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牧青野
來源: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
01
說個扎心的事:
人到中年才發現,養育青春期孩子,比應付工作難多了!
最近,15歲的兒子和我的話越來越少。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每天的交流就停留在:
“飯吃了沒?”
“嗯。”
“好好學習。”
“好。”
“有什麼需要的給媽媽說。”
“沒。”
說實在的,我和青春期兒子的親子關係,過得比我和他爸這對中年夫妻還冷淡。
因為想多瞭解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想法,我還專門買了很多養育青春期孩子的書。
但我發現,兒子沒啥過分的叛逆行為,也沒有抑鬱傾向,就是不想和我說話了。
雖然不是啥大問題,可我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直到偶然刷到小網紅@王南皓釋出的影片,看完裡面一些青春期孩子說給父母的話,我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

02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總在“無聲的沉默”
1、“媽媽,你可以脾氣暴躁,但不要總是內疚自責。”
在網上,經常會刷到一些影片:媽媽輔導作業、帶娃時情緒崩潰,控制不住打孩子、打自己,甚至被氣到住院、離世……
這讓很多身為父母的網友感同身受。
現在的媽媽們承擔了太多的養育壓力,很多人都曾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候。
就像我自己,經常是前腳剛罵完孩子,就內疚得要死,總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可下一次遇到類似情況,依然控制不住情緒,反反覆覆。
但在十幾歲孩子的眼中,他們的想法卻是:
“當您發完脾氣之後,請告訴自己,您是個既愛孩子又有情緒的普通人。
如果當您總是自責的話,請告訴自己,你只是一個普通的有情緒的好媽媽。情緒崩潰和好媽媽這兩個詞並不衝突。
不要太過自責,因為自責會讓你自暴自棄。從而放棄所有理性的思考,讓您懷疑自己,讓孩子和您都長久地陷入痛苦中。”
原來,造成孩子痛苦的,不是父母偶爾一次的情緒失控,而是父母長久自責引發的連鎖反應。
這時,我才明白,為什麼兒子和我之間的話越來越少。
他理解不了我的情緒為什麼總是崩潰,所以才選了“迴避交流”的方式。
2、“我需要物質獎勵,但不想一直被物質鼓勵。”
想起兒子剛上初一那會兒,徹底放鬆下來。
別人自習課刷題,他在那裡看小說;別人在操場旁背單詞,他無聊發呆。
為了讓他上進,我決定以最新款手機做誘餌,激勵他學習。
但這種方式只是短暫地起了效。
因此我焦慮、暴躁,經常罵兒子,覺得他是故意不學好的。
看了影片後我才知道,青春期孩子真正需要的鼓勵是:
“物質獎勵可以短期幫助我們激發動力,但無法長期形成我們的內驅力。
對於我們目前不太感興趣的領域,或者我們目前需要迫切做出改變的地方。您可以給我們用物質激勵,用這種方式讓我們能夠行動起來。
但這種外在的驅動力,最後一定要用鼓勵和認可的方式替換成內在動力。”
如今想來,我鼓勵兒子學習時,一直關注的是結果。只有達到我期待的結果,他才可以獲得物質獎勵。
但我從來沒有肯定過他努力的過程,也沒有在他第一次做到時,及時給予情緒方面的肯定和鼓勵。
所以他學習的外在驅動,並沒有進一步轉化為內在行動。
3、“我的情緒和想法想要被看見,但我也不想被別人支配。”
你有沒有發現?青春期孩子最喜歡說的是:
“你煩不煩!”“我知道了!”“能不能不要反覆說!”
曾有網友開玩笑說:我們是最委屈的一代父母,小時候看父母臉色長大,長大後又看孩子的臉色變老。
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出現落差,關鍵還是我們不懂孩子。
比如天冷,父母擔心孩子著涼,想讓孩子出門帶件厚外套,可能會說:
“要變天了,把衣服帶上。”
如果孩子不同意,會繼續說:
“等著涼感冒了,我看你咋辦!”“每次我說啥都不聽!”“真是好心當驢肝肺,我為你好,你一點都不領情!”
最後以孩子妥協,或反抗結束。
父母氣得要死,孩子對父母也意見很大。
其實青春期孩子真正想要聽的,是父母這樣說:
“我們其實更希望父母對我們說,我也覺得拿這件衣服在手裡很麻煩,但我擔心晚上會變冷,現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兒子,你知道有什麼辦法嗎?
如果父母這樣對我們說話,可能我們會選擇先把衣服帶上吧。
其實我們當孩子的只是希望父母能先看見我們,然後再把選擇權給我們。
