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萬屋頂的超級生意,受益的竟是農民

文/ 金錯刀頻道
題圖/ 視覺中國
最近,新能源又刷屏了!
眾所周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達到世界的超強規模,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材料、裝備等中上游領域都成了主角。
新能源代表性行業之一光伏,同樣獲得了潑天的關注。
2025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136號文”),推動新能源專案上網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透過市場交易形成。
有人質疑,這是否會引起行業“天塌了”?
畢竟市場化交易意味著國家不會再兜底,進而很有可能發生電價下跌、收益模式等改變,光伏行業無可避免會迎來洗牌命運。
一場關於光伏玩家“生死戰”的猛烈比拼,正在上演。
“補貼躺賺”時代終結,
給行業打一針“清醒劑”
從現實來看,這個重磅政策的出臺,力度不亞於引發一場“行業地震”。
如今新能源光伏發電主要分為集中式光伏與分散式光伏,136號檔案出臺後,受影響最大的就是分散式光伏中的戶用光伏。
戶用光伏是建設在家庭使用者屋頂或者院落內的小型光伏電站,可以直接滿足家庭用電需求,多餘電量可以併入電網。也可以全額上網,即光伏系統所發電量全部流入公共電網,並以規定的上網電價進行結算。
為何說影響最大的是戶用光伏?這還要從戶用光伏的發展說起。戶用光伏作為新產業自從興起開始,我國就給出不少補貼殺手鐧,比如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主要採取全額收購的消納方式,上網電價也主要參考當地燃煤發電基準價並對專案進行補貼。
在補貼的“滋潤”下,我國戶用光伏規模不斷擴大。就像孩子大了必然要獨立,如今,“136號文”的重磅出臺,標誌著新能源全面入市已成定局,顯然戶用光伏玩家也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吃補貼“躺賺”了。
畢竟在市場化交易後,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戶用光伏的上網電價不再保底,而是由市場供需決定。電價將很大可能面臨下行,傳統收益模式的改變也會帶來戶用光伏資產的價值重估。
儘管初期不可避免會面臨陣痛,但實際上,這個政策並非意味著戶用光伏進入終局,而是加速整個行業規範化的助推器。
一個較為明顯的訊號是,國家依然堅定支援戶用光伏發展,並給出相關的扶持方案作為過渡。
比如136號文引出“機制電價”這一概念。遵從“多退少補”原則,簡單說就是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後,在市場外建立差價結算的機制。對於納入該機制的電量,當市場交易價格低於機制電價時將給予差價補償;而當市場交易價格高於機制電價時,則扣除差價。好處是讓光伏企業既能以市場化交易確定電價,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的保底收益。
但機制電價不是長久之計,終有一天新能源電力價格要接受市場的真正考驗,在我看來這也未必是壞事,而是進一步倒逼行業規範化升級——對於產業結構深層調整、發電效率提升、用電供需匹配都有極大意義。

從戶用光伏玩家的角度看,與傳統能源直接來到同臺競爭,想立足必須滿足新的市場競爭規則:
從渠道爭奪變成能力之戰。
就像曾經的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導致300多家車企登出,也印證了那句話:“所有政策紅利都有標價,陣痛期不過是賬單到付的時刻”。
一場更為猛烈的戶用光伏行業淘汰賽,已然到來。
戶用光伏的生存戰,
從跳出舒適圈開始
明確了政策意義,剩下的問題就是:玩家如何應對這場大變天,甚至借力打出逆風局?
面對變化,有些企業的做法是轉移業務地區,把主要精力放在電力消納更好的東南沿海區域;也有人加快“裝置搶裝”,想趁著新政策實行之前再搶到最後一波補貼紅利。
公司的情況不同戰略也不同。但在我看來,這些動作治標不治本。其實面對變局,只有實力夠強的優質企業才能活下來。
本質還是拼戶用光伏企業的主營業務基本功夠不夠硬,以及面臨新變局的創新策略夠不夠狠。

