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總能越過越順的人,很早就懂得了要放棄這件事——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有些事情即使拼盡全力,也總是事倍功半,而有些事情哪怕隨手一做,結果卻意外地好?
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他一直執著於在某個專業領域持續深耕,想靠日復一日的積累成為專家。但問題是,他總是注意力渙散、三分鐘熱度,這讓他痛苦又困惑:為什麼別人都能沉下心堅持做事,而自己就是做不到?
直到職業諮詢師的一句話讓他醍醐灌頂:你不需要在一個領域深耕啊,你最大的優勢是快速獲取資訊、資源整合、去搞定人,而悶頭鑽研反而是在違揹你的天性。
的確,他在生活中也是社交能力極強,總能把分散的資訊和人脈高效運作起來。這樣的能力,我們旁人看得一清二楚,都非常羨慕,可他自己卻意識不到。
因為我們總被教導要堅持、要克服短板、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可如果一個人的天性不擅長如此,再多的努力反而會錯過真正屬於自己的優勢。而順應天性,才能在擅長的道路上一路開掛前行。
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如何才能順應天性。
圖片來源:《凪的新生活》
所謂「順應天性」,是指
擁有高水平的自我主體能力
天性,指的是人們與生俱來、獨一無二的氣質型別(temperament),它是由一個人天生的神經系統活動性決定,是人類最本源的生物性特徵[1]。也就是說,天性大部分由基因決定,人因此生而不同。
比如說有些人一生下來就更加好動、而有些人一生下來就喜靜。這種源自天性的差異往往會伴隨人的一生[2],很少再受到後天的影響而發生改變。
正如陶淵明在他的《歸去來兮辭》中說:“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意思是: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從根本上來說,人們很難體驗到違背天性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好的部分。
圖片來源:《倫敦生活》
天性不同也意味著在同樣的場景下,人們的適應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有研究發現,在壓力場景下,外向的人因為有更高水平的應對與協作能力,常常能夠很好地適應高壓環境[3];但對於內向的人來說,壓力只會放大ta們的焦躁情緒,很難順利地完成工作。
我們很容易把天性(temperament)和天賦(gift)或是性格(character)混淆。
天性≠天賦or性格!
天賦指的是一個人的優勢所在。但天性涵容了更豐富的概念,不僅是我們的優勢所在,也是我們的劣勢所在。例如,一個高敏感的人,ta的天賦是擅於共情他人;ta的天性則同時包含了共情的天賦,以及更容易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這一劣勢。
性格是人們在後天成長過程中,遵循社會的要求和期待而發展出來的人格構成,表現為個人的品行道德和行為風格。例如,誠實或虛偽、勇敢或怯懦、謙虛或驕傲。
和天性不同,性格具備著一定的可塑性,比如一個原本怯懦的人,在選擇成為警察後,受職業期待和要求的影響,ta會逐漸變得勇敢[4]。可如果ta天性就容易陷入焦慮,那麼警察的工作環境未必是最合適的選擇。
心理學上定義的順應天性,其實是指具備高水平的自我主體能力(personal agency),也就是個體在自身發展和與環境互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一種能夠自主決策、採取行動並對自身行為和生活進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通俗來說,就是一個人能夠覺察自身天性的優勢和侷限,從而有的放矢地協調二者,靈活地運用天性的能力。
一個順應天性的人,通常會有下列表現:
  • Ta 們是更自在的,不會勉強自己去適應不適合自己的生存環境。例如,當意識到自己生性喜好安靜,那麼ta便不會強迫自己去生活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
  • Ta 們有一種由內而生的欣喜,對自己的生存狀態感到滿意。因為 Ta 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不再只是典型意義上的成功或幸福人生,而是符合自己天性和本心的選擇,是自己所認定的幸福的人生,所以一旦實現,ta們所體驗到的滿足感是深切而真實的。
  • Ta 們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對自己擅長的事情有十足的把握。自我主體能力本身就是自我效能感的核心構成。依據自己的天性做出選擇,併發揮天性中的長處時,人們更容易做好這件事情,並從中感受到成就感[5]
圖片出處:《飄》
總在不擅長的領域對抗
是一種被低估的「沒苦硬吃」
長久以來,我們受到的教育似乎都在鼓勵我們多多“吃苦”,比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那些特別能吃苦的人,真的就過得很好嗎?
