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sophia生活在別處
作者: 在路上Sophia
你好。我是索菲亞,N個娃的媽,正行走在小時候夢想 “看世界” 的路上。我想用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人生無極限,只要你敢想,敢堅持,整個宇宙都會為你讓路,並整理資源幫你實現這些夢想。所以,不要猶豫,行動起來!
上次分享了丹麥一朋友和原生家庭的故事:
"中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為啥這麼擰巴?” 別急著下斷言,其他國家家庭關係一樣複雜!
很多朋友私信分享他們類似的經歷,小時候被父母體罰,在那個時代其實還挺正常的,更何況世界上沒有“完美父母”,大概都有失控或者錯怪孩子的時候,但事後如何處理,才是影響孩子成長和親子關係的關鍵。今天分享一下作為媽媽的我,當年僅有的一次焦慮失控,當眾打了孩子的慚愧經歷吧!
01
去年夏天,我們和朋友一家去了義大利旅行,那是個愜意的下午,那不勒斯海邊餐廳裡,空氣中飄著香檳的甜膩。
我喝得有點微醺,氣氛正好。
這時,老扎克和三花花不知道怎麼就吵起來了,倆人相差六歲,哥哥平時儒雅懂事,但這次竟然沒讓著妹妹,還打了她一巴掌。
我心裡的怒火一下子被點燃了,嚴厲警告他: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打女孩子,尤其是妹妹。”
然而,平時聽話的老扎克,這次卻直視著我,挑釁地回道:
“她先打的我,我當然要還手!”
“那也不行!” 我有點氣急敗壞,語氣不由得更衝:
“你再這麼說,小心我打你!"
“那你來啊!" 他居然還把臉湊到我面前。
“啪!" 我一巴掌扇過去,瞬間餐廳的空氣都凝固了,服務生手裡的酒瓶差點沒摔下來,所有人都盯著我們,簡直是“餐廳裡的家庭大戰” 現場。

餐廳突然靜下來,我立馬清醒了,但一切已經無法挽回,兒子憤怒地瞪著我,含淚跑出了餐廳。
我也呆在原地,腦子裡全是空白。
02
第一次去丹麥生活時,我收到過一封政府的歡迎信,主要簡單介紹丹麥比較特別的法律規則,其中有一條:
“在丹麥,打孩子是違法的。”當時我還覺得好笑,心想:哪有父母一輩子沒動過孩子的?
可是,真正生活在丹麥,我漸漸明白了當地的育兒觀念:在這個國家,孩子不是父母私人物品,而是完全獨立個體,你連稍微的肢體威脅都不行,哪怕孩子沒哭,別人看到了,都可能報警,輕則警告,重了政府會把孩子帶走,取消父母監護權。
這場“家庭風波”雖然不在丹麥,但朋友們的震驚、不安都寫在了臉上,扎克的教父點菸的手抖得厲害,幾次點火都沒點著。
我尷尬得想找個地洞鑽進去,轉身躲進了洗手間。
那個本該完美的義大利之旅,因為我的失控,以悲劇收場。
03
接下來的幾天,兒子默默地靠近我,我則保持沉默。
早起為我煮咖啡,睡前也緊緊抱著我道晚安,但我們之間的空氣始終是尷尬的。
那巴掌像一道無形的屏障橫在我們之間,我不敢直視他的眼睛,更無法跟他溝通。
我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失控?”
是酒精讓我的情緒放大了百倍,還是這些年來壓抑的情緒找到了突破口?
我一直努力做個“完美”的媽媽,全身心都在家庭上,很怕哪裡做得不夠好,可是這種表面“無條件”的付出背後,真的不委屈,沒有憤怒和不甘嗎?

