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真正的覺醒,從對孩子“絕望”開始

本文首發小十點。作者 | 主創團 牧青野 
最近,有媽媽和我吐槽,千辛萬苦把兒子養大,結果一到青春期,孩子就變成了“白眼狼”:
越來越不愛搭理你,聽你說話眼皮都不抬一下;
你提醒他幾句,一開始還能敷衍著回一聲,說多了就嫌你囉嗦;
小時候你說啥他都聽,現在你說啥他都當耳旁風;
以前什麼事都和你分享,現在每天把他自己關在房間裡;
你好奇想看下他的手機,發現密碼設了一重又一重……
看著孩子突然就和我們隔了這麼遠,當父母的,心裡難免會有失落。
尤其是和孩子情感最為親密的媽媽。
雖然每天都會默唸幾遍“孩子嘛,長大了都這樣”來安慰自己,但還是忍不住難過。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無論分離有多疼,我們都必須這樣做。”
因為愛和分離,對孩子同等重要。
孩子的一生,不會永遠有人為他兜底,他總要去自己面對成人世界的疾風驟雨。
拒絕分離,就是在拒絕孩子的成長。
因此,父母想要真正覺醒,往往要從對孩子的“絕望”開始……
有記者曾問郭晶晶,會不會給孩子講一些她過去跳水的輝煌歷史?
郭晶晶略顯失落地說,大兒子現在長大了,一聽到媽媽說她在這個年紀已經怎麼怎麼樣了時,只會不耐煩地揮手:“哎呀,我都聽了好多遍了!知道了!”
似乎每一段親子關係,都會經歷這個過程。
小時候對父母有多崇拜和依賴,到了青春期就對父母有多嫌棄和疏遠。
我的一個家長,暑假的時候接到單位通知,要調去國外工作三年。
可那段時間,她女兒馬上要讀高中,因為離家較遠,她原本想著第一學期在女兒學校外租房,陪她一段時間,等女兒適應了後再讓她去住校。
她擔心在這個節骨眼上離開,會對女兒有影響,但工作又推脫不了。
無奈之下,她只能和女兒約定好每晚睡前打影片。
沒想到,開學後,她還在擔心女兒適應不了新環境,女兒卻很快在學校交了新朋友。
甚至晚上經常忘記和她影片,即使影片,說的也都是朋友的事,很少問媽媽過得怎麼樣。
她還聽老公偶然提起,女兒好像有喜歡的人了,可這些女兒從來沒有對她提起過。
她說那段時間自己心裡又失落又失望,還覺得是不是自己離女兒太遠了,對女兒的陪伴太少了。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寫道,青春期給孩子帶來了更強的自主性。
他們開始把父母看作和他們一樣具有獨立意志的人,而不是理想的化身。
同時,青少年會開始更多地依靠自己,也越來越依賴同伴和朋友,對成人的依賴程度則有所下降。
確實如此,青春期是孩子親密關係需求轉變的階段,他們對家庭的需求也會隨之弱化。
所以你會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突然就有了很多秘密,突然就“看不起”父母了,而且就連朋友也突然變得比父母重要了。
知乎上一位網友的故事,讓人看得難過又無力:
他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分開了,母親為了養育他,一個人打三份工。雖然生活清苦,但母親給他的愛從來沒有打過折。
小時候因為調皮爬樹把腿摔出了問題,母親就揹著他到處求醫,甚至後期為了多湊點康復費用,還去求從小對他不聞不問的父親。
他說當初自己很感謝母親,願意用一輩子的孝順回饋母親。
但這一切,從他十幾歲開始就變了味。
只要他出門,母親的電話就一直打問他什麼時候回去,有時候晚自習下課,甚至經常能看到母親會來接他放學。
有次他考試完,和一個同學去網咖玩了會遊戲,結果母親直接找到了老師,說如果再讓這樣的同學接近他,就會去上級部門反應老師管教不嚴。
漸漸的,同學們也不大願意再和他玩,他沒有朋友,沒有社交,和母親的爭吵也越來越多。
一次吵得兇了,母親指著她大罵:“我為了養活你,這些年都是怎麼過的?你就是這麼對我的?我真是養了個白眼狼。”
本來還氣鼓鼓的他,聽到這些話,看著母親第一次在他面前流了那麼多眼淚,張張嘴巴什麼都沒再說。
從那之後,他又做回了母親眼中的乖寶寶,但內心深處總是有一團想要逃離的火。
他說自己有時候做夢,夢到母親去世了,但他卻一點都哭不出來,反而有種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的感覺。
可醒來後,他又覺得自己這樣對不起母親,只能用更聽話的方式,緩解自己的負罪感。
想逃離又逃不了,想完全順從又不甘心。
他說自己真的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