首先,一個重要變化是從賣裝置儘快升級到賣服務。
分散式光伏固然具有分散佈局、就近消納的優勢,但全國仍有多個市縣被劃為“紅區”,存在配變或線路容量不足造成光伏併網排隊時間較長等現象,電網承載力飽和問題依然嚴峻,也是市場化必然要邁過的坎。
在光伏行業,規模優勢往往大力出奇跡。以正泰安能為例,作為老牌光伏玩家,其擁有超150萬座電站建設經驗,這就註定了它能以更為系統的視角參與資源協調排程服務,藉助數智化力量持續最佳化變革流程,從研發、建設到運維全流程提升效率,自然能有更大的底氣面對市場化的不確定性。
“整村開發”解決方案就是如此,以山東諸城、章丘等整村開發專案為例,將多個居民屋頂光伏電站經過統一升壓裝置進行併網。直觀落到農民的體驗就是,電站的開發、設計、建設、運維、管理及高壓併網等各種情況也能被企業一併包攬解決,有效突破困擾過去分散式光伏“消納”的“卡脖子”問題。
其次,站在“黑科技”的肩膀,從粗放運維到精細化管理。
過去,光伏、風力電站的電力系統常處於時空錯配的問題,比如午間的光伏發電高峰期卻是用電低谷,部分時段光伏電價只能以低價甚至虧本售電。
如何維持電力系統的供需穩定性,行業一個較為清晰的路徑是:以“源網荷儲一體化”為核心,透過能源源頭、電網、負荷端以及儲能系統的深度協同,構建出一個閉環的能源生態系統。
如果說整村開發模式體現出的是企業的優秀排程能力,正泰安能創新推出的“智電超能站”則是進一步利用黑科技的槓桿將此優勢放大。
將光伏發電與儲能系統、充電樁、數智平臺結合,相當於給能源調配裝上了大腦,更好增加系統的靈活性,將智慧微電網的優勢分批覆制到家庭、園區、鄉村、交通不同的應用場景。
最後,新業務決定生存上限。
這些年,在戶用光伏行業,全新場景拓展是玩家公認的進階議題。過去戶用光伏的受眾主要是農民,然而農村屋頂資源豐富但消納能力弱,消納電力強的城鎮反而屋頂利用率不足。
以正泰安能為例,也在發力新業務的拓展。從鄉村自建樓到城鎮別墅,推出高階私宅定製化綠電解決方案“泰墅綠能”。在光伏瓦、高效智慧儲能、智慧充電樁、熱泵等多產品維度發力,既滿足高階家庭用電需求,還能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其高額電費的負擔,把用電成本打下來。
不斷參與到民眾更多生活場景中去,才能從根源上化解電力消納的瓶頸難題,為適應電力市場化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在更長期的角度上,正泰安能還在多條腿走路。開展綠證、綠電交易等市場化業務,不僅是全國首批實現戶用綠證簽發的企業之一,也是首家實現萬戶戶用電站的建檔立卡企業。綠電交易方面則打通廣東、浙江、江蘇等地,用系統戰思維碾壓作坊式玩家,提前搶佔市場高地。
全週期、全維度的戰略佈局,才是敢擁抱市場化的底氣。頭部企業做出的這些可感知的技術變革點,避免市場化不穩定因素影響的同時,也增強了許多對行業的信心與期待。
巨頭引領的場景革命,
落到千家萬戶才是王道
136號文不是終局。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進一步組織實施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的通知》,提出“引導農村分散式光伏科學佈局、有序開發、就近接入、就地消納”“不得指定經營主體,不得強制要求配套產業,不得以特許經營等方式搞壟斷開發,不得侵害農戶利益”等多項利於戶用光伏發展的要求,對於整個戶用光伏行業無疑起到了定心丸的效果,更增強了市場和從業者的信心。
這與行業巨大的發展潛力有關。一組資料顯示,戶用光伏市場擁有超過1600GW的龐大容量,預計可安裝戶用光伏屋頂超8000萬個。國際太陽能協會更是預測,到2025年底,全球光伏發電累計裝機規模將超過煤電,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裝機電源。
萬億級賽道的背後是民生。戶用光伏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直接關乎百姓切實利益的行業。國家對行業的高要求,不僅是戶用光伏成長為主力能源的必然考驗,更是對農民利益的保護。
過去強制開發、壟斷式開發的路子已經行不通,一切落到惠民的角度才能大有可為。從業企業要儘快實現從單純追求裝機量、商業利潤等到兼顧農民利益、技術創新與產業鏈協同的深度轉型,與鄉村場景實現更深層面的融合,帶領農民走出一條新的共富路。
早在2017年,正泰安能便首創“企業投資運維,農戶出閒置屋頂”的光伏共富商業模式,平均每年為每戶農村家庭增收1000-3000年,同時還探索出諸如“整村開發”這類即可解決消納“卡脖子”問題,又能實現可推廣、可複製、規模化“光伏共富”的創新模式,同時在專案地設定村級聯絡站,在為村民提供便捷運維服務平臺的同時,提供政策宣傳、技術支援和安全培訓等服務內容,持續推動綠色能源的普及和發展。
還是那句話:只有優質企業活下來,農民才能活得更好,才能最大程度的享受到新能源帶來的時代紅利。而農民需求的深度滿足與價值提升,也是驅動行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產業升級的核心動能。
未來,戶用光伏不再只是“曬曬太陽”,而是繫結鄉村振興、智慧電網、雙碳目標的超級切入口。對於有實力的玩家來說,光伏市場化其實是好事,是市場清場的衝鋒號。
無論新政策的推行,還是兩會提案的熱度,都印證了一個道理:
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
政策紅利≠躺贏。誰先帶頭重構行業規範,誰就能拿下屋頂戰爭。
@The End
本篇作者 姜悅 | 內容運營博文
主編 |張一弛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