事實上,人們往往低估了壓抑天性會造成的危害。
一味地壓抑天性
容易損害自尊、阻礙有效的行動
像前面說的,每個人的天性決定了 Ta 在哪些環境中會感到如魚得水,在哪些處境下會感到步履維艱。這是我們先天的神經特點所決定的,很難通過後天意志努力更改。
而壓抑天性,則會讓我們收到持續的負面反饋,這會影響一個人的行動力,甚至會讓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不敢再行動[8]。這種挫敗感和行動之間的惡性迴圈,又會讓我們開始自我懷疑,並形成對自己的消極認知,陷入低自尊的困境[9]
 一味死磕短板
容易引發一系列負面的身心狀態
即便勉強自己克服短板,達到他人的期待,自己也很難從中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甚至還有一些痛苦。因為這不是你真正想要和想做的事情,你也無法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價值感[6]
長期的負面情緒狀態最終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身體會以崩潰的形式來告訴你,你必須離開當下這個環境[11]
那麼,順應天性又能帶來什麼好處呢?
順應天性
你所謂的缺陷也許就能轉為「王牌」
順應天性,發揮自己的長處,也許可以讓你過上“開掛”一般的人生。
例如說,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人們會更信任某一領域的“專家”,然而統計結果卻表明,比起專才型CEO,客戶其實願意向通才型CEO支付更多費用[10]
如果你正是一名這樣的“通才”,卻苦於不能適應眼下需求一心一意的工作內容,也許可以嘗試從事技能綜合性更強的工作,比如市場營銷、專案管理、或者自主創業……如此,跳脫的思維便可以成為創新的線索,廣泛的興趣也能夠覆蓋多元的視角。
曾讓你感到痛苦的一切,或許只要換個賽道,就成為了你的優點。
圖片來源:《托斯卡納豔陽下》
 順應天性
還能夠讓你變得更健康、更聰明
研究表明,心理感受更為舒適快樂的人,大腦裡線粒體轉換能量需要的蛋白質更豐富,不僅不容易得像阿爾茨海默病這類大腦疾病,認知能力下降得也慢,甚至可能更長壽[11]。而另一項持續三個月的跟蹤調查則顯示,員工幸福感的改善預示著隨後病假天數的減少[12]
當你感到更快樂時,工作自然也會更努力。根據華威大學的最新研究,幸福感能使人們在工作中更有效率,快樂使人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約 12%。
曾刷到過這樣的一句話“人在不適合自己的領域毫無魅力”。
那麼反過來說,只要進入了適合自己的領域,平凡的我們也能夠閃閃發光。
想要找到自己的天性
關鍵在於放過自己
Tip1: 看見自己的天性,然後接納它
想要順應自己的天性,首先就要覺察並接納自己的天性。不妨試試這樣多問問自己:
  • 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 我喜歡和他人交往嗎,還是自己獨處才能給自己“充電”?
  • 我擅長精密嚴謹的邏輯分析,還是更偏好天馬行空的藝術創作?
  • 我喜歡晴天還是雨天、夏天還是冬天?
  • 我會在封閉的室內感到更安全,還是在曠野之中才能體驗到自由的快樂……
透過自我察覺與提問,你能夠大致描繪出自己天性的模樣。接下來,便可以在其中挖掘出獨屬於自己的優勢
  • 我的愛好和特長有哪些?
  • 是不是曾經有過某一件事,我做得比大多數人好呢?
  • 如果不考慮其他現實因素,有什麼事是我特別願意去做的呢?
  • 我是否有一項“小眾”的技能,不論它目前看起來是否有用,但確實只有我能做到呢?
如果你覺得自我覺察和提問有點麻煩,不妨藉助專門的心理工具。【隱性人格型別測試】會從五大氣質維度找到你的天性。
👇你有哪些獨特的天性?👇

先天氣質沒有優劣之分,每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各有長處。比如“三分鐘熱度”,其實也可能是“多重潛力者”;“心理脆弱”,也許是敏銳察覺情緒的天賦……
請記住,世界上不存在只有一面的硬幣,接納全部的自我,才能夠真正擁抱上天賜予你的禮物。
圖片來源:《心靈捕手》
Tip 2:主動營造和天性匹配的「舒適圈」
人格 – 環境互動理論(Personality-Environment Interaction Theory)認為,個體的行為與幸福感取決於人格特質與環境特徵的互動作用。人只有在合適的環境中,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能力,同時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
所以,在工作的選擇上,我們可以更多地考慮工作內容是否與自己的特長優勢匹配,自己是否真心喜歡這份工作,是否能夠收穫源源不斷的成就感與滿足感。
辦公室的氛圍也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我們得評估自己是否能夠全然接受這樣的氛圍。全面考量這些因素,才能做出更契合自身需求的工作選擇 。
圖片來源:《歡迎來我家》
在大環境已經敲定的當下,我們還可以嘗試在生活的環境中,融入能讓自己身心愉悅的小元素。擺一個精緻的小擺件,添一隻舒適的靠枕……不論現實的要求多麼嚴苛,我們仍然可以見縫插針地為自己的天性留下空間,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取悅自己。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小快樂,最終也許能夠成為支援我們走過漫漫長路的理由 。
Tip 3:尋找你自己的小生境
小生境(niches)原指生物棲息的場所,是一種生物在所屬生態系統中的行為和所處的地位。而對於人來說,小生境(restorative niches)則是指能讓我們恢復自己最自然、最放鬆的狀態,能以最順應自己天性的方式來行動的環境。
我們很難控制外部社會讓我們完全順應天性地生活,但我們仍然可以找到、甚至是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生境,讓我們能夠在結束了壓抑的生活之後,在這個屬於自己的小角落裡,找回自己的生物源天性,恢復內心的元氣。
對於喜歡宅家的人來說,把自己的家按照喜歡的風格佈置,就能搭建出自己的小生境;對於喜愛大自然的人來說,外出露營、接觸自然,能最有效地恢復活力。
人格心理學家Brian Little在《突破天性》中就提到過他的小生境——在高強度的學術交流和演講之後,他會找到一個偏僻的廁所,來靜靜地思考生活和接下來的工作,以恢復自己的能量(好接地氣)
圖片來源:《凪的新生活》
Tip 4:實在做不好,也可以暫時放過自己
當你發現自己的工作給自己帶來了長期的不適感,與其逼迫自己“再堅持一下”,或許可以停下來想想:我是因為接受不了工作內容本身而痛苦嗎?還是同事、領導的溝通方式增加了額外的社交壓力呢?
