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有很多種,這一種最可怕,10-18歲孩子家長定要看!

作者:梓涵媽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
“閉上你的狗嘴,你要是聽不懂人語,我用狗語跟你講!”
“我什麼身份,你配教育我?”
難以想象,這是個14歲孩子對父親的辱罵。
原來,父親見兒子一直玩遊戲,便提醒了一句“該寫作業了”。
兒子瞬間就暴跳如雷,聲聲怒吼,要求父親閉嘴滾出去。
網友紛紛表示,青春期的孩子真可怕!
確實,青春期的孩子,憤怒、充滿攻擊性、不可理喻、處處可恨!
可你要知道,叛逆的心理動機是無助,本質也是無助。
內心越無助的孩子,越叛逆,越需要父母的幫助!
但你想要幫助“叛逆”的孩子,就一定要先讀懂他的“叛逆型別”。
你要先分清,孩子的叛逆,是攻擊型?還是沉默型?或者是陽奉陰違型?
只有根據叛逆的不同型別,對症下藥,孩子才能平穩渡過叛逆期,健康地走向社會!
教育,不僅是因材施教,更是“對症下藥”。
01
攻擊型孩子:
軟著來才能順暢溝通
心理學家認為:青春期孩子,在快速發育中,會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性。
比如,劇烈反抗父母、跟父母吵架或發脾氣,就像上面提到的辱罵父親的14歲孩子。
青春期最常見的叛逆型別——就是攻擊型
抵抗和反對,是他們的大腦的第一反應,最常說的話是“憑什麼”“我就是不要”“走開”。
如果對“攻擊型”的孩子,採用強制式教育,奉行“不聽話就打”,必會將親子衝突推向高峰。
父母跟攻擊型孩子進行權力爭奪戰,最後只會落得個兩敗俱傷的境地。
父母越強硬,孩子就會越排斥、越叛逆。
就好比彈簧,父母施加多少壓力,孩子就反彈多少對抗。
跟這型別的孩子,你給予多少溫柔,孩子就回饋多少良善。
韓國頗有名的教育專家李柳南,曾被青春期子女視如仇敵。
兒子想跳街舞,她極力阻止;女兒喜歡漫畫,她訓斥“不務正業”。
在兒子和女兒眼中,她不是溫柔慈愛的母親,而是粗暴霸道的控制者。
直到兒子患上社交恐懼症,女兒抑鬱自殘,她才幡然醒悟,毅然做出改變——
兒子喜歡跳街舞,就尊重孩子的選擇,幫他報名興趣班;女兒喜歡漫畫,就聆聽她的心聲,欣賞和讚美她。
結果奇蹟出現了:女兒考上了美國大學的心理學系,兒子也考取了哲學系研究生,立志成為一名作家。
柔能克剛!
父母若能用弱的語氣,平等對話;用柔的態度,尊重孩子;用軟的行為,留出空間。
必定能收穫互相理解、溝通順暢的親子關係。
02
沉默型:
耐心等待慢慢溝通
有人說,比青春期叛逆更可怕的是青春期的沉默。
面對沉默型的孩子,父母小心翼翼地10句,也換不來孩子的一句話。
這類孩子掛在嘴邊的常常是:“不知道”、“隨便”、“沒什麼”……
沒有交流,父母也就無法知道孩子的真實想法,
問多了,孩子會煩,不問孩子,父母又會格外恐慌。
但其實,面對沉默型孩子,父母最需要的便是:放下恐慌,耐心等待!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一書寫道:“青春期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我們提供空間,讓他們自我梳理、自我修復。
也就是說,青春期孩子的沉默,其實是在梳理,他們內心活動豐富,但很少外露。
等孩子理順了內心的各種衝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自然走出“心門”,開啟房門。
在網上看過一位智慧媽媽的分享。
女兒小時候是個“小話嘮”,可到了青春期就變成了“啞巴”,十問九不應。
有一段時間,女兒還一言不合就關上房門,玩手機,刷影片。那時她真擔心女兒這樣“沉默”下去,憂慮女兒會患上“自閉症”。
但媽媽並沒有貿然去詰問女兒,而是選擇了默默去支援女兒!
偶爾邀請女兒散步,用溫柔的眼神看他,微笑地鼓勵她;
女兒情緒不高時,就拍拍她的肩膀,抱一抱,表示對她的理解;
隔三差五,就煮女兒喜歡吃的菜,讓她保持心情愉悅。
媽媽不斷髮出友善的訊號,慢慢開啟女兒的心,現在也願意跟媽媽談學習生活上的事。
青春期的沉默,不是孩子難以接近,只是需要時間來處理矛盾情緒。
父母靜靜等待孩子適應,釋放自己的善意,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接納就行了。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真正被另外一個人接受時,他就會從此起步,慢慢將心門開啟,變得自信從容,行為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03
陽奉陰違型:
用真誠打動孩子
第三種叛逆型別,是陽奉陰違型
這型別的孩子,表面上滿嘴答應,行為上卻總是我行我素。
要求孩子做作業,表面答應後,就躲在房間裡玩手機;
幫孩子報補習班,欣然同意,然後翹課去打籃球;
假裝上廁所一個小時,卻躲在裡面玩遊戲。
這類孩子的“故意唱反調”,其實是在無形的反抗。
他們擅長透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的父母表達累積的憤怒。
化解“陽奉陰違型”的最好方法,就是看見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瞭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並從行動上支援和尊重孩子。
父母的真誠,換來的是就孩子對你的真誠。
從事青少年心理工作二十多年的曠智勇,表示兒子從不叛逆,更不會陽奉陰違。
他坦言,從小到大,他都非常真誠地對待孩子
兒子在稱呼上喜歡叫他為老爸,或者老曠,他都欣然接受;
兒子喜歡的興趣愛好,無論是危險的賽車還是費用高的滑雪,他都尊重;
兒子喜歡追星,他也支援,甚至為了和兒子有共同話題,還上網科普瞭解。
雖是父子,但他從來不把兒子當孩子,而是當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真誠溝通,互相平等。
當孩子因為想玩手機而撒謊,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商量,定個時間規劃表;
當孩子不想去補習班,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真心地相信孩子;
當孩子想打遊戲,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盡情地玩,按時完成作業就好。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被動攻擊,是弱者的武器。
拖延、撒謊、逃避等種種問題背後,是一顆脆弱、渴望被看見的心。
孩子是陽奉陰違,更是向父母傳送的求助訊號。
父母只要願意放下權威,多聽聽孩子的真實想法,以真誠的態度尊重孩子。
適度的放手給孩子自己做主的權利,比強勢的安排,更能走進孩子內心,真正贏得孩子。
04
其實,每個孩子就像一株小樹苗,青春期只是樹苗成長過程中的小風暴。
父母只要努力做一個有心的花匠,
根據孩子發展特點和個體不同的內心需求,及時給予養分滋養,用心澆灌,
定能讓樹苗順利度過風暴,健康茁壯地成長。
作者:梓涵媽。洞見父母(ID:fmczs100),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可有案例、可操作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建議。我們一起,做智慧父母。
今日推薦
《青少年心理報》2025全年訂閱
情緒 社交 學習
8-15歲孩子的成長心理書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