您關心的是我們的健康,但我們更想讓您看到我們自己的獨立,承認我們自己對世界的感覺。”
這其實也是“非暴力溝通”中的一種方法:和孩子站在統一戰線,然後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再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我這才明白:兒子的沉默,又何嘗不是對我不懂他的一種無聲抗議。
很認同一句話:青春期孩子每一個怪異行為的背後,都是因為在現實中受了挫。
結合發展心理學,這一點不難理解:
青春期孩子相對兒童,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已經有了巨大變化,但又不具備成人的成熟認知和抗挫力,所以他們才會在“受挫”時,出現一些退縮行為。
經過這段時間的反思和學習,我也漸漸開始理解兒子,也決定重新開始養育兒子:
03
養育青春期孩子,要把好3個度
1、第一步:把好“問題”的度,警惕“商業心理學”,相信養育需要個性化
沈奕斐教授曾把那些透過故意製造焦慮、刻意誇大孩子問題的心理學稱為“商業心理學”。比如孩子偶爾一次傷春悲秋了,立馬就上升到抑鬱症等等。
作為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媽媽,我真的是非常贊同。
每個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我們當父母的,不是揪住孩子身上某個問題持續放大,然後給孩子冠上各種問題標籤。每天讓自己活在焦慮之中,讓孩子反受其累。
而是站在更客觀的角度,從更科學的理論出發,瞭解這一年齡段孩子身心發展的特徵,再結合實際情況,去個性化養育自己的孩子。
你要相信,最瞭解你的孩子的,一定是你自己。
先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共性特徵,再進行個性化養育。
2、第二步:把好“關心”的度,不徹底放手,也不完全插手
經常在很多書中看到,和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最好方法就是多放手。
但其實很少有父母能真正做到放手,因為理解錯了概念。
例如,前段時間臨近月考,他還在玩手機,我本想嘮叨幾句,但秉持要放手、多相信孩子的原則,忍住了。
可眼瞅著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老母親還是忍不住出了手。
這次,我採用了前面青春期孩子傳授的方法。
先對他先表示理解,說最近學習壓力大,是不是想要用手機放鬆下?再表示出我的擔心,因為馬上要考試了,如果能把時間更多地用在複習中的話,可能會有很好的效果。然後再問問他有沒有什麼好方法。
聽完後,兒子承認,是因為最近學習壓力太大,擔心自己考不好,所以產生了考前挫敗感,索性擺了爛。
你看,青春期孩子真正要的,不是父母的徹底放手,也不是父母的強硬插手。
而是父母像個朋友一樣,和他們聊一下自己的真實感受,給一點真誠的建議,又能在大的方向上幫他們做一些引導。
3、第三步:把好“情緒”的度,發自內心地認可孩子,把積極的心態傳遞給孩子
寫到這裡,想起我的一個學生。
曾和我開玩笑說,他是天崩開局。
姐姐在國外名校就讀,爸爸做科研,媽媽是大學教師。只有他文理都不成,還沒任何才藝。
他說自己從小最怕的就是家庭聚會,因為每次在飯桌上,他都會被眾人拉出來“鞭屍”。
在別人眼中,他是這個家裡唯一拖後腿的人,爸媽也覺得他不爭氣。
直到上了初二後,因為爸媽工作忙,從事自由職業的姑姑接手了他的教育。
從那時起,他彷彿變了個人。學習越來越上進,性格也變得越來越開朗。
作為老師,和他姑姑溝通了幾次後發現。
從前父母對他打壓得有多厲害,姑姑對他的鼓勵就有多用心。父母眼中啥都不行的廢材,在姑姑眼裡卻是性格好、情緒穩定、熱心腸、善良暖心的全優少年。
而且我還發現,姑姑對他的鼓勵,不是那種表面誇讚,而是發自內心地認為這個孩子很優秀。
所以你看,哪有天生廢柴的孩子,不過是父母沒看到孩子的閃光點罷了。
*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百萬父母關注的育兒平臺,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地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雙養家長學院商城為不同階段的家長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學習平臺,
讓家長輕鬆學習家庭教育
▽▽▽
▽▽▽

識別二維碼,關注雙養智慧家長
陪你一起成長



雙養智慧家長
走之前記得點個“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