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的WOMEN,藏在四個女人的故事裡

“你怎麼打鼓,女孩就怎麼打鼓。”
電影《好東西》裡,當小女孩王茉莉問樂隊的男鼓手,女孩該怎麼打鼓時,小葉這樣對她說。這些年來,我們見證了無數“新女性”的誕生。有銀幕上徒手修燈泡的單親媽媽,有賽場上連奪金牌的女運動員。母親,妻子,女兒,員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女性打破這些角色的框架,綻放出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芒。她們褪去舊日的枷鎖,邁步向前,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明天。
明天的WOMEN是什麼樣的?
在第114個國際婦女節之際,時尚先生ESQUIRE與FILA攜手共創《明天的WOMEN》主題短片,邀請趙露思、殷若寧、曾黎、嘉嘉四位代表女性共同演繹「明天的WOMEN」的故事。
FILA主張,明天的WOMEN是一群敢於面對真我、有主見的、堅韌的、尋常但不可被低估的女性,是擁有無限可能的「我們」。FILA希望透過她們的真實故事,向大眾展現不同女性的力量,並告訴大眾:每個女性都能活出自己不一樣的明天,書寫自己的無限可能。明天並不必然意味著成就和地位,也不需要是角色和身份。明天,是一種獨屬於她的態度,一種由她開創的力量。
FILA 希望透過這四位女性的故事,能夠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更多女性心中的漣漪,帶給她們共鳴,讓她們在聆聽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帶給她們力量,走向自己那獨特的、充滿無限可能的明天。
趙露思
不做永遠盛開的花,也挺好
 人們都在談論自我,但什麼才是真實的自我?
趙露思終於染了想染十年的髮色,在陽光下會泛起金屬般的光澤。以前她總在劇組裡,頭髮得隨時為角色的需要做準備,長度,顏色,都不由自己說了算。在回家休養的這段日子裡,她終於下定決心染了頭髮。
“那一刻覺得好像很自由,”她說,“有一種可以掌控自我的感覺。”
這個冬天,是趙露思近些年在家裡度過最長的一段時間。她不再催自己按時起床,每天可以想睡多久就睡多久,然後去菜市場買菜,在家做衛生,學英語,遛狗……還看了一些一直都很想看的書:《水仙》《一句頂一萬句》,甚至還有《國富論》。
“其實有些內容我也不是完全能看懂,但是因為好奇會想要去了解。以前看的都是劇本,其實我也會有很多想看的書、想花時間去做的事,但以前都沒有時間去做,現在終於有時間了,真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狀態。
聚光燈下,她是光鮮亮麗的女明星。聚光燈外,她也和千千萬萬26歲的女孩一樣,會難過,會痛苦,會懷疑自己,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心情不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她曾經這樣告訴自己。但是難過的時候她不喜歡抱怨,也不愛跟別人傾訴,怕給朋友們添麻煩。
但總有一個聲音一直在她腦海裡徘徊,告訴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她不敢去聽那個聲音,外在的一切都像一張無形的大網壓制著她。她用很多詞語和句子包裹自己:你現在真的特別好,這就是你想要的。你必須快樂,你要知足。
當疾病洶湧而來的時候,她才明白,人無法欺騙自己的身體,也無法欺騙自己的內心。一開始只是缺氧,心率不齊,趙露思沒放在心上。直到問題真的出現,她才發現沒有退路可言。她被送去醫院急診,沒有辦法站立也無法說話,一切都發生得很突然。
她覺得這段經歷像在做夢一樣。但現實如同一場漩渦,她不得不捲入其中,去面對被打亂的生活節奏,以及,她一直逃避面對的自己的內心。
