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汽車產業整體呈現回暖趨勢。2024年上半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為4 391萬輛,同比增長3%。在全球幾個主要經濟體中,除日本有所下降外(-13%),中國(6%)、美國(2%)、印度(8%)和德國(5%)都有不錯的增長率。
在新能源汽車方面,全球新能源車銷量為739萬輛,其中中國銷量為494萬輛,約佔全球銷量的66%,銷售同比增長32%。擁有明星品牌特斯拉的美國,新能源車銷量76萬輛,同比增長10%。而作為傳統汽車強國的德國,雖然汽車銷售總量增長了5%,但新能源車的銷量反而下降了9%,僅為27萬輛(圖 1)。

圖 1 2024上半年全球主要國家汽車銷售情況
資料來源:怡安人力資本. 《智馭未來,效啟新篇丨怡安2024汽車行業人力資本年終洞察》
雖然行業整體趨勢向好,但行業內競爭加劇,品牌整合加速。
國際市場看,老牌車企德國大眾汽車爆發工人罷工,抗議關閉公司在德國的工廠。日本7家主要汽車製造商2024上半財年的財報顯示,豐田、本田、日產、三菱和馬自達五家車企淨利潤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出現下滑。保時捷中國也於近日宣佈裁員。
國內汽車市場,雖然汽車銷量和新能源車銷量均取得增長,但行業加速進入整合期,企業表現兩級分化明顯。12月初,極越汽車“閃電式”崩盤。一年前威馬汽車破產,高合、恆馳、合創等先後掙扎在破產邊緣。
另一面,優秀的新勢力企業,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2024年11月13日,第10萬輛小米SU7下線,僅用230天就完成10萬輛銷售。10月14日,理想汽車第100萬輛整車實現交付,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第一位累計達成百萬輛生產和交付的新勢力車企。11月18日,比亞迪第1 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成為全球首家達成第1 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
汽車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涉及到機械、電子、材料、能源等多個領域的高新技術,對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對產業週期、新技術變革、能源轉換的多重衝擊下,汽車產業需要更加清晰的市場洞察,以幫助公司更好地進行戰略規劃,應對未來的競爭。
近日理特諮詢釋出了《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以及《中國電動汽車:全球汽車市場的動力還是阻力?》兩份基於全球樣本調查的研究報告。本文以兩份報告為基礎,對2024年影響汽車產業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汽車產業決策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全球市場增長依舊,
地區表現冷熱不均
有觀點將2024年部分汽車企業的衰退歸因為汽車產業的週期問題。筆者認為汽車產業進入衰退期的判斷為時尚早。從實證研究看,一個經濟體的汽車保有量與人均GDP呈S曲線關係。人均GDP在5 000~20 000美元之間時,汽車保有量高速增長。而當人均GDP超過20 000美元之後,汽車保有量的增長趨於穩定。
理特諮詢一項面向全球的調研(圖 2),針對“10年後,擁有一輛汽車會像今天一樣重要嗎?”的回答顯示,全球平均分為25(分數取值區間為-100至100分)。低於0分的國家主要集中在西歐和亞洲的富裕地區,包括義大利、比利時、法國、挪威、西班牙、新加坡等國。這類國家的特點是擁有較高的人均GDP、城市較為富裕、人口稠密、擁有高質量的公交系統。
在更大的範圍內,汽車需求依然旺盛。例如美國,雖然其人均GDP較高,但人口稀疏,加之受本國汽車文化的影響,美國居民對汽車的需求量依然在增長。亞洲地區,中國、印度、越南、泰國等處於發展中經濟體的國家,隨著人均GDP的提高,對汽車需求量依然保持較大的需求。日本作為亞洲的發達經濟體,仍未出現需求下降的情況。

圖 2 各國汽車所有權淨重要性
注:淨重要性取值範圍為[-100,100]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
從人口的需求結構看,年輕人依然對擁有自己的汽車保持熱情。中國年輕人(45歲以下)對擁有汽車的熱情最高,其次是東北亞地區。這與該類地區尚處於新興市場階段有關。在較為成熟的歐洲和北美市場,年輕人預計在未來10年內汽車的重要性也在增加。只有歐洲和北美的中年群體(45歲以上)預計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減少對汽車的依賴(圖 3)。

圖 3 按年齡劃分的未來汽車所有權態度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
因此,可以預見在當前階段,使用者對汽車需求依然旺盛。
但是,調研同時發現,使用者的需求在悄然發生變化,尤其是新能源車主打的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慧化功能,在使用者選擇汽車的決策中並非是核心要素。

