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3月29日至31日,第74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ACC.25)在美國芝加哥盛大召開。在本屆年會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團隊的多項研究將在會上釋出,展示了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最新進展。3月29日,李思彤醫生於芝加哥會議現場報告了一項基於中國房顫註冊研究(China-AF)的成果,揭示了房顫導管消融術後的復發模式與不良心血管結局的關係。

李思彤醫生在ACC會議現場
心房顫動(房顫)導管消融後復發通常作為二分類終點進行評估,即是否復發。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房顫並非單純的二分類疾病,較高的房顫負荷與死亡、卒中及心血管住院風險增加均顯著相關。目前,關於房顫復發模式與心血管結局之間關係的研究仍然有限。
本研究納入2011-2022年入選中國房顫註冊研究(China-AF Registry)的房顫導管消融患者。術後1年內的房顫復發模式分為無復發、陣發性房顫(PAF)復發和持續性房顫(PersAF)復發。心血管結局包括心血管死亡、栓塞及心血管住院。Cox比例風險模型結合Landmark分析用於評估復發模式與心血管結局的關係,考慮到死亡作為競爭風險,採用Fine-Gray模型進行敏感性分析。
共在13,811例患者納入本研究(平均年齡60.5 ± 10.8歲,男性佔66.1%)。術前PersAF、既往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系統性栓塞及左房擴大的患者更易發生術後PersAF復發。與無復發相比,PersAF復發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風險顯著增加(風險比 [HR] 2.03,95% 置信區間 [CI] 1.20-3.43,P =0.009),血栓栓塞風險升高(HR 1.50,95% CI 1.09-2.06,P =0.012),心血管住院風險亦明顯增加(HR 1.74,95% CI 1.56-1.94,P <0.001);而PAF復發僅與心血管住院風險增加相關(HR 1.98,95% CI 1.83-2.14,P <0.001)(圖)。敏感性分析結果一致。

圖. 房顫復發模式與心血管結局的關係
術後PersAF復發患者的心血管死亡、栓塞及心血管住院的風險均顯著高於無復發患者,而術後PAF復發僅與心血管住院的風險增加有關,提示房顫術後復發模式在預後評估中的重要性。
研究者簡介

馬長生 教授
-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 -
國家衛健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中心心血管病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
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心血管介入診療技術培訓專家委員會主任 -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遠端與智慧管理分會主任委員 -
心血管診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
《PACE》主編,《Circulation》、《中華心血管病雜誌》、《中華內科雜誌》、《Cardiology Discovery》等雜誌副主編
研究者簡介

李思彤 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