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漫天雪
反覆發作的商業週期、銀行破產、財富歸零事件,不是市場經濟造成的,而是各國央行操縱貨幣政策,實施貨幣擴張政策導致的。通貨膨脹始終是一種貨幣現象,它就是銀行信用的擴張,價格上漲,只是其結果。
通貨膨脹摧毀儲蓄、打擊奮鬥精神、劫掠沒有拿到新增信貸的勞動群體、扭曲生產結構、製造裙帶關係、擴張國家權力、造成社會道德敗壞。它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製造現代“福利+戰爭型”超級利維坦。
可以說,當今社會一切罪惡的根源,都可以從通貨膨脹中找到。
大量經濟學家依附於體制生存,受僱於美聯儲、各國央行和壟斷性銀行機構;大量的裙帶企業、領取補貼和福利的群體、債務人從通脹中受益;加之重商主義大行其道,認為價格高賣出是好事,貨幣就是財富。因此,通貨膨脹有其深厚的生存土壤。這些從通脹中受益的群體,無視通脹造成的惡劣影響,不斷汙名化通貨緊縮,說通縮會造成經濟衰退、債務人受損、生產遭到破壞、失業和工資下降、財富再分配。由此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通縮恐懼症”。
但是通縮真的有那麼可怕嗎?
憑常識就可以判斷:它再可怕,難道還能可怕過股市崩盤、銀行破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財富瞬間清零的通貨膨脹?難道還能可怕過1923年德國人把馬克燒掉取暖、1929年開始延續十多年的美國大蕭條、辛巴威買一袋食鹽要用一麻袋鈔票?
普通民眾一個樸素而又正確的認知是,通脹之下,錢會越來越不值錢;那麼反過來很清楚的就是,通縮之下,錢的購買力會不斷上升,會激勵儲蓄,讓自己的財富保值增值。這麼簡單而直接的道理,怎麼到了一幫西裝革履、戴著金絲眼鏡的人嘴裡,就面目全非了呢?
因此我們必須為通貨緊縮正名,以正確的經濟學觀念對抗各種胡言亂語。
我們首先來明確一下通貨緊縮的型別學。
1、增長性通縮。經濟增長與貨幣擴張,對價格起到相反的作用。資本積累、生產擴張,供給增加、物價下降;通脹則會引起普遍的物價上漲。當經濟增長速度大於貨幣增發速度,就會出現價格通縮。
經濟進步的過程,其實就是通縮的過程。家用電器日常用品的價格一直在下降,造福了千千萬萬貧困人群。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貨幣超發造成的儲蓄毀滅、生產結構扭曲、購買力被稀釋,民眾本來可以享受更快的發展速度、更低的物價、更高的生活水平。
因此我們應當希望的正是這種通貨緊縮,至少要降低貨幣增發的速度。
2、現金積聚型通縮。即人們的貨幣需求增加,從而囤積貨幣不願消費,導致物價下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持有貨幣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當人們對未來持悲觀態度、認為不確定性在增加,就會增加現金握存而減少消費和投資。這種“囤積貨幣”而不消費的行為,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抗議行動:透過減少購買,表達對錯誤生產的反抗。
這種囤積活動是有益的,囤積的貨幣,照樣在發揮著貨幣的效用。它減少了資本消耗,迫使企業調整生產結構,加快了價格朝著預期方向的調整,使生產適應消費者主權的要求。
又如,一國貨幣質量提高了,就會激勵人們更多地投資貨幣和囤積貨幣,而不是把貨幣當成燙手山芋一樣儘快扔出去。伊拉克央行在海灣戰爭期間被炸掉後,由於不能再創造貨幣了,所以第納爾的購買力迅速提高,人們競相持有。阿根廷在米萊改革下嚴守財政紀律,比索不再迅速貶值,也會激勵人們持有本國貨幣。
3、銀行信用型通縮。這就是常見的經濟危機,它發生在信用擴張之後。這同樣是對經濟有利的,因為它能夠清算過去通脹期間錯誤的投資,使生產結構迴歸正常,滿足消費者的需求。這是信貸擴張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如果沒有通貨緊縮,就會使錯誤的投資得以持續,將稀缺要素繫結在錯誤的生產結構中無法釋放,造成蕭條的不斷延長和加深,未來清算時將造成的損失更大。
4、指令型通貨緊縮。常見的如價格管制,沒收型通縮等。
這種通縮是對經濟有害的。
價格管制會打擊供給、激勵需求,人為製造稀缺,使資源配置發生嚴重混亂。
一戰期間,世界各國為了應付龐大的軍事開支,暫停了金本位。戰爭結束後,英國為了維護其“國家尊嚴”,要按照戰前平價1英鎊=4.86美元迴歸金本位。但是戰爭期間英鎊已經大幅度貶值,兌換率為1英鎊=3.5美元。英鎊被人為高估,嚴重打擊了英國的出口,補貼進口的貨物,失業率飆升,整個英國經濟在1920年代一蹶不振。
沒收型通縮即透過稅收和銷燬貨幣等方式減少貨幣供應量。例如2016年11月8日,印度的莫迪政府宣稱為了打擊腐敗和恐怖分子,取締假鈔,打擊貪腐和洗錢,廢除500盧比和1000盧比兩種最大面額紙幣的流通,併發行新的500盧比和2000盧比面值的鈔票。這就是赤裸裸的對財產權的侵犯。
以上可以看出,除了法令型的通縮外,其他的通縮並不會造成嚴重經濟後果,通縮通常反倒是對經濟有利的。
通縮對經濟的好處,至少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顯而易見的是,通縮激勵儲蓄,激勵資本形成,有利於全社會福利增進。
通脹是對節儉和奮鬥精神的打擊,它摧毀儲蓄,讓人們辛勤積累的財富灰飛煙滅。通脹之下,人們的時間偏好將提高,既然自己辛勤打拼得來的財富將被摧毀,那何不今朝有酒今朝醉呢?
