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上半年,券商在IPO承銷家數與承銷保薦費用上出現大幅下滑,頭部券商依然佔據明顯優勢,9家中小券商撤否率達到100%
文|張欣培
編輯|郭楠
Wind資料顯示,以發行日計算,今年上半年,共有52個IPO專案完成發行上市,較去年同期減少74.38%。今年上半年有承銷保薦專案的22家券商共賺取承銷保薦費用19.74億元,去年同期為134.11億元,同比減少85.28%。
“現在就是跑專案,開發客戶,積累客戶,做做北交所專案。”一位投行人士表示。

IPO承銷數量下滑74%、承銷費用下滑85%
與去年同期相比,券商在IPO承銷家數與承銷保薦費用上出現大幅下滑。上半年,共有22家券商承銷了52個專案完成發行上市,同比減少74.38%。而去年同期,50家券商承銷203個IPO專案。
從整個行業來看,頭部券商依然佔據明顯優勢。
Wind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IPO承銷家數最多的是國泰君安與中信建投,分別承銷5個專案。中信證券、華泰聯合、民生證券、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的IPO承銷數量均是4家,五家券商並列第三。
國金證券、中泰證券分別承銷3個IPO專案。東吳證券、第一創業、興業證券各自承銷2個IPO專案。招商證券、光大證券、財通證券等8家券商各有1個IPO專案入賬。
專案的減少意味著投行收入的減少。根據Wind資料,2024年上半年,券商實現IPO收入僅有19.74億元,較去年同比減少了85.28%。實現IPO承銷保薦費用超過億元的券商有9家,而去年同期是24家。賺取承銷保薦費用最多的投行收入不足3億元,而在2023年上半年,IPO承銷保薦費用最多的投行收入超過20億元。
上半年,華泰聯合實現IPO承銷保薦費用2.97億元,居行業之首。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實現承銷保薦費用分別為2.56億元和2.09億元。民生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等6家券商實現的IPO承銷保薦費用超過1億元。
中國證券業協會資料顯示,頭部券商的保薦代表人數量都達到數百人。若加上尚未取得保薦資格的員工,頭部券商的投行人數早已超過千人。但是需要面對的現實挑戰是,保薦承銷收入大幅下滑帶來的降本增效。
更為艱難的或許還是中小券商。2023年上半年,有50家券商參與到了IPO專案的承銷與保薦中。而到了2024年,只有22家券商參與了IPO承銷保薦。

299個IPO專案主動撤回
Wind資料顯示,2024上半年,共上會稽核31家擬IPO企業,透過27家,透過率87.10%;未透過1家,未透過率3.23%。2023年上半年透過率是86.63%。從資料上看,上半年仍保持著較高透過率,但這並不包括大量主動撤回的企業。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券商共主動撤回299個IPO專案。據此計算,上半年IPO真實過會率僅在8%左右。
撤回的299個專案涉及到53家券商。頭部券商因承攬專案眾多,因此主動撤回的專案數量較多。有10家券商主動撤回的IPO專案數量超過10家。
其中,海通證券、中金公司等4家頭部券商主動撤回IPO專案數量均超過20家。民生證券、國金公司、招商證券等主動撤回IPO數量均超過10家。有9家券商撤回專案數量在5-10家之間。
從撤否率方面看,中小券商因承銷保薦的IPO專案十分有限,多家券商僅承銷1個或2個專案,這意味著若一旦撤回,導致其撤否率較高。例如,華寶證券、九州證券等9家券商上半年僅有1個IPO專案,但均主動撤回,因此這9家券商的撤否率達到了100%。
撤否率較高的還包括華西證券、中德證券、首創證券,上半年分別保薦4個專案,但是均撤回了3個專案,撤否率75%。擁有眾多北交所專案的開源證券撤否率為58.82%,撤回的10個專案中有9個來自北交所。
頭部券商中的中金公司、海通證券撤否率均較高。中金公司45個保薦專案中有22個主動撤回,撤否率為48.89%,其中主機板、科創板、創業板各有7個專案主動撤回。海通證券50個專案中有22個主動撤回,整體撤否率44%,其中,主機板6個、科創板8個、創業板7個、北交所1個。
高撤否率的背後是監管層的全面從嚴監管。今年以來,監管層多次發文強調投行要提高專業能力,勤勉盡責當好“看門人”。
7月5日,監管層釋出的《關於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提到,加大全方位立體化追責力度,強化對保薦機構等中介機構的監督檢查。
此前,證監會推出“1+N”政策體系,在“強本強基” “嚴監嚴管”的基調下,對投行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其中,《關於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提出,著眼於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提出要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到,嚴格落實“申報即擔責”要求,建立健全執業負面清單和誠信檔案管理制度,進一步壓實投行“看門人”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