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青春期孩子相處,閉嘴是標配,陪伴是高配,頂配是什麼?

如果要問,養孩子,哪一關最難過?
那麼,答案一定是青春期。
雖然青春期的孩子,在經濟和生活上還需要父母照顧,但在精神上已經開始脫離父母的掌控了。這種突如其來的失控感就好像隱藏的“定時炸彈”,不知道哪天會爆發。
以前一點小事都愛和我分享,現在回家就關上門刻意躲著我;
小時候那麼聽話懂事,怎麼現在動不動就頂嘴,處處跟自己對著幹。
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多父母都開始頭疼,本來乖巧懂事的孩子,為什麼一到青春期,就性情大變,稍有不慎,家裡就會氣氛不同以往。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如何與他們溝通及相處呢?

01

父母最大的誤區

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
“心理學之父”斯坦利·霍爾說:“青春期是一個充滿猶豫不決和矛盾情緒的過渡階段,是風雷激盪的人生時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在生理上開始成熟,進入了身體的第二發育期。很多孩子的身高和視線,都能與成年人對視了。這種身體變化,會讓他們感知到自己“我長大了,成熟了”。
可是,自我意識萌生的孩子,與還未跟上變化的家長,由情況認識的“差距”、溝通的不順暢,進而導致矛盾隨時一觸即發。
電視劇《大考》裡,就有這樣一段劇情:兒子吳家俊喜歡動漫和二次元,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參加藝考,進入動畫學院。可媽媽董碧華堅決不同意,特意辭職在家盯著兒子學習,甚至拆了兒子房間的門鎖,只為隨時監督他的狀態。
有一回,董碧華在陪兒子學習時睡著了,兒子就偷偷地畫起自己的參賽作品,不料被醒來的她抓個正著。她大發雷霆,即使兒子百般懇求,仍然毫不猶豫地毀了這幅花費兒子數月心血的參賽作品。
面對被毀的畫作,兒子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對著媽媽大喊:
“你是不是有病啊?”
“你真是太惡毒了,你連後媽都不如!”
“以後我考得遠遠的,再也不要看到你,我要離開這個家!”

董碧華氣急敗壞,狠狠地抽了兒子一個耳光。而吳家俊也不甘示弱,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這段劇情多麼眼熟,不正是生活中很多家長和孩子間不斷發生的場景嗎?
有的卸掉孩子臥室的門,或者在家裡安裝監控,隨時隨地觀察孩子動向;有的偷偷翻閱孩子的日記,檢視手機中的聊天記錄,探尋不對的“苗頭”,想要將一切不利因素消滅在萌芽中;有的言語輸出,試圖讓孩子在苦口婆心的勸說下,走回自己設想的“光明大道”。

然而,讓親子關係走向冰點的導火索,正是那句“我是為了你好”。


不對等的溝通、“較勁”的交流方式,容易會出現父母埋怨孩子不聽管教,孩子厭煩父母管得太多的情況,這像兩個同極相對的磁鐵,始終無人退讓,只會同極相斥、兩敗俱傷。
02
閉嘴是標配
避免過多的嘮叨和指責
李玫瑾教授談到青春期撫養時曾說:“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高高在上的說教、一味的指責、無窮無盡的嘮叨,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也曾給青春期的家長建議:孩子處於青春期,家長要多做飯,少說話,這兩點能做到,親子關係就會改善。
知乎上有個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上初中的時,他突然迷上了網路遊戲,班裡的“好哥們隔三岔五就約著去網咖,成績因此一落千丈。
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他媽媽遇到這種情況,除了打就是罵,試圖用父母的權威壓制他。
但當時的他正處於青春期階段,反感父母權威教育,態度就是大不了挨頓打,還能拿他怎樣?
但是突然有一天,媽媽不再跟他硬碰硬了,只是做好飯,然後叫他吃飯。飯桌上,父母也不再嘮叨他的學習,只問他飯菜合不合口味,最近有沒有什麼想吃的菜。
時間久了,他反而有些不適應了,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對待父母的態度。
數年之後,他詢問母親:“當時為什麼不揍他,換路數了?
他媽媽說:“當時就是覺得,打你、罵你也沒用,一副破罐破摔的樣,越打你越叛逆。我也就是想開了,成績下降就算了,只要沒學壞就行!
沒想到,母親當時的“想開”,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03
陪伴是標配
青春期的孩子,比想象中更需要父母
我們經常會陷入另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不是很需要父母了”。
事實上,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劍拔弩張,什麼都要自己做主,但這正是他們需要父母堅持陪伴的時刻。
就像《解碼青春期》一書中寫的:
“在青春期,身體和心靈的突變就像一場劇烈的風暴。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援。”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曾經在《朗讀者》中提到,初二的時候,有一天兒子突然之間關上了門。
“他的門除了吃飯和上廁所外,從來沒開啟。他不允許其他人進到他的房間,不然他會離家出走。”
他不肯與父母溝通交流,隨著房門一起關上的,是他的心門。
麥家沒有放棄與兒子的互動交流,依然一直陪伴他,嘗試走進他的內心。
做飯時,他會邀請兒子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一桌佳餚;
吃飯時,主動給兒子夾菜;
散步時,輕叩兒子的房門,希望他一起去;
爬山時,幫兒子準備好登山鞋,兒子爬得吃力時,伸出手拉兒子一把。
雖然還是沒有太多的語言交流,但麥家知道,父子的關係正在逐漸緩解,兒子的情緒也在慢慢地降溫,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成長從來都不容易,迷茫、焦慮和痛苦往往是常態。在青春期這個階段,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關注和支援,讓孩子的心靈有依託的港灣和堅實的後盾,守護著孩子脆弱而自由的心靈。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一書中寫道:
“無論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裝得多麼不需要我們,父母仍然是他們的天,家仍然是他們內心最需要的安全港灣。”
青春期的孩子們一邊推開父母的管束,一邊又渴望著父母的支援與陪伴。我們能做的,就是無條件地和孩子並肩而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贏得他們的心,幫助他們成長的更優秀。
04
共情和理解才是頂配
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父母能夠看見我,理解我,尊重我,共情我。
就像《共情力》的作者喬拉·米卡利說的:
“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相互尋求支援、鼓勵、溫存和愛。”
電影《墊底辣妹》中,女孩沙耶加的媽媽就是一個擅長共情的家長。當女兒付出了努力,成績依然沒有起色,崩潰大哭時,她沒有像普通父母那樣,說一些“你應該再努力一點”之類的大道理,而是溫柔地說:
“如果覺得太累了,放棄也沒有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呀。”
正因有媽媽的理解和支援做後盾,原本有些貪玩、叛逆的沙耶加才能逐漸走上正軌。
青春期孩子偶有的敏感、焦慮,在那些看似漫不經心的話語背後,一定有著他們想要表達的訴求。
比如,孩子跟你抱怨總是考試,背後的焦慮可能是:我怕自己考不好?考不好會不會被罵?父母愛的是好成績的我還是本來的我?
比如,孩子跟你說同學打架,背後的焦慮可能是:我要是被欺負了該怎麼辦?媽媽會是什麼反應,能不能告訴你?
我們試著學會聽懂青春期孩子的這些話外之音,接納他們的問題,積極回應他們的需求,看見他們的脆弱,幫助他們調節負面的情緒。
孩子的青春期,總會有結束的一天。

青春期不僅是對孩子的考驗,更是對父母的一次大考,只有掌握了正確的答題方式,才能書寫更滿意的答卷。

綜合自:華內媽心理、家教智慧等。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