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從小“被管”和“不被管”的孩子,12歲後過的是兩種人生

來源 | 洞見父母
聽很多家長抱怨:“青春期的孩子,能把自己逼死!”
厭學,沉迷手機;說一句,頂撞十句;一言不合,離家出走。
大家都把原因歸結為“叛逆”。
事實並非如此。
叛逆,與青春期無關。叛逆,是在暴露孩子和你的關係糟糕。
李玫瑾教授說:
“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早年的重點在家庭,培養孩子,最重要的黃金時期是在12歲之前。”
12歲前父母在教育上埋下的雷,會在青春期集中爆發。

0-3歲,是孩子安全期的建立。
這個階段,父母的陪伴和回應,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內心安全的孩子,會主動親近父母,信任父母,把家當成港灣。
親子關係足夠牢固,教養就會變得容易。
朋友的兒子,一直到高三,都與父母無話不說,彷彿沒有叛逆期。
因為他的內心需求,一直被很好地滿足,自然不會有對抗。
而那些童年情感被忽視的孩子,青春期大多比較叛逆,不服管教。

我有個來訪者,12歲的樂樂。

小學之前,她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忙事業。
對他的關心,就是儘量在物質上滿足。
每次與父母見面,說不上幾句,還都是叮囑他努力學習、多聽話。
沒有情感上的互動,琪琪也對父母沒有依賴。
初中後,父母把他接到身邊,從此家裡永無寧日,衝突不斷。
說他就頂撞,爆粗口,甚至拳腳相向。
琪琪媽找到我時,手臂上都是兒子用拳頭砸出來的淤青。
在諮詢中,琪琪說:
“我恨死他們了,憑什麼小時候不管我,現在又各種干涉我?!”
缺位的陪伴,安全感的缺失,讓他積攢了對父母的怨恨。
叛逆,就是他的宣洩和報復。
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這本書中,有一句話:“世界上任何的教養技巧,都彌補不了依戀關係的缺失。”
良好的關係和情感聯結,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和關鍵。

3-6歲,也被稱為“潮溼的水泥期”
意思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如同水泥,可塑性很強。
這個時期重要的任務,就是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說起來很容易,但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到。
有報告指出,約67%的家長,曾對3-6歲的孩子進行過情感上的虐待。
最常見的,就是言語上的貶低和否定。
我認識一個媽媽,她自己的原生家庭中母親強勢,從沒誇過她一句。
有了女兒以後,她也延續了這種教育模式,對孩子非打即罵。
經常掛在嘴上的就是:“你怎麼這麼笨,什麼都做不好!”
但在日復一日地打擊下,他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不願意交流和接觸。
進入青春期,反抗的情緒變得無比激烈。
打他罵他,他就離家出走,好幾次都是報警找人。
在學校,跟老師頂嘴對罵,跟同學吵架,每天都接到學校電話。
回到家作業不寫,試卷不做,就在那玩手機,也不理人。
這個媽媽焦慮失眠,嚴重到去看心理醫生,對兒子束手無策。
後來在我的引導下,這個媽媽去療愈自己的童年傷痛,改變溝通方式。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現在孩子不再那麼逆反,慢慢變得陽光、大方、懂事。
家庭教育專家張文質在書中寫道:
“在親子之間的溝通中,父母總是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導致孩子不願與父母溝通。
要想重新建立起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必須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溝通方式,謹慎對待孩子的情緒。”
只有從父母的話語中得到力量、自信心,到了青春期孩子才會敞開心扉。

這個年齡段,孩子進入小學,開始面臨競爭、壓力,進入到社會評價系統。
激發上進心,孩子才有持續前進的動力,動力不足,就容易厭學。
而我們父母的一些無意識行為,對孩子的動力造成極大破壞。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石家莊一個10歲小男孩,上完課外班失聯。

在零下16度的冬夜,幾百個人找了一整夜。
最終,在附近小區某戶人家陽臺下面,找到了瑟瑟發抖的孩子。
原因是壓力太大,父母給他報了一大堆培訓班,因為練琴時感到厭倦,媽媽就批評了他幾句。
一時想不開,他選擇離家出走。
我在諮詢中,接觸過不少厭學的孩子。
無一例外,都是因為父母給的壓力太大,他們承受不了。
焦慮之下,學習自信心不足,成績不斷下滑,只好自暴自棄。
一旦在小學就形成了厭學情緒,到了初高中階段只會更嚴重。
所以在12歲前,父母就要培養孩子的上進心,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這個時期抓住了,哪怕到了叛逆期,孩子也不會偏離軌道太多。

在教育學上,有一個“漏斗法則”

說的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先緊後松。
12歲前,要給孩子陪伴、引導,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12歲以後,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發展自我,學會自我承擔。
如果12歲以前的教育得當,這種分離就會很順暢。
相反,就會有激烈的對抗,甚至過了青春期,對抗還會繼續。
孩子青春期的行為,就是對父母前期教育的一種“查漏補缺”。
錯過了12歲前的教育黃金期,青春期就是最後的補救機會!
做得好的,繼續保持;沒做好的,努力改正。
父母願意改變,孩子才會改變,父母正確引導,孩子才有成長。
方法對了,教育就是一個越來越輕鬆的過程。
點個“在看”,共勉!
來源 | 洞見父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