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教師的孩子,高中就輟學了?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青春期青少年不是一概地反權威。他們對權威是否服氣,有賴於他們對權威是否認同。
|訾非
青春期關係的重心轉換
——從權威到同伴
發展心理學家詹姆斯·尤尼絲(James Youniss)曾經總結說:“可能在生命中,沒有哪個階段的同伴關係,會像青春期那麼重要。”
對於這句話,想必許多讀者都有共鳴。青春期的青少年,經常像個任性的跳傘運動員,解開“父母”這把主傘,又試圖解開“老師”這把副傘,只借助“同伴關係”這個備用傘讓自己命懸一線。
同伴關係可以把一個青春期青少年帶得很遠,全然脫離他之前的生活路徑。
和一群好友在陽光下揮汗運動,可能是一個人關於青春期最美好的回憶(黃宇 攝)
在心理諮詢工作中,筆者經常聽到為人父母者談到這樣的例子:孩子在小學的時候成績優異,考上了重點中學,大家都相信他將來能考上大學、讀研究生,誰知上了中學就和一群外校的孩子走到一起,時不時出去打架鬥毆,高中沒讀完就輟學了。
或者一箇中學老師帶著遺憾的口吻說:我們班的章山,那可是個搞物理學的好苗子,競賽拿了獎,考到名校讀物理系,沒想到大學才讀了一年,就和高中那幾個哥們兒開酒吧去了⋯⋯
為人父母者、為人師者,很容易覺得青春期的孩子稍不留神,就“走偏了”,脫韁而去了。
父母老師們喜歡成績優異、頭腦聰明的孩子,期待他們有不同尋常的發展,即使不能成為牛頓、愛因斯坦,也至少成為教授、律師、CEO。他們覺得孩子們之所以“功敗垂成”,是被人尤其是同齡人帶到了歧路上。
而走到“歧路”上的人,在描述自己的青春期經歷時,看待同伴關係對他們的影響要比父母老師們積極得多。
那個在中學裡放棄了學業和一群同齡人出去打架的人,有可能自豪地說:“從此再也沒人敢欺負我了。”——或者:“再也沒有人叫我‘書呆子’了。
那個放棄物理學,去開了酒吧的“小愛因斯坦”則會告訴你:“不好好唸書了以後,發現生活原來還可以如此快樂。”
當然,和上面兩個例子相反的發展路徑的青少年也有很多。許多“不受待見”的孩子,卻最終走向了最“主流”的人生路徑,讓他們的父母老師不勝驚訝。

《小歡喜》劇照

青春期猶如從蛹化蝶的轉變,一個少年經過這個時期,會出落成什麼樣子,實在難以預料。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其他長輩對於孩子的期待,通常是基於主流的觀念,以及公認的成功標準。
結果卻是:這些權威,尤其是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越主流、越具體,孩子反而表現得越是反主流。父母對他們的殷殷期待,在他們眼裡卻是陳腐不堪的。
不過,雖然青少年把成年人的期待撕得七零八落,他們也並不真的對成年人的一切都嗤之以鼻。那個打群架的孩子可能認真地問他叔叔:你們當年和隔壁廠幹起來的時候,是赤手空拳還是有棍棒在手?

《黑暗榮耀》劇照

那個“小愛因斯坦”設法找到街對面那個開了十多年酒吧的大叔,真誠地想從對方那裡學到一些經營之道。
青春期青少年不是一概地反權威。他們對權威是否服氣,有賴於他們對權威是否認同。而他們認同什麼樣的權威,則有幾分玄學的味道——也就是說,經常像抽籤一樣令人意外。
如果說青春期青少年對權威的認同毫無規律而言,倒也不是事實。只是有些規律說出來令人絕望。比如,青春期青少年普遍地不想從事他們父母做過的職業。甚至即便父母只是對某些職業表達了羨慕之情,那份職業也可能從此失去了魅力。此外,在尋求親密關係、交友、審美趣味等方面,青春期的青少年眼裡父母的意見也都有“點金成石”的後果。
在如今的社會,自主選擇是一種被青少年普遍接受的生活態度,他們與父母輩在各方面保持差異化的需求之強烈,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需求的烈度,還受到了另一種前所未有的現象的反向強化——現在的父母越來越內疚,生怕沒有盡到養育的責任,於是有如“丫鬟”一般把“主人”——孩子——緊緊貼住。
在傳統社會里,孩子甚至在青春期之前就被安排在父母輩從事的職業裡,加之在傳統社會里人的職業選擇有限,“子承父業”還比較普遍。儘管如此,我們也能看到大量的“子厭父業”的例子。

《小歡喜》劇

如今我們更是經常發現青少年在職業選擇方面的逆反心理:很多教師的孩子在高中就輟學;富商的孩子最不想幹的就是做生意;官員的後代討厭政治⋯⋯當社會給了個人越來越大的選擇空間,人類內心那些微妙的愛恨情仇逐漸成為人生選擇的決定性力量。
如果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或者從家庭職業多樣性的角度來說,子厭父業未嘗不是好事。職業不再像傳統社會那樣家族化,這也許可以刺激職業的發展。
青春期青少年對父輩的不認同、對差異的追求,也許就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進化優勢。
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是青少年嚮往的?什麼樣的職業是他們羨慕的?什麼樣的感情是他們想追求的?什麼樣的穿著是合適的?什麼樣的審美是有品位的?⋯⋯青少年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父母、老師等權威的期待漸行漸遠。即便父母和老師對待青少年的態度是開明、平等的,他們的影響力也越來越不及同伴和同齡人。
因為這時候同伴才是他們進行社會比較的主要的“參照群體”,而且他們越來越在意同伴對他們的看法。
例如,一個考上了重點大學的孩子發現這所大學不是“985”而覺得“一敗塗地”,因為他的好朋友們大多進了“985”。他並不因為他的父母都是高中畢業而覺得自己已經很厲害了。

