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總出現問題?記住這3個帶娃思維,比吼娃更有用

大家好,包爸來跟大家嘮嗑了。
呼聲超高的學而思自然博物課雙11返場了,我們會在奧森🏕做首場戶外直播,感興趣的姐妹來約吧~
總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定時炸藥,陰晴不定。
不知道哪一點,就能把他/她點爆。
曾經那個說風是風說雨是雨的好孩子,彷彿一夜間變成燙手的山芋。
大多數父母的應對方法呢,也都是“罵得更狠、打得更重”。
但當我自己經歷這個階段,才發現很多父母都誤解了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雖然敏感、多變、也開始逐漸有自己的想法,
這些並不證明他們只想和父母對著幹,相反,會比以往更需要父母。

獨立的“青春期”

“青春期”這個詞,足以讓很多父母聞風喪膽。
童年的成長是緩慢而穩定的,但是青春期的變化卻是迅速而熱烈的。
在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有三大基本需求:
自我認知,渴望被尊重;
社交,渴望夥伴的認同;
性的認知,渴望瞭解異性;
與此對應的,是孩子的行為越來越接近成年人:
有自己的秘密和心事,有崇拜的人物,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去解決問題…
在這一系列的轉變裡,孩子將會面對很多事情和選擇。
在這個時期,如果孩子處理不好自己的迷茫或困難,就會出現焦躁、自暴自棄、對抗等極端表現。
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沒有明確的教孩子如何正確應對。
他/她們模仿電視上的情節、模仿周圍的同學甚至模仿父母老師。
絕大多數孩子的青春期,都是在自己的摸索中度過的
儘管有些孩子惹出事端,還是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可理喻的、難以控制的,相反,他/她們是敏感的、缺愛的。

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們往往不好意思把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表達出來。
而是透過頂嘴、不好好學習、沾染壞習慣…這種與平時不同的行為舉止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朋友的弟弟,父母工作忙,白天基本不在家。
初中時期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幾次考試發揮失利後,開始有變化了。
放假就把屋門一關,在屋裡玩手機、看小說、打遊戲。
媽媽看見他這樣,很慌,就嘮叨他為什麼不知道好好學習。
弟弟非常不耐煩:
“我學不學習和你們沒有關係,是我自己的事。”
媽媽聽完這話又氣又傷心,一晚上都沒睡好覺。
第二天本想和弟弟好好談一下,結果又是失望而歸:
“跟你說了,不用管我。”
這次,媽媽的怒火也被激發:
“為什麼不能管?我是你的監護人!”
弟弟依然保持對抗態度:
“你們監護我什麼了?你們誰天天在家?”
“以後只給我錢就可以,其它都和你們沒關係。”
這下媽媽才知道 ,弟弟和她爭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平常對他的關心和照顧太少。
在他處於迷茫期時,也沒有及時給他有建設性的意見,而是不瞭解情況直接批評。
由此激發孩子心裡壓抑許久的不滿。
如果在平常這位媽媽及時和孩子溝通,瞭解他內心的動態,或許孩子會把她當作同一條戰線上的“自己人”。
各種叛逆行為的背後之意,其實都是不敢說出口的:
“爸爸媽媽,請關注我多一些吧”。
用好3個思維模式
作家麥家形容過青春期的雙面性:
青春期是一種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
決定它的重要要素,是父母。
美國作家喬西西普在《解碼青春期》這本書裡提到過,
如果想跟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處,有3種思維模式很好用
一、青春期的孩子比小時候更需要你
尋找自我,是孩子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青春期,是孩子在“自我完善”這條路上的開始。
當他/她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和抉擇,甚至是做錯決定時,請父母能有耐心的和他們一起探討,給他們正確的建議。
不要站在他/她們的對立面。
二、家長需要變成教練 而不是繼續做保姆
不要幫孩子收拾他/她造成的爛攤子。
適當的困難和挫折,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得成長。父母為孩子包辦所有時,往往也扼殺了他/她日後面對失敗的勇氣。
鍛鍊孩子的弱點,而不是跳過去。
三、父母也要變得謙遜,承認自己也是需要幫助的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12歲以後,父母要懂得示弱。”
其實不必等到12歲,越早在孩子面前學會“謙虛”,就能越早鍛鍊孩子的獨立性。
高高在上的父母,只會拉遠自己和孩子的距離。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過好人生第一個重要節點。
不要把“青春期”,變成打擊孩子的負面形容詞,
它本是象徵著無限可能的新階段,它是美好的。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時,給予充足的理解與陪伴,
你會發現,那個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也能很懂事!

關注我,跟包媽一起輕鬆育兒
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
同意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