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事情。目的渺小,就做不成任何大事。
——狄德羅

北京時間2025年1月21日1時12分,經過約8.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乘組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員的配合支援下,完成了空間站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安裝、艙外裝置設施巡檢等任務。出艙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已安全返回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截至目前,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太空出差之旅”即將過半,後續還將在軌開展大量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幾天後,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將在忙碌的工作狀態中迎來蛇年新春佳節,在遙遠的太空守護中國人的“太空家園”,守望地球家園的萬家燈火。

2025年1月20日,四川凌空天行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舉辦了“雲行”超音速飛機產品釋出會,正式釋出了下一代超音速飛機驗證機“竄天石猴”。該機型長度為7米,重量1.5噸,配備雙發動機,巡航速度可達馬赫4(四倍音速,約4900公里/小時),飛行高度達20公里,全球出行僅需3小時。
釋出會上,凌空天行還公佈了“筋斗雲JINDOU-400S”高速衝壓發動機的升級型號。該發動機支援多次啟停和多發協同,重量減輕至100kg,長度縮短至1.9米,推力提升至4000牛頓,支援馬赫4.2的速度。
“竄天石猴”計劃於2026年完成加工製造,並在2027年實現超音速客機原型機的首飛。此外,凌空天行還計劃打造“西遊宇宙”系列,未來可能會推出“齊天大聖”等更多產品。
1月21日,中國電信集團全資子公司——中電信應急通訊有限公司揭牌儀式舉行。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柯瑞文親自出席,中電信應急通訊有限公司業務對集團戰略佈局至關重要,在應急通訊領域,是中國電信強化應急保障能力、拓展業務版圖的關鍵舉措;顯示集團對其高度重視,將在資源、技術、人才等方面給予支援;也凸顯了集團領導層對應急通訊能力提升的戰略考量,傳遞出中國電信在保障國家通訊安全、應對突發事件方面的決心與責任感。此舉預示著中電信應急通訊有限公司將在未來發揮更加關鍵的作用,為社會的應急通訊需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進一步提升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效能。

總體來看,隨著“人口紅利”消退,三大運營商使用者資料增速相較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放緩。不過,今年5G使用者資料仍然有著可喜的成績。據工信部披露的資料顯示,11月,我國5G行動電話使用者數突破10億戶,達成歷史性成就。單純從資料維度來看,中國移動再次成為全年寬頻使用者淨增最多的運營商、移動使用者增長最多的是中國電信。
移動使用者方面,中國移動移動使用者累計達到10.04315億戶,2024年全年淨增1331.5萬戶。中國電信移動使用者累計達到4.2452億戶,2024年全年淨增1675萬戶。中國聯通由於採用的統計口徑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不同,無法予以精準統計。
5G使用者方面,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5月,中國移動將月度披露的5G套餐客戶數換為5G網路客戶數,5G網路客戶數為當月使用過5G網路的移動客戶數量。2024年,中國移動5G網路客戶數累計達5.524億戶。中國電信5G套餐使用者累計達到3.5148億戶,2024年全年淨增3282萬戶。中國聯通5G套餐使用者累計達到2.90443億戶,2024年全年淨增3080.5萬戶。
固網寬頻方面,中國移動寬頻使用者累計達到3.1457億戶,2024年全年淨增1632.4萬戶。中國電信寬頻使用者累計達到1.9744億戶,2024年全年淨增728萬戶。中國聯通由於採用的統計口徑與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不同,無法予以精準統計。



近日,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一位年僅8歲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成功獲發業餘無線電臺執照,成為目前深圳市年齡最小的無線電臺執照持有者。

新版《業餘無線電臺管理辦法》自2024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明確指出,未成年人能夠設定、使用工作在30-3000MHz 頻段且最大發射功率不大於25瓦的業餘無線電臺。這一規定極大降低了未成年人參與業餘無線電活動的門檻,為他們構築了一個安全、規範且充滿趣味的探索平臺。

2025年1月21日,SpaceX旗下的星鏈(Starlink)衛星網際網路服務正式落地南太平洋島國吐瓦魯,使其成為全球第120個開通該服務的國家。星鏈專案由埃隆·馬斯克領導,目前已部署超過7000顆低軌衛星,提供全球高速網際網路接入。自2021年以來,使用者從6萬增長至500萬,覆蓋100多個國家。吐瓦魯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傳統通訊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難度大。星鏈服務的接入,有效解決了其偏遠島嶼的網路覆蓋問題,提升了居民的網路使用體驗,促進了當地經濟、教育、醫療和旅遊業的發展,為吐瓦魯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重要支援。
2025年1月16日,美國發生了兩次重要航天發射任務:藍源(Blue Origin)的新格倫(New Glenn)首飛和SpaceX的星艦第七次飛行試驗(IFT-7)。然而,兩次任務均出現異常情況。新格倫火箭成功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但一級助推器回收失敗。星艦第七飛的超重助推器成功回收,但星艦飛船在上升過程中爆炸,未能完成主要目標。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隨後宣佈對兩次任務分別開展事故調查。
FAA的事故調查旨在加強公共安全,確定事件根本原因,並提出糾正措施以避免再次發生。SpaceX和藍源將分別主導調查,FAA全程參與。
近日,據博主爆料,鴻蒙 PC 已經在渠道做半公開測試,新一輪的找 bug 開始。他稱這款重磅新品原定 2024 年底釋出,2025 年如果進展順利,或有驚喜。