04
幾天後,我踏上了回國的飛機,而老扎克則因為要去英國參加球賽,沒和我一起回去。
本來,這種母子分離對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可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成了我短暫逃離內心掙扎的機會,所有的羞恥、焦慮和無助的情緒,伴隨著離開而稍稍平息。
回到家,幾年未見的媽媽已經明顯老了許多,聽力和視力都大不如前;嫂子總是做滿滿一桌我最愛吃的飯菜,讓我好好放鬆享受一下;而媽媽總是緊緊跟在我身邊,幾乎一刻不離,甚至我蹲馬桶時,她還貼在門口絮絮叨叨,我恍然回到了童年,那時的我也常常把臉貼在廁所門上,努力和媽媽保持聯絡。
歲月悄無聲息地給我們對調了位置。
媽媽每天巴巴地忘著我,希望我能回國定居,那期待的眼神,像極了留守兒童盼望打工父母回家的樣子。然而,三個孩子已經很難適應國內的教育環境,我不願意讓他們在這個競爭內卷的體系中受苦。
於是,我被撕裂成兩段:
陪媽媽,會對不起孩子;陪孩子,又會對不起媽媽。
這個矛盾一直折磨著我,直到那次在酒精作用下徹底爆發。
我內心的怒吼其實是:
“我都放棄了陪伴自己的媽媽,成全你們的成長,你們為什麼一點感恩都沒有?”
05
在國外這幾年,為了幫孩子們融入新環境,我練瑜伽、學西班牙語、強迫自己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同時還要一日三餐、接送各種興趣班,沒有停下來的時候,根本沒時間感受自己情感需求,直到那天,在酒精的刺激下,我被兒子的挑釁點燃,內心長久壓抑的情緒瞬間爆發。
“識別後再馴服 – Name it to tame it。”
心理學家丹·西格爾的這句話突然浮現在腦海中:
無論是情緒還是人生挑戰,只有當你能明確知道自己在面對什麼時,才能找到應對的辦法。
我終於明白了,那天真正點燃我怒火的,不是兒子的反叛 “不聽話”,而是我內心深處的愧疚與無力、還有“自我犧牲” 卻沒有得到“認可”的憤怒。
我終於可以面對自己那天的瘋狂行為了。
06
暑假結束後,我回到了丹麥。
機場接機的兒子一見到我就給了我一個大大擁抱。
我鼓起勇氣看著他的眼睛,輕聲說:
“對不起扎克,那天我不應該打你,不該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你身上。”
他立刻眼圈紅了,卻笑著說:“媽媽,沒關係。其實你打得一點都不疼,我錯了,打妹妹就是不對。我這一個月也想了很多,覺得你打得對,不用在乎別人的看法。”
他的理解讓我瞬間鬆了一口氣。
後來,我找了個合適的機會,和先生以及三個孩子一起,認真聊了那天的事情。

我把自己心中的委屈、對姥姥的愧疚,毫無保留地說了出來,我希望他們能理解我的感受,也希望以後大家能多幫忙、互相扶持、減少我的焦慮,同時我對兒子再次道歉,也向妹妹們表示:
無論如何,我都不應該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別人身上。
三個孩子一起摟住我說:“媽媽,謝謝你為我們付出那麼多,以後我們會互相幫助,不打架,不讓你操心的。”
我真誠的道歉,換回了孩子們的理解和感恩。
這讓我意識到,做父母的,如果真的做錯了事情,適時向孩子道歉、溝通,並不會失去權威,反而會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畢竟,家是一個講愛的地方,不是擺威風的地方。
寫在最後
我知道,很多家長即使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很難開口向孩子道歉。
或許是為了面子;或許是不知道怎麼開口;或許自己都沒有理清情緒;更有的自己成長環境也比較簡單粗暴,所以根本沒意識到根據上一代方法教育下一代有什麼問題…
然而,正如蒙特梭利曾說:
“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影響他們的一生。”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原生家庭,可能終生都等不來那句“對不起”,但我們至少可以選擇用自己希望得到的愛與理解,去對待下一代。

2024秋季最不容錯過的北美私立中學博覽會即將開啟!
校方代表即將訪華,開啟新一季度的招生見面活動。
考慮孩子出國留學事宜的家庭,千萬把握住這個機會,與校方代表直接對話、深入溝通,考察學校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
👇掃碼新增FS小助手報名👇
備註:北美中學博覽會報名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