因為醫生的建議,趙露思回到家裡休息養病,難得的有了能和朋友家人相處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和真實的自己相處。她逐漸明白,過去束縛著自己的,其實是自己親手製造的無形牢籠,是她一直忽略了真實的自我。她曾經以為,自我消化是堅強,如今她才明白,直面那些負面情緒才是真正的勇敢。
以前她喜歡讓自己沉浸在熱鬧的氛圍裡,為的是逃避負面情緒,假裝它不存在。但現在她變了,她決定不再轉移自己對痛苦的注意力。她想走進自己內心的風暴深處,看到自己,聆聽自己,最後真正接納自己,因為那才是真實的她。
從童年時起,趙露思就是一個敏感的人。她喜歡觀察別人的情緒,表情。而現在,她學會了保護自己的敏感。生病之後,身體的真實反應反而讓她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她開始和自己的內心對話。
“給自己樹立邊界,也清清楚楚地知道是什麼事情讓你不開心。”趙露思說,“因為現在做一件你不喜歡的事,馬上會有軀體化反應。”某種程度上,她感謝身體這次賦予自己的機會。疾病放大了她的感官,她更加敏感,更加脆弱,那些曾經被理智隱藏的東西無處可逃,這讓她學會去直面那些曾經被她無視的情感。而在那風暴的中心,她找到了真正的自由。
過去,趙露思期待自己是完美的,做好所有事才能讓她有安全感,體會到對自己的掌控。而面向明天,她已經明白,自己的每一個情緒,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都很重要。是思考這一餐要吃什麼,也是思考自己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
明天的趙露思,不用做永遠盛開的花,也挺好。明天的WOMEN,知曉最勇敢的是真實,最真實的是自由。 
人生總有一段深刻的自我探尋之旅,和趙露思一樣,明天的WOMEN,可以是勇敢的探險者,在心靈的深處挖掘,直到找到真正的自己。而那時,她將如同破繭而出的蝴蝶,飛過所有恐懼和迷茫的時光,在未來的日子獲得新生的力量。
曾黎

不再用結果丈量價值

自然會步步生花
有人在暴風中尋求內心的真實,也有人在日常中求索內心的寧靜。不問名利,不求野心,不為外界的標準定義,也不被他人的框架束縛。
出道25年,曾黎始終保持著低調與自我。
曾黎與表演結緣於1988年。那一年,她12歲,在荊州上小學。湖北省京劇團來學校招京劇苗子,因為外在條件好,曾黎被劇團挑中,得到去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學習的機會。當時,她對京劇一無所知,但北京這兩個字讓她眼前一亮。去了北京,她才知道學戲會這麼辛苦,但她自尊心強,之後七年,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練功,肉體再痛苦,心裡再念家,她沒有打過退堂鼓。因為這段學戲的經歷,曾黎很早就學會了獨立。
後來考中央戲曲學院是為了深造。1996年,曾黎考入中戲表演系,同班同學是劉燁、袁泉、章子怡。在那個後來被稱為“明星班”的班級裡,曾黎是公認的班花,兩百年一遇的美女,但她卻讓人意外地沒有什麼明星夢。大學四年,曾黎沒有絞盡腦汁進劇組,只是待在學校演話劇。快畢業了,她的工作遲遲沒有著落,眼看著戶口馬上要打回原籍,曾黎也沒覺得有什麼。還是老師催她考文工團,她才留在了北京。
“我好像從小就沒有必須要去哪兒,必須要攀登一個頂點的想法。”曾黎說。比起成為大明星,她可能更認同自己是普通的文藝工作者,在工作裡盡力而為,走一步看一步,任命運推著她往前,“我一直覺得老天很眷顧我,我這種冒傻氣的性格,雖然沒有拍到大紅大紫的戲,但也一直有工作在做。”
常常有人評價曾黎,美貌和野心不成正比。曾黎卻說,對我來講,在我的世界裡,野心和慾望不是上乘的詞。”她更希望自己簡單、自然。
曾黎習慣享受當下。

貫徹順時而食的理念19年,修習茶道,這讓她看到眼睛觀照不到的內心。

泡茶時,曾黎什麼也不想。像訓練肌肉一樣,她訓練自己面對空無。在資訊過剩的時代,曾黎避免讓外界紛擾奪走自己的注意力,“我不讓它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那些有關她的評論,什麼長得沒有靈氣啦,不夠紅啦,她不在意。