作為面向萬物互聯時代設計的作業系統,鴻蒙要想真正站穩腳跟,必須在 PC 使用場景中佔據一席之地。2024 年 9 月 20 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餘承東在接受央視新聞直播間採訪時提到,當前的華為 PC 可能是最後一批搭載 Windows 系統的筆記型電腦。未來,華為將推出鴻蒙系統的 PC 產品。
據 CNMO 報道,從高頻資料分析,小米汽車 2025 年 1 月新增訂單,樂觀估計可達 4 萬臺,保守估計約為 3.7 萬臺。
儘管訂單量穩步增長,小米汽車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卻並非市場需求不足,而是產能的瓶頸問題。目前,小米汽車僅擁有一家投產的工廠,儘管該工廠的理論年產能高達 30 萬臺,但實際產量卻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據悉,小米汽車目前的月交付量最高已突破 2 萬輛,但仍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 3 萬輛的水平,這一數字遠低於其新增訂單的數量。

當前,小米使用者等待小米 SU7 和小米 SU7 Pro 的時間為 24 至 27 周,而小米 SU7 Max 的等待時間則稍短一些,為 20 至 23 周。這意味著,小米汽車需要至少四個月到五個月的時間來消化現有的積壓訂單。
字節跳動正式釋出了一款面向專業的開發者提供服務的全新 AI Coding 產品——Trae(trae.ai),實現了從 Copilot 向 Autopilot 的演進。
據瞭解,Trae 由字節跳動旗下新加坡公司 SPRING(SG)PTE.LTD. 提供服務,支援 AI 問答、程式碼自動補全、基於 Agent 的 AI 程式設計等功能,可以幫助程式設計師自動化完成開發任任務,並在一些專案中可以實現透過使用者的提問,直接生產一個完整的程式碼專案。產品目前僅支援 Mac 版本,Windows 版本也即將上線。

據悉,該工具可選擇簡體中文或英文,並內建了 GPT-4o、Claude-3.5-Sonnet 模型供免費使用。
阿聯酋能源公司馬斯達爾宣佈,寧德時代成為全球最大太陽能和電池聯合儲能專案阿聯酋 RTC 首選電池儲能系統供應商。該專案總投資超 60 億美元,包括總容量達 19GWh 的電池儲能專案以及 5.2GW 的光伏專案。寧德時代將在此次合作中提供其天恆電池儲能系統。

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微軟正全力推進其 AI 戰略,Windows 11 Copilot+ PC 便是這一戰略的典型代表。然而,微軟面臨一個重大挑戰:大量執行 Windows 10 的舊款 PC 無法滿足升級至 Windows 11 的硬體要求。
在 2025 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戴爾高管 Sam Burd 與 AMD 代表討論了這一問題。他表示:「我們相信,升級到 AI PC 將顯著提升生產力。目前全球有 15 億臺 PC 的龐大裝機量,其中許多裝置無法滿足執行 Windows 11 的硬體要求。」儘管 Sam 提到的具體數字可能存在爭議,但毫無疑問,Windows 11 對硬體的要求比 Windows 10 更為嚴格。

儘管微軟與多家科技巨頭的合作表明其裝置將覆蓋不同價格區間,但最終能否實現廣泛普及,仍需時間驗證。
英偉達創始人兼 CEO 黃仁勳近日在北京出席了英偉達答謝迎春會,並在活動中與媒體進行了交流。黃仁勳多次使用中文表達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並透露自己最喜歡的中國菜餚是辣子雞。他還特別提到深圳,稱其為一座充滿活力的年輕城市,每次到訪都能感受到新的變化。

活動中,黃仁勳還體驗了華為的 Mate XT 三摺疊屏手機,並對其設計和技術表示高度讚賞,稱其「不可思議(incredible)」和「難以置信(unbelievable)」。他表示,這款手機非常適合他,因為他熱愛閱讀,其多摺疊形態為閱讀和觀影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他還將這款手機與傳統直板手機進行了對比,並用中文稱「差不多(厚)嘛」。
>End
>>>
太空與網路綜合轉載。來源:參考訊息、光明網、國際火箭發射、國際航天愛好者、微視航天。
支援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