自動駕駛
獲得使用者認可尚需時日
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車往往以自動駕駛等智慧概念吸引消費者。然而調查顯示,在過去五年中,使用者對自動駕駛技術的信任度並未顯著提高。如圖 4所示,自動駕駛的接受程度與使用者收入呈現較強的相關性。有趣的是,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高收入人群對自動駕駛的接受程度也會相應提升。例如,在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中,高收入人群(年收入5.8萬~9萬美元)的對自動駕駛的加權淨使用分數為31。而在100萬到50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加權淨使用分數僅為19。

圖 4 按地區和收入劃分的自動駕駛汽車使用意願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
不同國別的城市規模,對不同收入人群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在中國,城市規模介於100萬至500萬人之間的中等收入者的淨支援率為34%,而在美國,則需要在500萬人口的城市和高收入人群中才能看到類似的淨支援率。歐洲、東北亞和美國的受訪者最不願意採用自動駕駛汽車,而印度、中國和中東的受訪者則表現出更為積極的態度。
使用者對於自動駕駛的擔憂,主要體現在安全性上,這個結果並不意外(圖 5)。目前L4/L5級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成熟,在新聞和社交媒體中缺乏正面的使用者體驗報道。人們意識到,當前的自動駕駛車輛仍然需要人類駕駛員隨時干預,並且只能在特定環境和特殊基礎設施下執行。

圖 5 對自動駕駛的主要擔憂因素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
需要注意的是,除安全性外,使用者對發生事故時的責任判定問題,也表示出擔憂。從目前各國司法實踐看,對因自動駕駛問題而造成的事故通常認定為駕駛員的責任,這降低了使用者對自動駕駛使用的積極性。同時,“資料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也受到使用者的關注,主要是擔心車輛共享資訊或被駭客攻擊,這一問題在歐美地區尤其受到關注。

你的下一臺車:
燃油車使用者偏愛混動,純電使用者最忠誠
2024年部分傳統車企對新能源汽車的態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2024年2月22日,梅賽德斯-賓士執行長康林松宣佈放棄2030年全面實現電動化的計劃。在此之前,寶馬、豐田、福特等多家跨國車企巨頭也對錶示延緩新能源車的開發工作。
儘管各車企對新能源車的發展存在分歧,但根據國際能源署的統計資料,全球純電動車(BEV)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PHEV)的新註冊數量仍在持續增長。2023年全球新能源車註冊量達到1 400萬輛,其中純電動車為950萬輛。
從使用者的角度看,下一輛車會如何選擇?
理特諮詢在全球進行的調研中,近90%的受訪者目前擁有燃油汽車,其中73%是燃油車ICE,11%是混合動力,6%是插電式混合動力。目前有9%的受訪者擁有純電動汽車(圖 6)。

圖 6 下一輛車的能源型別偏好
注:ICE:燃油車;BEV:純電動車;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HEV:油電混合動力汽車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
在此次調研中,燃油車使用者在減少。當前73%的使用者是ICE使用者,只有34%的使用者預計會用ICE車替換他們的現有車輛,這些ICE購買中有93%來自當前的ICE使用者,他們計劃堅持現有的動力系統。剩下的7%來自少數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使用者,他們計劃迴歸ICE。
燃油車使用者,偏愛購買混合動力車進行過渡。當前ICE買家中有30%預計會選擇混合動力,23%則直接轉向BEV。45%~50%的現有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和油電混合動力電動汽車(HEV)買家將堅持某種型別的混合動力。
純電動車使用者消費忠誠度最高。76%的純電動車使用者,預計會用另一輛BEV替換他們的現有BEV,這一資料高於理特諮詢在2018年調研中62%的結果。
具體到國別來看,美國使用者放棄燃油車(ICE)的趨勢最不明顯。在調研中,86%的美國使用者目前擁有純燃油車輛,其中超過一半(57%)的使用者計劃再次購買同類型車輛;27%的使用者計劃轉向混合動力車;只有12%的使用者計劃購買純電動(BEV)。
在歐洲,46%的ICE使用者表示他們會選擇新能源動力系統作為下一輛車,而73%的現有BEV使用者表示他們會再次選擇BEV。
中國使用者向新能源的轉變最為迅速,燃油車(ICE)車輛的數量將從三分之二(66%)下降到不到四分之一(24%)。這說明中國消費者正在快速接受並使用電動汽車。在此次調研中,中國消費者對純電動(BEV)和各種混合動力車的購買意向各佔約35%。

