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pe落幕:從與世界相連到被世界遺忘

從2003年誕生時的創新先鋒,到如今被時代遺忘,Skype的興衰歷程令人唏噓。本文將回顧Skype的誕生、發展以及三次被收購的坎坷歷程,分析其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逐漸落伍的原因,供大家參考。
———— / BEGIN / ————
2025年2月28日,微軟正式宣佈將於今年5月關停Skype。
說實話,我很久沒關注Skype了,但突然某一天要正式再見的時候,又有點捨不得,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到了20年前。
那個時候,用Skype談越洋戀愛、和國外親友敘舊、參加跨國面試是非常時髦的事。只要有網路、有電腦,通話就是免費的。要知道那時候的國際電話費貴得要命(中國撥打國外電話的費用至少要1美金/分鐘)。
再後來可以撥打國外手機、固定電話,只按本地電話收費,通話質量還很好。
這在當時,幾乎是要顛覆傳統電信運營商的創新。
2014年,Skype 的通話量佔整個國際通訊市場的 40%。也就是說,每打十分鐘的國際電話,就有四分鐘是在 Skype 上進行的。
然而就是這樣的技術領先者還是倒在了2025年的春天。
大家惋惜的同時也會說:“P2P的技術架構不適應移動網際網路”;“微信、Zoom、Slack更好用”;“使用者介面不友好”;“微軟只顧親兒子Teems,Skype用完即棄”…
也許這些原因都有,就像當年的諾基亞一樣,創新少了,技術落後了…
或者是因為被微軟收購惹的?…
不過,科技日新月異,逃得了微軟,誰能保證不會在AI浪潮中被掀翻?
惋惜之餘,我也想專門來聊聊這家公司:

生於歐洲的技術創新者

2003年,瑞典人Janus Friis和Niklas Zennström在愛沙尼亞推出了Skype,他們與一群毫無電信經驗的同學合作,基於網際網路語音協議(VoIP),推出端到端(P2P)通話的Skype軟體。名字來自“sky peer to peer”,願景是讓人們打破地域界限,自由溝通。
用電腦下載安裝Skype軟體,連通網路,就可以通話,免費!撥打國外固定電話和手機收按本地電話收費。
市場營銷0成本,使用者會自發邀請他人加入使用。
創始人Niklas Zennström在《商業週刊》的採訪中曾經提到:“Skype不需要任何銷售和市場營銷方面的支出,我們的軟體像病毒一樣在使用者中傳播開。僅有的支出是在業務發展和軟體開發兩個方面。”
這讓我想起2018年才大熱的詞“增長駭客”-低成本爆炸式增長。
(品牌介紹內容好可愛)
Skype熱潮很快席捲全球,只用了一年時間使用者數量突破1100萬。
2005年,註冊使用者達到了5400萬。

三次被收購,終究還是敗了

迅猛的發展勢頭吸引了當時風頭十足的電商平臺eBay的關注,2005年ebay以約26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高價收購了Skype,這是Skype第一次易主。要知道,2004年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僅700萬美金。
(惠特曼在當年科技圈可是網紅CEO)
當初沒有人看明白為什麼是eBay?
eBay執行長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說“eBay將Skype與拍賣和支付系統整合,可以加快買賣雙方的溝通速度,達成更多的交易。”
除此之外,eBay也瞄上了Skype在全球225個國家和地區的5400萬註冊使用者,每日15萬人的增長速度。
另外,當時的eBay也想嘗試一些新的商品種類,比如房地產、汽車、旅遊產品的線上交易,賣家可以用Skype開發新的客戶…
2007年,Skype的銷售額達到了3.83億美元,使用者數量超過4億。但eBay使用者卻沒有像想象中那樣使用Skype。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eBay的業績出現了負增長,股價暴跌,再無精力顧及Skype。
2009年,eBay的新任CEO認為Skype沒有給eBay核心業務帶來明顯收益,決定將其分拆IPO,但這個想法落空了。
於是,打算轉手。
就在同一年,eBay以27.5億美元的價格把Skype的70%股權出售給了Silver Lake牽頭的投資集團,後者也試圖讓Skype上市,但最終還是沒成功。
到了2011年,Skype的月活躍使用者已達到1.7億,當時想發力即時通訊業務的微軟,以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Skype,這是其第三次被收購。
(收購諾基亞時也是左邊這位)
微軟當時的CEO鮑爾默在收購時宣稱要將Skype深度整合進Windows系統,目標實現10億活躍使用者。
此時的Skype進入鼎盛時代,不僅僅是網路語音通話,還增加了視訊通話、螢幕共享、檔案傳輸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的完善,使得Skype不僅適用於個人使用者,也逐漸被企業和教育機構廣泛採用。

面對新技術,行動遲緩

2010年蘋果推出iPhone4,自帶的Facetime就能實現網路電話、影片等功能…
但基於P2P技術的Skype,要想使用手機埠進行連線困難重重。
最大的難點在於需要佔用使用者大量的手機流量,安裝包高達20MB(當時主流APP僅2-5MB),視訊通話需要持續佔用500MB/小時的流量。
而微信在2012年推出視訊通話時,已將流量消耗壓縮到100MB/小時以下。
2017年,Skype迎來一次重大的版本迭代,使用者體驗並沒有多少提高,反倒新增不少細枝末節。在應用商店的評級直接從3.5星掉到了1.5星。
而正是那一年(2017年),Zoom正式進入美國獨角獸俱樂部,估值10億美金,其中企業使用者超過70萬家。
2020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影片通訊成了居家辦公時的必備溝通工具。
雖然Skype使用者量也從原本的2300萬增加到了7000萬。但Zoom更加強勁。
Zoom每日活躍使用者總數達到3.5億。市值達到995億美元,一年裡翻了四倍多。Zoom操作十分簡單,甚至不需要註冊賬戶,直接點選連結就可以直接參加會議,而且可以實現線上1000人開會(付費)…
市場不是沒需求,只是Skype沒把握住。
(Zoom官網的宣傳語)