心理醫生派克說:“有些父母會不自覺地把孩子當作‘物’,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力去支配這個自己生養的‘物’。”
他指出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父母傾注的是善意還是惡意,這個孩子的自主性都不會得到尊重。
關係越親密,就越沒有長大的空間。
電影《我是山姆》中,男主山姆是一個智力有缺陷的爸爸,靠著微薄的薪水和鄰居、朋友的幫助養活女兒。
可隨著女兒長大,山姆的缺陷已經影響到了女兒的成長,有兒童救助中心提出想要幫他女兒找一個適合的寄養家庭。
為了不和女兒分離,山姆帶著女兒“出逃”,找律師爭奪撫養權,幾乎想盡了所有辦法。
可看到女兒在寄養家庭獲得了更好的照顧,學習了很多新知識後,他終於意識到,女兒長大了,該到自己放手的時候了……
《為何家會傷人》中曾寫過,親子間分離的方式有三種:
1、成熟分離:孩子對家有依戀,但也喜歡獨立;
2、拒絕分離:孩子非常戀家,做不到獨立;
3、單純分離:孩子逃離家庭,拒絕和家庭繼續保持聯絡。
分離,是每個人一生的主題。
父母最大的清醒,是明白所有的愛,終點都是放手。
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只有完成和父母的成熟分離,才能茁壯地生長。
演員伊能靜曾分享過一件小事:
她兒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挑戰過她很多次,而且就連和她說話時的口氣也變差了很多。
伊能靜說她一開始很震驚,但好在很快冷靜了下來。
她說:“兒子這樣做太讓我驚喜了!這就代表著他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他連我都敢反抗,那他長大後也就不會被別人PUA。”
你看,青春期分離說起來好像是天大的事,但只要父母能調整心態,不要總覺得孩子獨立是可怕的事,就會發現這只是孩子長大了的標誌而已。
想要幫助孩子培養自主性,引導他們平穩度過青春期,父母們還可以試試這幾個方法:
1、靜——覺察和控制自己的分離焦慮
你有沒有發現,在生活中,和孩子之間有分離焦慮的很多都是媽媽。
精神分析專家樸又蘭曾說:“無法成為理想母親的自責感與面對外界賦予的過多要求,破壞了許多母親與孩子之間原本的關係。”
因為總想做個“好母親”,所以付出了很多。一旦付出成本太大,就越捨不得放手。
可是,孩子總會長大,不能因為曾養育孩子一場就要“綁架”孩子一生。
媽媽懂得放手,孩子才能安心長大。
2、放——用豁達的心態重新定義分離
心理學中認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產生強烈的成人感,他們會透過對抗權威的形式,來確認自己的自主感。
說到底,青春期孩子要的,不過是從父母這裡獲得認可和信心,然後好去挑戰和麵對更大的世界。
所以,當你的孩子到了青春期,請一定記得,他不是要和你在情感上徹底割裂,他只是需要和你共同完成一場“成熟分離”的蛻變。
3、轉——建立新的溝通方式
青春期對於孩子而言,是進入了新階段,對於親子關係來說,又何嘗不是。
如果你正為了怎麼和青春期孩子溝通煩惱,不如試試清華附中前校長王殿軍的方法:多做飯,少說話。
用多做飯告訴孩子,家永遠是他的後盾;
用少說話,去控制我們的指責欲、指點欲。
總之,不干涉孩子的自主權;承擔孩子的焦慮和無助;也尊重孩子即將成長為大人的自由。
有人說,當父母帶著一種覺醒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孩子時,就能發現生命本身具備的美好而獨特的力量。
也就能用尊重、支援、欣賞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和孩子,進而創造出相互支援而又各自獨立的美景。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之間最好的關係,本就應該彼此獨立,彼此美好。想對所有父母們說:
父母與孩子,曾經相互依賴,未來終將分離。
能在青春期這個特殊的分離階段,經由孩子的變化,重新悟得一份新的相處智慧,未嘗不是一種成長。
孩子去面對他新的挑戰,我們站在他身後,淡然看待分離,默默支援,緩緩退出,便是對孩子最好的祝福!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