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疾病譜中,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主導性健康威脅,其導致的死亡人數佔全球死亡總數的 70% 以上。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以及高體重指數(BMI),共同構成了沉重的健康負擔。為應對這些相互關聯的慢性疾病,美國心臟協會(AHA)於2023年提出心血管-腎臟-代謝(CKM)綜合徵概念,強調綜合防控的重要性。
2024年3月5日,廣東省人民醫院李傑教授、關海霞教授團隊於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JASN)線上發表題為“Global Burden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C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Syndrome”的研究論文,基於全球疾病負擔(GBD 2021)資料對CKM綜合徵的全球疾病負擔展開了深入剖析。
圖文摘要
CKM 綜合徵的全球疾病負擔現狀
2021年資料顯示,CKM綜合徵各關鍵組分(包括高BMI、糖尿病、慢性腎病、心房顫動/撲動、下肢周圍動脈疾病、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之中,慢性腎病的患病率最高,影響人數達 6.74 億,隨後依次為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下肢周圍動脈疾病、卒中和心房顫動/撲動。從疾病負擔評估指標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s)來看,缺血性心臟病貢獻最大,卒中、高 BMI 相關疾病和糖尿病緊隨其後。
表 2021年CKM綜合徵各關鍵組分的疾病負擔(年齡標化率/100000)

性別差異在CKM綜合徵疾病負擔中顯著存在——男性的CKM綜合徵相關 DALY率普遍高於女性,尤其在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方面,男性分別為女性的1.8倍和1.4倍;不過,在高體重指數(BMI)相關的傷殘生存年(YLDs)方面,女性負擔更重,男女比值為0.8。年齡分佈上,CKM綜合徵疾病負擔隨年齡增長而攀升,65-69歲年齡組達到峰值。不同社會發展指數(SDI)地區的負擔情況各異,中等SDI地區的DALYs、過早死亡年(YLLs)和YLDs負擔最重。按世界衛生組織(WHO)地理區域劃分,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 CKM 負擔最為沉重,東地中海和非洲地區年齡標準化DALY率最高。
過去30年CKM負擔的變化軌跡
1990-2021年期間,部分CKM相關疾病的年齡標準化 DALY 率呈現不同變化趨勢。卒中、下肢周圍動脈疾病、缺血性心臟病的年齡標準化DALY率有所下降,分別減少38.7%、30.1%和28.8%;而糖尿病、高 BMI和慢性腎病的年齡標準化 DALY 率上升,分別增高38.2%,25.5%和10.4%。
研究表明,全球CKM相關DALYs增長主要由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增長驅動。雖然醫療進步減輕了卒中、缺血性心臟病和下肢周圍動脈疾病的負擔,但高BMI、糖尿病和慢性腎病的負擔仍在持續上升。另外還需注意,缺血性心臟病的負擔在低SDI和中等 SDI地區尚未下行,而是略有上升或相對穩定。
2046年前CKM負擔的預測趨勢
預測模型提示,2046年前預計缺血性心臟病和卒中的年齡標準化DALY和 YLL率預計將持續下降,而高BMI和糖尿病的YLD率會顯著上升。若不採取有效防控措施,全球 CKM 相關疾病負擔將持續加重,低SDI和中等SDI地區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圖 CKM綜合徵及其各關鍵組分的疾病負擔變遷和未來趨勢
這項研究描繪了CKM綜合徵對全球健康的重大挑戰,展現了全球CKM綜合徵疾病負擔的現狀、變遷和未來趨勢,為制訂CKM綜合徵的科學防控策略提供了關鍵依據。
廣東省人民醫院謝釗敏、餘超倫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廣東省人民醫院國際健康中心的李傑教授和內分泌科的關海霞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專家簡介
李傑
教授
-
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
-
廣東省人民醫院國際健康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Brown University流行病學系客座教授
-
主要從事營養與相關代謝性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學研究
-
主持和參與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課題、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
-
代表性論文發表在Diabetes Care、Hypertension、Clinical Chemistry、JAMA Network Open、eClinicalMedicine等學術期刊
關海霞
教授
-
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
現任廣東省人民醫院大內科副主任兼內分泌科副主任
-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青委會副主委
-
廣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科醫師分會副主委
-
代表論文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
-
現任 Thyroid 和 Endocrine 雜誌副主編 , JCEM 等雜誌編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