找到了癥結所在,再問問自己:如果這些問題可以協調,那我應該怎麼做?如果一切讓我不適的外部條件都不可撼動,這苦我是非吃不可嗎?
其實,痛苦本身就是你的身心向你發出的,尋求改變的訊號。如果真的做不了,那就放過自己吧。
尤其是在團隊任務之中,如果發現自己不能勝任目前的崗位,請大膽提出。不擅長社交,或許可以專職當技術崗;團隊工作之中,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也可以尋求他人的幫助。你從來都不必獨自面對所有的問題。
圖片來源:《戀愛尼特族》
最後,我也想對每一位仍在生活中掙扎的朋友說一句:一直以來辛苦了,你值得世間一切的美好,也同樣值得一條不那麼痛苦的、通往美好的道路。
順應本心,放過自己。
願你我都能夠度過一段「舒適」的人生。
今日互動
你有沒有不費力就能做好的一件事?
什麼情況下,你會感到特別「舒服」?
References:
[1] McCrae, R. R., Costa Jr, P. T., Ostendorf, F., Angleitner, A., Hřebíčková, M., Avia, M. D., … & Smith, P. B.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
[2]Rothbart, M. K., & Ahadi, S. A. (1994). Tempera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3(1), 55.
[3Bucher, M. A., Suzuki, T., & Samuel, D. B. (2019).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ntal health treatment outcome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70, 51-63.
[4]Weziak-Bialowolska, D., Bialowolski, P., VanderWeele, T. J., & McNeely, E. (2021). Character strengths involving an orientation to promote good can help y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two longitudinal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35(3), 388-398.
[5] Akhtar, M. (2008). What is self-efficacy? Bandura’s 4 sources of efficacy beliefs. Positive psychology UK.
[6] Peterson, C., Maier, S. F., & Seligman, M. E. (1993). Learned helplessness: 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
[7] Thompson, R., & Zuroff, D. C. (2004). The Levels of Self-Criticism Scale: comparative self-criticism and internalized self-criticis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6(2), 419-430.
[8] Wegner, D. M., Schneider, D. J., Carter, S. R., & White, T. L. (1987). Paradoxical effects of thought sup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1), 5.
[9] Lipowski, Z. J. (1987). Somatization: the experience and commun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s somatic symptoms.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47(3-4), 160-167.
[10]Zhiming Ma, Rencheng Wang, Kaitang Zhou; Generalist CEOs and Audit Pricing.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 November 2021; 40 (4): 123–147. https://doi.org/10.2308/AJPT-18-086
[11] C. Trumpff, A.S. Monzel, C. Sandi, V. Menon, H. Klein, M. Fujita, A. Lee, V.A. Petyuk, C. Hurst, D.M. Duong, N.T. Seyfried, A.P. Wingo, T.S. Wingo, Y. Wang, M. Thambisetty, L. Ferrucci, D.A. Bennett, P.L. De Jager, & M. Picard, Psychosocial experiences are associated with human brain mitochondrial biolog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21 (27) e2317673121, https://doi.org/10.1073/pnas.2317673121 (2024).
[12] Kushlev K, Heintzelman SJ, Lutes LD, Wirtz D, Kanippayoor JM, Leitner D, Diener E. Does Happiness Improve Health?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sychol Sci. 2020 Jul;31(7):807-821. doi: 10.1177/0956797620919673. Epub 2020 Jun 24. PMID: 32579432.
本文關鍵詞:天性、氣質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策劃、撰文 / 純純、Nico、Ivan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順應天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