未婚未育的中年女演員,是曾黎另外的標籤。她回應,必須要結婚,必須要生小孩,這都是人定的規矩,應該讓自己的認知,而不是主流觀念,來決定你做什麼人生選擇。成為母親或者拒絕這個角色,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我一直覺得人生這場遊戲,就看你想用什麼樣的方式去玩。”
2021年,曾黎參加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2》,45歲重返競技舞臺,高強度唱跳訓練打破了她以往工作生活的慣性。
這動力和名利慾望無關,她要的是體驗。曾黎足夠勇敢。她用自己的短板去和其他姐姐的長板 PK,也因此,她獲得了重新認識自己的機會:原來從 A 賽道切換到 B 賽道,她會玩得很開心。
在“浪姐2”,曾黎從每位姐姐身上都感受到了強大的女性力量。
這給她帶來改變。她在微博上寫道,“以前我會覺得,快樂更多來自於自己,一段獨處或者一杯茶。但現在我發現,人生真正的快樂都來自於和別人真心的分享。”現在的曾黎很樂意成為橋樑,講述女性故事。這兩年,她在熒幕上飾演母親。歲月積澱之後,演這樣的女性角色,她更能感同身受了。
對曾黎來說,過程比結果重要。她心態開放,在社交平臺,她分享自己騎行、做菜、化妝的生活日常。她相信,越分享,越豐盛。
曾黎希望,明天的曾黎,依然笑容滿面,能量滿滿。到了五十歲,曾黎可能還是天真的,樂觀的。但那又怎樣?她說,這是她骨子裡天生的印記,她很難也不想把它抹滅掉。她也想對年輕女性分享,只要活出屬於你自己的色彩,你就是自己的大女主。
明天的曾黎,希望每一個女性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光輝。從青春到成熟,明天的WOMEN會明白: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她是自己的主角,她的光環不會因為年齡、身份或外界眼光而褪色。
每一個女性的明天,都是自由、獨立且自信的,她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一份堅持與堅持背後的智慧,在自己的前途裡,閃耀得最為耀眼。
殷若寧
I can do all things
女性屬於天地,但女性也可以屬於廣袤的世界。在男性主導的體育領域中,女性是否可以綻放出同樣強大的力量?殷若寧會對明天的WOMEN說:不需要試圖成為下一個“XXX”,而是做自己,追求夢想,用成績來證明實力。
不確定性,這是殷若寧覺得高爾夫球這項運動最迷人的地方。擊球看似重複,但每一根球杆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坡度的不同,還有當天的風,氣溫,溼度,這一切造就了無數的隨機和可能。18個洞,14根杆。每一次比賽都像是一盤充滿挑戰的棋。殷若寧就像一隻警覺的豹子,總是能夠在當時當地的環境做出最正確、最符合實際情況的策略。
殷若寧成長於一個運動家庭,父親是個高爾夫的狂熱愛好者,擁有超過20年的高爾夫球齡。媽媽也踢過足球,從事過田徑專案。殷若寧從小就展現出過人天賦:打羽毛球、田徑、游泳,幾乎是全能型選手。11歲,殷若寧被父親送入雲南高爾夫培訓班學習。小白球世界的大門正式對她打開了。
從中國國內的青少年賽開始,到女子中巡賽,再到美巡賽,2021年底透過資格考試踏上LPGA巡迴賽時,殷若寧的世界排名是405位。2023年9月11日,殷若寧登頂世界第一——她大概自己也沒料到,僅僅透過十年時間,32場比賽,像火箭一般,全世界都認識了她。就連她的偶像庫裡,知名籃球巨星,都發影片祝賀她,請她教自己打高爾夫球。
“又可以打上一個小勾勾了,算是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拿下世界第一後,殷若寧在微博上寫道。
曾經,高爾夫一度被看作男性主導的體育專案——男子職業巡迴賽的歷史悠久且規模龐大,而女子職業巡迴賽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正式成立;在業餘高爾夫領域,男性參與者的數量遠超女性,甚至存在一些“男性專屬”的俱樂部。在高爾夫這項運動裡,女性運動員往往面臨著更多的壓力和挑戰。