《大考》劇照

在大家都爭分奪秒學習拼名次的環境裡,他會覺得愛上了前座的女生是一件不正當的事;而在大家普遍都有戀愛物件的環境裡,他會覺得形單影隻意味著自己沒有魅力,是個失敗者。
同伴也是他們主要的合作群體,正是在這個時期,他們才開始真正理解“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的含義。
概言之,青少年的關係從“縱向關係”向“橫向關係”轉移。
網路時代的交友影響
重視應試教育的父母,傾向於嚴格管控青少年的環境,希望像孟母那樣,把孩子放到一個單純的環境裡埋頭學習,即便這種方式減少了孩子與同齡人接觸的機會也在所不惜。筆者不想在此評價這種以犧牲青少年的人際交往為代價的教育模式的功與過。畢竟在網際網路和人工智慧的時代,這種方式已是明日黃花。如今很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就變得焦灼不安——他們擔心孩子被別人“帶壞”了。他們已不可能遮蔽掉那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影響。這些“別人”藏在暗處,不知姓甚名誰,也不知是男是女,能像嶗山道士那樣穿牆而過,根本防不勝防。
如果認真瞭解青少年的網路友誼,就會發現一般而言它並不比以班級為背景的線下友誼質量更差——如果不是更好的話。
《花與愛麗絲》劇照
家長們容易擔心網路社交會給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卻容易忽略一個事實:以班級為單位的青少年團體,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其實不能給青少年的發展帶來足夠的心理營養。
把同齡男女學生放到一個班級裡,以他們之間的學業競爭作為這個團體的主要動力,在教學和評估方面用一套單一的標準——不考慮性別、興趣、性格等差異——應試教育已經變成一張“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在這樣草率的環境裡,青少年需要完成一系列很重要的人格發展主題。例如學會如何讓競爭意識與合作態度相輔相成,如何在活出個性與渴望被接納之間掌握分寸,能夠認同自己的性別又能欣賞另一個性別,如何在追求優越的同時又不失去平等意識,挑戰權威亦能學習其有價值的部分⋯⋯在網路空間裡,而不是在學校裡,一些青少年反而找到了能推動這些品質發展的團隊和群體。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同伴關係不只限於和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他們也需要比自己年齡稍大一些的同輩人作為引領者和保護者。大一些的孩子對小一些的孩子不單在知識和技能方面有引導作用,在情感方面也能夠提供質量更高的關愛和保護(這個功能,在運氣比較好的情況下,家庭內部年長的孩子也可以承擔)
在同輩的異性交往方面,由於女生比男生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發展得更早,同齡女生男生之間的交往反而不容易合拍。而網上的異性同輩交往可以拉開一些必要的年齡差距。
然而網路友誼的弊端也毋庸諱言。首先,它肯定比現實裡的同伴關係有更大的安全風險。這個弊端或許隨著網路安全技術的發展能夠得到妥善解決,但有的弊端一時間恐怕找不到解決之道。例如關係的“同質化”問題。網路關係的同質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把志同道合、有共同興趣的人聯絡在一起,它也讓褊狹的想法遇到更多的共鳴,讓極端的行為互相強化。
《親愛的熱愛的》劇照
網路遊戲成癮也是與網上友誼相伴隨的困難議題。雖然心理與精神健康領域的研究者們一直非常慎重地對待這個現象,遲遲不願把它正式定名為一種障礙,但網路遊戲成癮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還是很顯著的。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網路遊戲成癮帶來的生理依賴、社會功能受損及認知功能損害有確鑿的證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9年釋出的《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最終還是把遊戲成癮明確歸類為“由成癮行為導致的障礙”。
自己的飛翔動力
對青少年的發展有影響力的他人,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目中歷經從父母到老師,從老師再到同伴的重心轉移。本文開頭把父母、老師、同伴的作用比喻成“主傘”“副傘”和“備用傘”,其實不算一個最貼切的隱喻。把青少年的發展比喻成衛星的發射也許更合適:最先起到推進作用也是最先被拋下的是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然後是與老師的關係,然後是與同伴的關係⋯⋯最終留下這顆“衛星”主要憑著自己的動力飛翔。
如今青少年的成長環境,其在物質方面的豐富程度是從前的青少年無可企及的,但是就促進人格發展的“心理環境”而言,卻很難說它有了顯著的改觀和升級——有些方面反而倒退了。例如,學校的功能越來越單一,師生絕大多數精力都用在為名次而拼搏上。青少年與老師、同伴的關係是單向度的——以成績單為指標,以考大學為目標,其他的成長任務都被擱置與忽略。

《少年派》劇照

但是透過應試教育培養的人才,是人工智慧最容易取代的。如果學校不致力於向青少年提供完整的、多向度的教育,學校自身的存在都要受到挑戰。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週刊》2025年10期)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 初初 / 稽核:小風
招聘|實習生、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沒有朋友的青春期 
點選下圖,一鍵下單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