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兒“擺爛”成癮:等你真的看見孩子,才知道他們有多難

作者:藍煙
來源:洞見父母(ID:fmczs100)
暑假碰上孩子青春期,能有多崩潰?
群裡,有媽媽吐槽:
“放假沒幾天,就吵了好幾次。
一天到晚躺床上,吃飯喊半天,不愛乾淨,不愛出門。
整天在家打遊戲,讓學習就發脾氣,動輒威脅要離家出走。
孩子不抑鬱,我快要抑鬱了……”
這個媽媽說,兒子開學就升初三了,卻天天混日子。
青春期孩子懶、擺爛、拖延,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根源之一,在於孩子心理能量不足
長期低能量的孩子,表現出來的就是:學習無動力,生活無熱情。
為什麼孩子會缺乏能量呢?
這與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關,尤其是10歲前的養育。
01
10歲前,父母跨界代勞
青春期,孩子會變得虛弱
在青春期集訓營,我曾帶過一個13歲的女孩。
她很聰明,但做事沒動力,對待學習消極,有厭學情緒。
熟悉後,我才明白是因為家長的跨界代勞
女孩媽媽經常對她說:
“你只要管好學習就行,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全職的她,把重心都放在女兒身上,生活起居,全盤負責。
女孩在訓練營期間,媽媽也是一天好幾個電話。
提醒她記得喝水,不要忘了吃水果,天冷了要多穿件外套。
生活中的一切,媽媽都替她安排好了。
孩子什麼都有人代勞,什麼都不被允許做,哪裡還會有動力呢?
結果就是:
孩子能力沒得到鍛鍊,動力被壓抑,變得不自信。
這種狀態,也會延伸到學習上。
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會懷疑自己,無法應對,乾脆躺平。
這個女孩就是這樣。
進入初中,她數學跟不上,成績滑到了中下游。
女孩特別焦慮,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開始抗拒去學校。
父母事事包辦,孩子內動力被不斷消耗,就會變得虛弱。
虛弱的孩子,沒動力生活,更沒動力學習。
所以,在孩子青春期,父母要弱化自己的能力,讓孩子去嘗試。
就如網上的一段比喻:
“一開始我們是守門員,然後我們變成了教練,然後我們會成為啦啦隊,最後我們退到了觀眾席,要把成長的主體性交換給孩子。”
孩子有了自主權,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價值,做事才有動力。

02
10歲前,父母嚴厲教育
青春期,孩子就會變得逆反
還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
教育過程中,喜歡直接下命令,規則多,對孩子高要求、高期待。
造成的後果就是——
在青春期,大量壓抑的情緒集中爆發,不受管控。
去年,有一個媽媽從外地趕來,向我求助。
她16歲兒子,重點高中高一學生。
進入新學校一個學期,染髮、逃課、早戀、頂撞老師……
甚至到了老師都勸退的地步。
我瞭解到,這個媽媽的教養模式:強勢、控制、說一不二。
她對兒子學習上要求高,從小逼著上各種輔導班。
兒子反抗過很多次,都被她壓了下來。
進入初中後,母子倆的關係就已經很緊張,時不時就會吵架。
媽媽也絲毫不退讓:
“我寧願你現在恨我,也不希望你將來後悔。”
兒子順利考上了重點高中,沒想到,換來的是更徹底的墮落。
在我的諮詢室,16歲男孩對媽媽咆哮:
“你不是喜歡管我嘛,現在我學壞了,你來啊,來管啊!”
這種後果,就是前期教育的反噬。
父母越嚴厲,孩子在成長中受到限制就多,能量就都用於與家長對抗,孩子就沒有能量去發展自我。
表現在學習上,就是躺平,放棄自我,動力逐漸減弱。

03
好的父母,做孩子的能量源泉
那麼,如何才能幫孩子重新注入能量呢?
面對孩子的各種叛逆行為,我建議從以下2個維度來應對:
1、父母的自我成長和改變
首先,父母要認識到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習慣代勞的父母,要與孩子做好責任分離,分清楚“你”和“我”。
生活中,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放手讓孩子去做。
學習,也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不要過度插手,做好輔助即可。
把話語權交給孩子,把選擇權也交給孩子。
正如心理學家克萊爾說: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從生命中將孩子分離出去,讓他成為獨立的個體。
而分離的前提就是,孩子要有‘自己做選擇’的能力。”
有選擇,孩子才有動力。
對孩子過於嚴厲的父母,要去看見曾經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改變自己的言行,多與孩子共情,以更包容、更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
看到父母做出的努力,孩子真的會有改變。
上面那個16歲男孩的媽媽,聽從我的建議,對兒子寫了道歉信。
日常溝通中,她不再指責,而是看到兒子的優點,鼓勵他。
突然有一天,兒子把頭髮重新染黑,也不逃課了,把重心放在了學習上。
促使孩子改變的,從來不是蠻力,而是愛與接納。
2、學習方法,針對性幫助孩子
我認識很多父母,因為管不了青春期孩子,乾脆放棄了。
其實,青春期孩子,遠比表現出來的更需要父母。
他們情緒暴躁、厭學、沉迷網路,其實是在發出求助訊號。
僅憑孩子一個人,是很難順利度過狂風暴雨的青春期。
父母要做孩子的情緒過濾器,幫孩子擺脫厭學,走出網路世界。
教育孩子,從來都是需要父母不斷學習和花心思的。
有覺醒,懂方法,才能幫孩子走過青春期的暴風雨,獲得站穩腳跟的力量。
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加油站,更是孩子的能量源泉。
養育孩子的乾貨,這裡都有;經營家庭的苦甜,我們都懂。洞見父母,和千萬父母一起成長。

今日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國亞馬遜“青少年心理”排行榜第一名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