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完成了心血管介入手術後,我們就會重點考慮術後的注意事項了。我們都希望,把所有需要注意的事項都完美的做好,以最大程度地保證手術的效果。
術後的注意事項,有一些是所有心血管介入手術的共性問題;我們也從幾個代表性亞專科疾病的角度,提出了各亞專科手術的術後注意要點。
作者:沈利水、李海玲、唐愷
來源:唐郎中聊驛動的心
1)術後常規心電、血壓、氧飽和度監測12至24小時
2)術後意識清醒且無噁心時,即可飲水及進食。飲食宜選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等;注意少量多餐,不宜過飽。避免進食麵包、蛋糕、紅薯等易脹氣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3)術中一般均會使用抗凝藥物,須密切關注出血風險。若穿刺部位出血、血腫、腫痛,或牙齦出血、鼻出血、血尿、血便等,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
4)術後若出現皮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可能與術中所使用的藥物過敏有關。需報告醫護人員,進行監測及治療
5)若下肢僅穿刺了靜脈,一般只需制動4~6小時。
6)若穿刺的是下肢動脈,一般需要平臥6~12小時,穿刺側的腿不能彎曲。臥床期間,為預防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需進行穿刺側床上踝關節曲伸運動,對側下肢還可以進行伸腿、曲腿等主動活動。24小時後循序漸進地下床活動。若術中已使用血管縫合器縫合穿刺部位,則制動的時間可明顯縮短,遵醫囑下床即可
7)有生育需求的病友,建議手術半年之後再備孕
1)若穿刺的是橈動脈,可以下地活動;建議穿刺側上肢需要抬高30~45°;穿刺點區域性需彈力繃帶或加壓器壓迫止血。壓迫會導致壓迫器遠端的手部出現發紫、腫脹的情況,可進行手指操鍛鍊,以緩解症狀。如果術側肢體發白伴有麻木感,多是壓力大、時間長的原因,通知醫護人員減小壓力即可
2)若穿刺的是股動脈,注意事項見“一•6”條
3)術後為加速造影劑的排洩,需在醫護人員指導下多飲水,建議術後3小時內飲水1000ml,24小時內飲水2000ml(若合併心衰的病人,飲水量要遵醫生醫囑)
4)支架植入的患者遵醫囑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藥及降脂藥物,不可擅自增減藥量
5)飲食上建議多吃綠葉蔬菜,少進食含膽固醇較高的食品,如動物內臟、螃蟹等。烹調食物時,油、鹽、糖均儘量少放一些(可參看本科普號的第14篇文章《舌尖上的膽固醇》)
1)室上速、早搏的消融,術後一般需口服阿司匹林1個月;其他注意事項見第一條“共性問題”
2)典型房撲,消融成功後,術後一般需口服抗凝治療(使用沙班類藥物或達比加群)1個月;其他注意事項見第一條“共性問題”
3)房顫的導管消融,不是立竿見影的效果,需要3個月左右手術效果才能充分表現出來。因而,3個月內,我們還要繼續服抗凝藥以預防腦梗,酌情服用抗心律失常藥
4)由於房顫消融不是立竿見影的效果,故3個月內忌飲濃茶、咖啡與含酒精的飲料
5)房顫消融的病灶位於左心房的後壁,該部位後方就是食道。為了保護食道,醫生會要求我們術後1個月內需進軟食,忌食過燙及過硬的食物。還需服用抑制胃酸、保護食道的藥物1個月
6)房顫術後隨訪的時間點一般為術後3個月、6個月、12個月及24個月。隨訪時,一般要查心超、24小時動態心電圖及血液生化指標
1)術後1-2天可能會出現低熱或安置起搏器部位的區域性疼痛等,不用擔心,通常數日後會逐漸消失
2)植入側上肢肘關節以下部位可正常活動,肩關節處應避免突然劇烈的甩手、外展動作。3個月後植入側上肢可恢復正常活動(單純更換脈衝發生器、未更換電極導線者可不受限制),但應注意避免直接碰撞起搏器埋置部位
3)切口上的痂脫落後,方可沾水,時間一般需3-4周;同時注意儘量不要出汗,以免汗水滲入切口導致感染
4)家用電器(電視遙控器、微波爐、電動剃鬚刀、電熱毯等)和辦公裝置(電腦、影印機、傳真機、電話座機)都可正常使用。不要將手機放置在植入起搏器側的上衣口袋,接打手機請使用植入起搏器對側的手及耳朵;擬使用治療用電子裝置時,請先攜帶該裝置的使用說明書諮詢心內科醫生後再使用
5)若為磁共振(MRI)相容起搏器,在行MRI檢查前須與心內科醫生聯絡,把起搏器工作狀態調整為MRI相容模式;若非MRI相容起搏器,則不能行 MRI檢查;多排CT的心血管造影(CTA)也因擔心電極導線的干擾而儘量不做。但可行普通CT、X線、同位素、超聲等檢查。另外,應避免靠近高壓電流、強磁場區域
6)如需行外科手術,尤其需使用電刀者,請將植入起搏器的病史告知外科醫生,並建議請心內科醫生會診
7)在透過機場等場所的安檢門時,請向工作人員出示起搏器卡。起搏器卡一般在植入後的3-4個月內在隨訪起搏器處領取
8)植入心臟除顫器(ICD)的患者,應避免游泳、高空作業及機動車駕駛,以防惡性心律失常事件發生時出現溺水、摔傷及交通意外等風險。若發生了電擊治療事件,應儘快到醫院隨訪檢查
9)植入抗心衰三腔起搏器(CRT)的患者,要堅持長期服用治療心衰的藥物並定期隨訪
10)起搏器本身一般不需另外加服藥物;飲食上也沒有特殊要求
11)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裝的起搏器,雖稱為“永久起搏器”,但其中的“永久”二字,只是與臨時起搏器相對而言,表明為可植入的起搏器,並不代表起搏器可使用終生。起搏器的使用壽命一般自4-6年至14-16年不等,因而需經常隨訪以瞭解起搏器的工作狀態及電池電量是否充足。隨訪時間節點:術後1、3、6、12個月,此後每年至少1次;在距擔保期限一年前始,重新每3個月隨訪一次
唐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心律失常亞學科帶頭人,房顫中心主任。
兼任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中青年電生理工作委員會常委;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心房顫動工作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精準心血管病學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CCCP)心律失常學組委員、中國房顫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青年委員(第六屆);中華醫學會內科學分會青年委員(第十二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律與心電分會常委;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青年委員(第七、八屆);衛健委心血管介入(心律失常)培訓基地培訓導師;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編委(第五屆);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分會預防和康復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常委。
2001至2006年於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附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現國家心臟中心)碩、博連讀。2006年博士畢業之後進入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工作。目前完成各類心臟介入手術10000餘例。擅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導管消融及緩慢性心律失常的永久起搏治療。尤其對室上速、房顫、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及導管消融治療具有豐富的經驗,在國內首先應用及報道了多個電生理相關治療技術。
在國核心心期刊發表論著29篇(第一作者9篇);發表SCI論文22篇(第一作者9篇);主編專著1部;參編專著11部。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獲上海市醫學科技獎2項,上海市科技進步獎2項,曾獲“上海青年科技啟明星”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