如何展現出獨特的女性力量?殷若寧會說:用成績說話。就像現實當中,你會覺得殷若寧是個長相稚嫩的女孩,圓臉,馬尾,微笑時露出兔牙,就像校園裡一個認真、安靜的學生。但實際上,力量隱藏在她的內心之中。你會看到這個年輕的女孩是如此鎮定和熟練,擁有超越年紀的成熟。
在殷若寧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是她最重要的榜樣。小時候,殷若寧常常和母親一起運動。母親參加單位組織的比賽,不服輸,一直拼搏,直到最後一刻。她在潛移默化中被影響。“我媽媽的一言一行和不服輸的拼勁,不管在球場外還是球場內都深深地影響著我。”採訪時,殷若寧也提到眾多國內外女運動員的成長故事。“我要學的是她們身上的這些共通的精神,她們的精神都是我的榜樣,而不是哪一個人。”
這是一個女性的鏈條——母親影響著殷若寧,那些運動員影響著殷若寧,殷若寧也影響著更多的年輕女孩。在這根鏈條上,有著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即使遇到困難和傷病,她也總能以驚人的毅力去克服。 現在,作為中國高爾夫的頂尖選手,殷若寧的世界排名備受關注。然而,她卻十分淡然。“我的目標一直是5個大滿貫的冠軍,現在完成了一個,未來我也會努力去達成5個大滿貫的目標。”
高爾夫是一項講究耐心、專注和自律的運動。在訓練和比賽中,她需要保持高度的專注和耐心,才能在複雜的球場環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這種超越自我的決心,正是她能夠在高爾夫球壇立足的關鍵。
“I can do all things”這是她的偶像庫裡的一句名言。同樣,殷若寧也有一句話:“明天的事情,交給明天的殷若寧。”
她深知,高爾夫是一項充滿未知和隨機性的運動,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自己的態度和付出的努力。這種活在當下的態度,讓她能夠專注於當下的每一杆,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同時,她也相信,只要自己不斷努力,明天的殷若寧,一定會更加美好。
成為更好的自己,做自己的榜樣,這也是殷若寧對每一個明天的WOMEN的寄語
她說,我們每個人都要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透過不斷的努力和堅持,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和優勢,才能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到那艘屬於自己的船隻,並乘風遠航。
嘉嘉
每個普通女孩
都有無限潛能
褪去光芒和頭銜,世界上有無數和你我一樣的普通女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重複著看似單調的日子,但平淡中也能蘊含無限潛能。它一直在那裡,只是等待我們去發現。
嘉嘉沒有想過,自己能做到這一步。2025年1月,她在短短幾天內完成了一場跨國救援——演員男友王星在泰國失聯,她用最快的速度整理線索、報案、在社交媒體發起求助、推動多方力量介入,最終讓男友成功脫險。
但嘉嘉覺得,自己只是在盡一個普通人所能做的一切,“其實每一刻都在自我懷疑、害怕和崩潰”。回憶起當時的心境,嘉嘉說,“這不是一個常人會去想象的事件。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前,很多人,包括我都不認為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就是這些“普通人”的經驗、判斷和行動力,在極限時刻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
和大多數職場人一樣,嘉嘉的生活平凡、細碎。偶爾熱烈,偶爾痛苦。沒有波瀾壯闊,沒有驚心動魄。7年前,她獨自一人拖著行李箱來到上海這座“舉目無親”的城市。飛機在凌晨抵達,她坐機場大巴到達青旅住下,此後就在上海安頓下來。她在廣告行業工作,日常就是寫方案、做PPT、見客戶,扛著一個個高壓的專案往前衝。廣告的節奏快、創意無上限,但她喜歡這種充滿可能性的環境。
