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司機構經紀業務(又稱“主經紀商業務”或“PB業務”)指證券公司向專業機構投資者提供託管清算、後臺運營、研究支援、融資服務等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本次專題透過對國內外機構經紀業務發展現狀、發展模式開展案例分析,深入剖析證券公司機構經紀業務發展情況,助力證券公司提升機構經紀業務核心競爭力,推動PB業務或出海PB業務發展。
一、國內券商機構經紀業務概況
發展階段
從國內PB業務發展階段來看,可分為1.0階段業務萌芽期、2.0階段規範期、3.0階段爆發期及4.0階段業務轉型期。
(1)萌芽期(2012-2014年):各證券公司開始逐步開展機構經紀業務,主要業務模式為運營外包+託管結算。
(2)規範期(2015-2016年):證監會規範場外配資,整頓證券公司外接業務;私募登記新規規定,私募基金設立起6個月內須有產品發行否則摘牌。2015年私募基金家數及管理規模均呈現井噴大發展態勢,國內機構經紀業務逐步升溫,全業務鏈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3)爆發期(2016年-2021年):各證券公司透過金融科技賦能機構經紀業務,如佈局極速交易系統。同時2020年百億私募激增,量化交易逐步興起,量化私募業務需求量快速增長,量化私募服務成為同業重點佈局方向。
(4)轉型期(2021年至今):內外部競爭加劇,行業集中度提升疊加佣金率下滑等問題,推動證券公司進一步最佳化機構經紀服務質量,打造存量競爭力。
業務模式
不同體量的證券公司發展模式略有不同,大型證券公司普遍將發展機構業務上升為公司級戰略,透過打造一站式機構業務系統、構建私募服務生態圈、最佳化跨境交易、提升運營效率等打造全業務鏈定製化PB業務服務(如下圖),中小證券公司側重利用公司特色優勢點進行重點培育,如長江證券側重研究服務協同帶動機構經紀業務;東方證券重點佈局機構理財業務,圍繞機構客戶加大營銷拓展力度,完善針對機構和企業客戶的金融資產配置服務。
圖1 證券公司機構經紀業務模式

資料來源: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
二、國內券商機構經紀業務發展現狀
一、以私募託管為主要發力點
目前,國內證券公司託管業務體系內80%的產品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截至2023年底,託管人託管的私募基金產品共48673.71億元,其中證券公司託管規模44995.54億,託管規模佔比92.44%。
公募基金託管方面,截至2023年底公募基金規模27.6萬億元。其中,託管人託管的公募基金產品26.9億元。其中,商業銀行託管規模26.24億元,佔比97.55%;證券公司託管規模5930.60億元,佔比2.27%。在持續強化的監管要求及市場需求驅動下,證券經營機構私募託管外包業務空間逐步釋放。
圖2 私募證券基金數量變化(萬隻)

資料來源: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
截至2023年末,自主發行且正在運作的私募證券基金93204只,較上年末增加4483只,同比增長5.05%;私募基金規模合計為5.01萬億元,與2022年末相比,同比減少0.56%。
圖3 私募基金託管數量(左)及規模(右)

資料來源: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
當前私募基金面臨嚴監管,政策以鼓勵託管為原則,推動私募管理人開展產品託管。截至2023年末,託管人開展託管業務或資產保管業務的產品共計443604只,資產規模達到222.26萬億元。從產品型別來看,私募基金託管數量最多,達139357只。
其中,私募證券基金共託管96210只,共48673.71億元,證券公司託管94275只,託管規模44995.54億,託管規模佔比92.44%。
二、監管持續強化,行業日趨規範
私募行業發展初期,不設行政審批以及申請便利化的背景下,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急速增加。伴隨著機構數量的快速增長,行業運作不規範、資訊不透明、非法募集運作資金資產等各種問題漸次暴露,2016年起一系列監管要求陸續推出,對私募基金管理人、合格投資者、私募基金服務機構提出明確要求。具體來看,政策對私募管理人及證券公司機構經紀業務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私募監管強化,行業持續出清
從行業存量來看,截至2024年9月末,現存基金管理人數量持續減少,私募規模下降的趨勢不可避免,2024年5月,基金管理人總數量已降至21000家以下。同時據東證期貨預計,本年度內基金管理人將進一步降至20000家以下。與此同時,證券投資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數量亦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另外,近一年證券私募基金產品及其規模持續縮減,其平均規模從5800萬元降至5400萬元左右,總規模從5.73萬億元下降至5.02萬億元,下降速度超出預期。
從增量來看,基金管理人數量方面,登出管理人數量顯著超過新增管理人數量,反映出私募基金管理人出清現象正形成趨勢。證券投資基金數量方面,證券投資基金的新增產品數量和規模均呈現下降趨勢,8月新增產品數量及規模創近1年以來新低。
表1 私募管理人及私募產品數量及規模變化

資料來源: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
從託管情況來看,從2020年至2023年的私募證券基金產品雖然數量顯著增加,但其中未託管的產品的比例呈現顯著降低的趨勢。截至2023年末所有產品均選擇了託管服務,這也與目前針對私募基金產品的“嚴監管”趨勢不謀而合。
表2 私募證券基金為託管產品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華銳研究所《機構業務及量化私募洞察》
機構經紀業務合規性要求逐漸趨嚴
資管新規後,各型別機構投資者(銀行、保險、公募、私募、期貨等)面臨更嚴監管,同時對證券公司機構經紀業務提出更高要求,合規性要求逐漸趨嚴,上半年監管處罰原因多為未勤勉盡責、內控管理問題、資訊安全問題等。當前嚴監管環境下,私募管理人對證券公司PB業務服務水平將提出更高要求,中小券商展業難度或將加大。
三、業務集中度較高,成梯隊化競爭格局
截至2024年10月,擁有託管資格的證券經營機構共30家,完成基金服務業務備案的機構共22家,可同時開展資產託管和運營外包服務業務的證券經營機構共18家。
當前我國證券公司託管業務集中度較高,機構經紀託管業務呈梯隊化格局。招商證券、國泰君安、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等頭部證券公司機構經紀業務市佔率遠超其他公司。
從私募基金託管市場份額來看,招商證券、國泰君安和中信證券居前三,優勢明顯,截至6月末國泰君安、招商證券和中信證券備案產品數量分別佔比19.37%、18.28%及15.21%,CR3超過52%。
從公募基金託管市場份額來看,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和招商證券分列前三,截至6月末TOP3備案產品規模分別為1705.23億元、1266.89億元和1088.83億元,TOP3證券經營機構託管規模集中度略有增長,由年初65.56%升至68.77%。
四、行業佣金率下滑機構競爭加劇
2023年以來行業平均佣金率降幅再度擴大與其他業務相比2023年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淨收入佔比下降幅度最大並降至近十年來的次低位水平;同時伴隨公募基金費率改革推進2024年一季度已有部分公募基金陸續調降佣金費率導致機構經紀業務同比連續下滑。
長期來看經紀業務或將成為流量入口而非盈利渠道證券經營機構須透過圍繞客戶綜合金融需求提供更多增值服務來實現增收競爭逐步轉向綜合金融服務。
根據2024年半年報各證券公司機構經紀業務大多從發展戰略、組織架構、內部協同、平臺系統等方面發力提升機構經紀服務質量打造PB業務品牌。PB業務將逐漸形成以交易為基礎核心向涵蓋投資研究、資產託管、融資融券、產品代銷、機構投顧、資金支援等全鏈條、全週期服務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