終究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1. 微軟生態的”吞噬困境”

被收購後的Skype陷入戰略搖擺。微軟強制要求使用者用Microsoft賬戶登入,將Skype資料庫遷移至Azure雲,這些舉措破壞了原有的簡潔體驗。
更致命的是,當微軟2017年推出Teams時,開始有意將企業使用者導向新平臺。Skype逐漸淪為”技術試驗場”,其創新的螢幕共享、群組通話等功能都被優先移植到Teams。

2. 加密技術的信任危機

2013年斯諾登事件揭露Skype曾配合NSA進行監控,導致其”端到端加密”的承諾遭受質疑。
2020年Skype的日活使用者已降至4000萬,不足巔峰時期的1/5。

3. 商業模式的持續失血

Skype始終未找到可持續的盈利路徑。其賴以生存的國際電話充值業務被WhatsApp的免費語音訊息擊潰,廣告變現又受限於通訊工具的使用場景。
微軟財報顯示,2016-2020年Skype累計虧損超過12億美元。

3. 使用者體驗的持續降級

2017年的介面改版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新版移除了備受喜愛的表情符號系統,將操作層級從3級增至5級,通話質量因伺服器遷移出現波動。
Reddit上的#BringBackOldSkype話題獲得超過50萬用戶支援,但微軟未作回應。

對科技企業的一些啟發

1. 過去的技術優勢會成為現在的絆腳石

Skype的P點對點(P2P)通訊架構曾是顛覆傳統運營商服務的核心武器,但當5G和雲計算時代來臨,這種去中心化設計反而成為負擔。
生於PC時代,死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還包括諾基亞、雅虎….
目前,我們正進入AI技術的新變革期,企業同樣面臨經營理念、技術架構的重塑。

2. 收購是雙刃劍

微軟的收購本可為Skype注入強大資源,但實際執行中卻陷入”創新者的窘境”。2016年推出微軟Teams,定位為企業級協作工具,與Office生產力軟體深度整合,直接挑戰當時的新興競爭對手Slack。
Teams整合Skype的功能,讓協同更方便本來無可厚非,但當年85億美金的收購,可是比買下諾基亞還貴…
再對比谷歌16.5億美金收購的YouTube,2024年的營業額已經超過104億美金,價值超過4000億美金。
當年谷歌也自己搞影片,後來還是把主動權讓給了Youtube,帶來了日後的高速發展。換個思路,收購的品牌用“有限干預”的模式也許值得借鑑。

3. 隱私及安全不容忽視

過去,Skype的端到端的加密技術本身是核心技術,但因安全醜聞流失了大量使用者。在GDPR與資料主權時代,隱私保護已從技術選項升級為商業倫理的必選項。
生成式AI的蓬勃發展,資料安全再次成為科技企業不可逾越的紅線。
大量不同來源、格式多樣、未經驗證的資料被用於各種數字化分析和訓練中,同時潛在的資料黑產等等,如何保障安全與使用者隱私?這個話題值得高度重視。

4. 商業模式的再思考

Skype起初的免費模式帶來了大量的使用者,讓傳統的電信運營商瑟瑟發抖,但是盈利模式又是要靠運營商,透過skpye out客戶撥打固定電話和手機收費..很矛盾是不是…
後來有企業級服務、廣告收入等,但是“免費”的概念深入人心,使用者心中”網際網路電話“的傳統定位沒有及時升級重塑。
再看看微信,這些年積極從即時通訊到媒體平臺、移動支付、電商,商業模式的創新重來就沒停過。
擁有大量的忠實使用者卻沒有好好地思考創新與增長,這也許是Skype除了技術之外最大的硬傷。

5. 使用者體驗!使用者體驗!

當Viber堅持保留經典撥號介面、WhatsApp始終維持極簡設計時,Skype的頻繁改版顯示出產品哲學的迷失。矽谷設計師Don Norman的警示在此應驗:”每個多餘的功能按鈕,都在謀殺使用者體驗的純粹性。”

再見了,Skype

Skype並未如願達到微軟在收購時立下的10億活躍使用者的目標。
2016年Skype的月活躍使用者超過3億戶,但截至2023年,其日活躍使用者已縮減至3600萬。
回望Skype發展的22年,初期的大受歡迎,到三次被收購直至黯然退場,有外部的原因,也有技術上的落後,當然也差那麼點運氣。
雖然我會一直懷念用電腦撥通跨洋電話那一刻的喜悅,但是我也早已習慣了微信一鍵式視訊通話的便利。
在Skype官網上看到這樣一告別語,很感動…
Skype曾經許下”connect the world”的諾言早已成真,Ta揮揮手告別了我們,把舞臺留給了Teams還有AI新技術…
但我依然有點懷念2000年代那個可以和朋友在網際網路電話上暢聊2-3個小時的美好時光。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光筆記簿,作者:Hann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