使用者購買純電動車,
並不是為了環保
對於使用者而言,購買純電動使用者要考量因素是什麼?
理特諮詢的調研顯示,購買電動汽車(BEV)的原因得分相近,包括個人對環境和氣候變化的關注、總擁有成本(TCO)和購買激勵措施。總體而言,在所有驅動因素中,影響電動汽車購買的最重要因素與成本(價格和TCO)相關,超過了環境方面的考慮(圖 7)。

圖 7 促成購買電動汽車的因素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
使用者對純電動車續航里程的焦慮,在不同國家差異顯著。在歐洲和美國,儘管使用者平均駕駛的距離顯著較短,但他們一致表示需要長續航的電池。近四分之一的美國(23%)和18%的歐洲駕駛者希望續航里程達到750公里或更多。相比之下,中國市場60%以上的需求可以透過500公里的續航里程來滿足。
過去五年中,願意為電動汽車(BEV)支付溢價的意願在全球範圍內都在下降(圖 8),其中東北亞的降幅最大(從46%降至32%),而中國的降幅最小,僅下降了5%(降至64%)。當前,電動汽車製造商的降價以及更便宜的中國電動汽車的普及,支援了客戶對價格將繼續下降的預期。

圖 8 願意為電動汽車(BEV)支付更多費用的意願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2024汽車出行未來展望》

中國電動車出海,
還應理解本地需求
中國電動車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日漸強大。58%的全球潛在購車者有興趣購買中國電動汽車(EV)。這一數字包括了明顯傾向於購買國產電動汽車的中國受訪者(接近90%)。在歷史上汽車工業發達的地區,如歐洲(41%)、北美(32%)和日本和韓國(14%),消費者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興趣較低。
這些資料證實了圖 9中,中國品牌在北美和東北亞(日本和韓國)預期銷售量較低的情況。在中東和東南亞,對中國電動汽車的興趣分別達到66%和73%,預計中國品牌將在這些地區的電動汽車市場中佔據約10%的份額。

圖 9 部分市場對購買中國電動汽車的興趣
資料來源:理特諮詢. 《中國電動汽車:全球汽車市場的動力還是阻力?》
對中國電動車的偏好,各地區內部存在顯著差異。例如,在歐洲,半數的義大利和西班牙受訪者表示有意購買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而僅有三分之一的捷克、法國和比利時受訪者會考慮這一選擇。在北美也呈現出類似的分化局面,其中墨西哥受訪者對中國電動汽車表現出高度興趣(71%),在調查中排名第四。
在東南亞,不同國家之間的差異也十分明顯。泰國(82%)和印度尼西亞(78%)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動汽車表現出高度興趣,這可能歸因於中國整車廠在這兩個市場的早期佈局。相反,新加坡(61%)和越南(57%)的興趣低於該地區的平均水平。
在全球58%表示有興趣購買中國電動汽車的受訪者中,最主要的原因與成本和電池有關。44%的受訪者將物有所值作為考慮購買中國電動汽車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電池技術(43%)和充電速度(39%)。這兩個因素表明了對中國電動汽車動力系統可靠性的信任。
然而,消費者仍然對產品和銷售相關的特性存在疑慮,例如汽車的外觀和內飾設計。在有意購買中國電動汽車的受訪者中,只有20%將外觀設計作為決定因素,只有17%提到內飾設計。新的銷售和使用模式,如租賃或訂閱汽車,被認為是決策過程中影響最小的。
歐洲受訪者對中國電池技術(33%)、充電速度(31%)和駕駛效能(20%)的熱情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在北美,中國電動汽車在預期駕駛效能(31%)、外觀設計(24%)和新鮮感(24%)方面的表現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在中東和北非,受訪者的反應大致與全球平均水平一致。然而,他們對購買中國電動汽車的設計(包括內飾和外觀)、新鮮感(24%)以及新銷售/使用模式的潛力(22%)表現出比全球平均水平更高的興趣。
東南亞受訪者的反應模式與全球平均水平高度一致,技術裝置(31%)、內飾和外觀設計(分別為24%和23%)以及新鮮感(24%)的百分比均高於平均水平。大多數東北亞受訪者對中國電動汽車不感興趣,其模式與歐洲相似。
****
2023年,中國已成為全球電動汽車需求的主要來源。預計未來幾年中國乘用車的生產將繼續增長,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乘用車出口國。
在一些市場,中國電動汽車已經獲得了相當的市場份額,但在擁有強大本土汽車工業的地區,中國電動汽車僅僅佔據微小的市場份額。中國電動汽車企業,需要利用其成本優勢並建立國際運營體系,重點關注品牌聲譽及產品質量。

推薦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