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自揭傷疤,痛陳兒子衝動變性:面對孩子青春期的“激進”行為,家長該如何應對?

近日,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保守派平臺《每日連線》上接受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採訪時,公開談論了自己“跨性別”的兒子——曾經的澤維爾·馬斯克(Xavier Musk),現在的薇薇安·詹娜·威爾遜(Vivian Jenna Wilson)。
馬斯克沉痛地表示,他是被“誘騙”同意讓他的孩子服用了“青春期阻滯劑”。當他的兒子想要開始變性時,他“基本上是被騙簽署檔案的”,“並沒有真正瞭解發生了什麼”。當時醫生只是告訴他,如果阻止澤維爾接受治療,他“可能會自殺”。
而面對最終變性成功的兒子,作為父親的馬斯克痛心疾首。“我的兒子已經死了”,他哀嘆道。
即使是本身就被視為“瘋狂科學家”的馬斯克,在面對更為“叛逆”的孩子時同樣束手無策。更何況大多數普通的家長,不得不要和孩子一起經歷“絕不普通”的青春期,這對於雙方都是極大的考驗。
那麼,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激進”行為,家長到底該何去何從?
01
青春期衝突的“交火點”在哪裡?
青春是美好的,但“青春期”卻似乎是晦澀難懂的、衝動冒險的、激烈而難以平復的。
畢竟,我們身邊這樣的案例已經太多:
有為了和男孩約會翻窗而出的初中女生,有深陷於性別認同障礙而變得消極抑鬱的高中男生,有離家出走網咖過夜的“流浪者”,也有雖然在家但卻完全不與父母交流的“自閉者”……
總有傷心又糾結的父母發出靈魂拷問:青春期的孩子怎麼了?
讓我們先來複習下關於青春期的
基本知識:
一般女孩在10歲前後、男孩在12歲前後,就會進入青春期。此時孩子一般會迎來兩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第一,身體發生巨大改變,隨之而來的是情緒的激烈波動。
第二,開始希望“脫離”父母,更多地與同伴交往,試圖以新的方法來做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大腦發育趨於成熟,激素分泌旺盛,自我意識與探索精神蠢蠢欲動,成年人的世界強烈吸引著他們。
這是孩子探索、擴充套件生命邊界的時期,也是他們渴望證明自己、希望獲得同齡人尊重的時期。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離開父母,獨立探索這個世界,與更多同齡人結伴,會讓孩子們發現對待世界的新方法、創造新的生活策略。
但父母作為“過來人”,更多地會從安全形度、社會主流價值等方面考慮,不斷阻止、否定孩子們的想法和行為。
這就導致兩代人之間的摩擦與衝突不可避免。如果父母控制慾極強,和孩子互動的模式依然停留在“我說你做”“你必須聽話”的狀態,那就更容易產生嚴重的矛盾。
心理學家早已指出,親子之間保持坦誠的溝通,是幫助孩子、也幫助家長順利度過青春期的最基本原則。錯誤的表達、強勢的要求只能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
馬斯克在媒體上公開指責、拒絕接受兒子的變性,甚至聲稱“我的兒子已經死了”。這樣的說法只能讓親子關係走向破裂。據美媒報道,法庭檔案指出了澤維爾與父親馬斯克的關係裂痕,宣告稱“我不想與我的親生父親馬斯克一起生活,也不想與他再有任何形式的關聯”。
相對而言,或許生母威爾遜做法更令人稱讚——她在推特上發文支援澤維爾,表示:“我為你感到驕傲。”
02
青春期不是洪水猛獸 
親子溝通方法更重要
面對洶湧而來的青春期叛逆,父母們只能迴避 “風暴”的降臨,或者與孩子爭個你死我活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和平相處”的前提是拋棄以往親子相處的“錯誤模式”:比如家長的絕對權威、以學習為重的關注點、忽略孩子的真實想法與需求等……
最重要的是,不能將大人自己的期望與執念,強加在孩子身上。
對此,心理學家根據對青春期孩子大腦與身心狀態的深入研究,為渴望與孩子安穩度過青春期的家長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建議:
01
首先,嘗試與孩子展開反思性對話
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仔細聆聽孩子的想法,搞清楚行動背後的意圖。同時也讓孩子明白,“我正在試圖理解你”,這對於孩子而言是建立信任、獲得力量感的方式。
02
其次,避免命令,威脅和說教,強調積極的價值
如今在中小學生群體中間流行一種“煙卡遊戲”,這種遊戲要讓孩子用廢棄的煙盒折成卡片,然後拍著玩,有點像80後小時候流行的“拍畫片”。
孩子們為了尋求更多、更稀有的煙盒,往往會去撿“垃圾”,或者讓家裡人多抽菸,甚至自己偷偷買菸。
對此,有的比較強勢的家長會將孩子收集的煙卡“一鍋端”全部扔掉。但網上有個爸爸的做法卻讓人稱讚:
他不僅沒有嚴厲阻止孩子玩煙卡,而是花了幾十塊錢在網上一次性買了兩百多張煙卡,讓孩子玩個夠,徹底滿足他的好奇心。
與此同時,這個爸爸也告訴孩子,發明煙卡人的真實目的是為了讓人多抽菸,你這麼聰明,肯定不會被這樣的說法洗腦吧?
被“激將”的孩子果然就此產生防備心,從而對這種遊戲漸漸失去了興趣。
03
最後,放下期望,接納孩子
青春期之所以被視為“叛逆”,更多的原因在於孩子的冒險與探索脫離了父母的預期。
很多父母喜歡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一旦事與願違,便視為離經叛道。於是,想方設法給孩子“糾偏”。
就像最近很火的電影《抓娃娃》中,沈騰扮演的父親發現孩子想練田徑,上體校,嚴重偏離他對孩子上清北的期望,於是不惜編謊言、演假戲,讓孩子放棄練體育的夢想,導致孩子最終採用“放棄高考”這一極端方式去爭取自己的“勝利”
這個讓很多觀眾表示看了留下心理陰影的故事,卻依然發生在我們周圍。
在充滿了不確定的未來世界,沒有哪個家長能確保自己給孩子鋪的路萬無一失。那麼,何不開啟胸懷,真正接納孩子作為獨立生命的意願,期待他們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呢?
說到底,青春期才不是什麼“雷區”,而是點燃孩子生命力量的關鍵時刻。
所有看似“激進”的行為背後,都是埋藏已久的衝突。而化解衝突的最佳方式依然是坦誠的溝通,以及一顆包容的耐心。
正如心理學家所說,青春期孩子不是看不到事情的“風險”,而是更願意接受挑戰帶來的成就感與快樂。
這正是青春獨有的魅力,不是嗎?
關注、點贊、轉發,為更多父母帶去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