在廣告行業,嘉嘉逐漸找到了自我表達的方式。她第一次接觸專案,做的是一個快消品牌和動漫的聯名,那是一個後來獲獎了的跨界策劃,“有機會跟上學的時候一直關注的漫畫的主創團隊,一起完成一件破次元壁的事情,有一種遠方的回聲的感覺”。
從寫文案開始,反覆修改每一句話,這些繁瑣、細碎的一次次思考和一次次修改,構成了她最日常的職業訓練,讓她逐漸掌握瞭如何用最簡練的方式傳遞核心資訊。“廣告需要深入淺出,用最簡單、最準確的話術讓消費者get到想表達的內涵和精神。”她說道。
但生活的平靜在1月3日被打破:王星在去往泰國拍攝後,失去聯絡。意識到危機後,嘉嘉第一時間報案、找到王星的弟弟,和他一起飛往泰國。在踏上飛機前,她其實充滿不安和恐懼,“就是一個很大的未知即將開啟,並且你不得不踏進未知的門,你完全不知道里面會發生任何的事情,所以其實說不害怕肯定是假的。你每分每秒都會懷疑,我做這件事情後續會有什麼樣的代價,或者說我不做這件事情會不會錯過什麼,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是非常煎熬的”。
但她必須克服一切情緒,她相信,“行動大於一切深思熟慮”,她說,“我在生活中想到什麼就會去做。包括這次救援,包括之前我想到上海工作,我也會立刻去”。而腦子裡始終不曾動搖的是,她必須把王星救回來。“所以無論我在什麼樣的情緒下,我最終還是要去推進這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她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發微博尋求幫助。這是一個有風險的選擇,因為資訊的擴散可能會給王星帶來危險。但她必須抓住黃金救援時間。她把所有線索整理成一份詳實的PPT,讓設計師朋友幫忙製作成了長圖。“沒有一句廢話,沒有多餘的一個字”,這樣的資訊傳遞方式讓救援更加高效。
原本,她和王星弟弟做好“今年過不好年”的心理預期,讓她沒想到的是,她用了7天就把王星救回來了。這讓她感受到,即便作為普通人,身上也蘊含著無限的潛能。但這種潛能不是突如其來的“神力”,而是藏在日常的積累裡。正是那些反覆修改文案的經驗,讓她能夠在危機時刻準確傳遞資訊;那些跨城市闖蕩的勇氣,讓她能夠毫不猶豫地踏上未知的旅程;那些與人溝通的能力,讓她能夠調動各方資源完成救援;那些來自生活裡涓滴的愛,讓她在恐懼面前,也沒想過放棄。
對於明天的嘉嘉,她保持開放的態度。在她看來,每個普通女孩都具有無限的潛能,關鍵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探索,認真生活,“永遠希望大家用體驗而非想象來幫自己做決定”。
明天的WOMEN,可能和嘉嘉一樣,是尋常普通的,但卻不可被低估。她們是自由的姿態,流向任何想去的地方。
每個女性都各不相同,能夠譜寫獨屬於自己的篇章。明天的WOMEN,能夠仿若趙露思般,懷揣勇敢無畏之心,直面生命裡的黑暗時段與低谷困境,在和最本真的自我深度碰撞後,實現蛻變;也能像曾黎那樣,保持內心的平和寧靜,在靜謐之中探尋那份柔韌且堅毅的力量,於無聲處積蓄能量。可以似殷若寧,即便沉默不語,也懂得用辛勤的汗水,書寫獨屬於自己的精彩答卷,以行動證明實力;還可以如嘉嘉,大膽地放手一搏,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扭轉局面,改變乾坤,開創屬於自己的全新天地。
WOMEN生來就不應禁錮和侷限自己。FILA相信,每位女性都可以是自己人生航海者,手握命運的羅盤,篤定地掌握著明天的方向。明天的女性,深知生活的魅力不僅在於抵達終點,更在於沿途的風景與體驗。我們享受過程中的每一次挑戰、每一次成長、每一次歡笑與淚水。FILA守護每一位女性的夢想,在獨屬於她的征途上,FILA一路同行,與她相伴。
請以“明天的WOMEN,是_________”分享你的故事,評論區點贊前5的小夥伴,將會獲得FILA送出的明星同款服飾(尺碼不限)。正值三八婦女節之際,歡迎小夥伴們關注FILA官方平臺,瞭解更多女性故事。FILA始終在每一位女性的身邊,與她一起,走在尋找自我的路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