時間過長、未能一次性完成整改等,此類問題都將成為整改的重點。證券基金經營機構一是需要建立健全相關工作機制,保障資源投入,確保App安全管理的基礎和重要保障,並確保備案資料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二是改進App安全防護管理機制,積極透過檢測認證方式及時發現和消除App設計缺陷與安全漏洞,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已備案App的檢測認證工作;三是在規定時間內向監管報送App備案情況和檢測認證改進計劃,並在檢測認證專項改進工作完成前,每月報送工作進展情況;四是由具備相關資質的權威、獨立第三方認證機構進行檢測認證,並出具外部評估報告。
證監會科技司:《加強證券期貨業標準化工作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政策影響】《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提出了支援通用基礎等領域制定國家標準,行業細分領域制定團體標準,同時鼓勵經營機構自主建設企業標準的指導思想。《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分為五大部分43條任務,旨在提升行業標準化戰略地位、推動重點領域標準研製、加大標準貫徹實施力度、強化行業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建立標準化工作保障機制。根據《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在業務方面,未來監管層將會重點關注證券經紀業務、跨境業務、公募基金業務資料資產、公募基金監管資料報送質量管控等領域的標準研製;技術方面,將組織相關行業機構開展大模型和智慧數字員工技術應用、區塊鏈、行業信創雲、大資料災備、數字化發展成熟度評估等新興技術領域的標準研製。此外,監管層將推動上市公司ESG、債券等相關資訊披露標準的研製,並鼓勵行業設立專職標準化人員。標準化工作在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證券基金經營機構應當積極參與標準的研製和實施,以提高自身服務質量和風險管理能力,並提升證券期貨業的整體水平,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在監管部門加速推進行業標準化發展的背景下,經營機構一是需要加強對標準化工作的重視,將其納入公司戰略和日常運營中;二是頭部機構可以配備標準化總監等專業人員,明確崗位職責,並透過內訓和外訓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標準化人才隊伍;三是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化工作的試點專案,透過實踐檢驗和完善標準,推動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國際監管
中美金融工作組舉行第五次會議
【主要內容】8月15-16日,中美金融工作組在上海舉行第五次會議。會議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和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奈曼共同主持。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以及美聯儲、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等部門參會。雙方就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中美經濟金融形勢與貨幣政策、金融穩定與監管、證券與資本市場、跨境支付和資料、國際金融治理、金融科技、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以及其他雙方關心的金融政策議題進行了專業、務實、坦誠和建設性的溝通。會議聽取了技術專家組的彙報,包括各自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處置機制、金融機構運營韌性、氣候風險壓力測試以及跨境交付金融服務監管等。雙方還舉行了中美金融工作組框架下首次金融機構圓桌會,與會中美金融機構聚焦可持續金融,分享了各自的經驗與做法,並就潛在的合作機遇交流了看法。
SEC透過規則更新合格風險投資基金的定義
【主要內容】8月21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通過了一項規則,更新了基金的美元門檻,以符合1940年《投資公司法》的“合格風險投資基金”的資格。該規則將美元門檻更新為1200萬美元的總資本出資和未催繳承諾資本,高於原來的 1000 萬美元門檻。符合條件的風險投資基金被排除在該法案對“投資公司”的定義之外。2018年《經濟增長、監管救濟和消費者保護法案》要求委員會每五年一次將該通貨膨脹閾值的美元金額指數化。新規則3c-7實施了這一法定指令,並根據個人消費支出鏈式價格指數將美元金額調整為1200萬美元。該規則還為委員會建立了一個流程,以便每五年對閾值進行一次未來的通貨膨脹調整。該規則將在《聯邦公報》上釋出30天后生效。
深入分析詳見內參版,如需訂閱,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聲 明
本報告由華銳研究所提供,所載內容反映的是截至報告發表日的判斷,如所載內容出現變動,我們將及時補充、修訂或更新內容及觀點。本報告版權屬於華銳研究所,如需引用本文,請明確註明引自華銳研究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