這就是鼓勵消耗儲蓄。而所有投資都是由儲蓄轉化而來,投資增加才會推動技術進步,提升勞動生產率,改善所有人的未來生活。任何對儲蓄行為的打擊,都是將人們的未來置於險境之中。
通縮將提升民眾的購買力,有利於創業者和廣大領取固定薪水的人。通縮是奮鬥者的福音。
第二,通縮的一個必然邏輯推論,就是自由市場貨幣和100%準備金銀行。
首先應當清楚:貨幣不是財富,只有真實的資本品和消費品才是財富。
如果增發貨幣能夠增加社會財富,1923年的德國、以及後來的辛巴威和委內瑞拉,還有米萊之前的阿根廷,應當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或者,開動印鈔機晝夜不停地印鈔,所有人就能變富。這顯然是痴人說夢。
貨幣就是交換媒介,不論多與少,都能夠履行交換媒介的職能,因此多少都是夠用的,無非就是購買力的變化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謂“貨幣短缺”問題。所謂“流動性陷阱”,是一個偽問題,其原因恰恰就是錯誤地理解貨幣政策進行干預的結果,流動性陷阱的問題在於利率太低,而不是太高。
部分準備金銀行是欺詐性和盜竊性的,它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處於破產狀態,只要人們一起去提款,其欺詐性質就暴露無遺。脫離黃金錨定後,貨幣在理論上可以幾乎無成本地無限增發,其本質就是印假鈔用於掠奪。因此部準銀行制度是通貨膨脹、商業週期、特權、腐敗等罪惡的源泉。
通縮就是減少信貸擴張,就是往100%準備金銀行方向的靠攏。
通縮會導致銀行放出去的貸款出現償還困難,變成壞賬,銀行資產會貶值,引發擠兌;任何擠兌都可能導致部準銀行系統破產,並引發連鎖反應。這迫使銀行迴歸更加審慎的金融策略並更加接近100%的準備金銀行,減少欺詐的發生。
自由市場,需要100%準備金銀行,需要誠實的、而不是欺詐和盜竊性質的貨幣。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支援通貨緊縮。
第三,通貨緊縮並不會影響生產打擊供給。
在重商主義的謬誤下,認為價格越高越高,認為貨物賣出,獲取更多的貨幣就是財富。因此一旦通縮了,價格下降了,企業不是虧損了嗎,工人不是失業了嗎?
這種認識就是把價格視為一個靜止的存在,然而價格永遠處於變動之中,從來沒有什麼“穩定的價格”;就是無視市場中企業家才能的存在。
價格從來不是看單個商品的價格,而是看相對價格結構。
是終端消費品的價格,決定了生產它的資本品的價格。當消費者不願意出價,導致消費品價格下降,就會傳導到生產要素的價格,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必然隨之下降,企業生產就仍然有利可圖。這一切依賴於企業家才能。
企業家才能的重點就是判斷未來價格,並在這個價格的基礎上儘可能地壓低生產要素的價格,組織生產。企業家是以消費者的“代理人”身份出現的,他告訴那些原始要素和資本品的所有者:消費者現在對消費品的估價很低,你必須降價才能出清,否則生產就無法繼續,消費者的需求無法滿足,你的東西也會爛在自己手裡。
這告訴我們,在蕭條期,必須允許價格的自由波動,價格必須按照市場規律下降到一定程度,企業家看到利潤前景,才會啟動新一輪投資程序,推動經濟復甦。如果進行價格干預,不允許價格隨行就市,結果就是蕭條的不斷延長和加深。
勞動者總是有一種“貨幣幻覺”,認為通脹之下工資高就是好的。然而名義工資的高低並不重要,真實的購買力才重要。人們之所以恐懼通縮,就是因為總是站在生產者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卻忘記了自己同時是消費者。當工資率下降,但物價下降速度超過工資率下降速度時,實際工資反而是上漲的。
這時候錯誤的地方不在於通貨緊縮,而在於以立法形式確定“剛性工資”,在物價已經下降、貨幣購買力已經提升的情況下不允許工資下降,破壞勞資雙方的自由契約,這會導致制度性失業。
第四,通脹會扭曲生產結構,但是通縮不會。
增發信貸,人為降低利率,導致企業家誤以為有真實的儲蓄可供呼叫,因此紛紛發生判斷錯誤,盲目地延長生產結構,將稀缺資源調配和吸引到了生產週期過長的資本品生產專案中,由此造成消費品生產的短缺和價格上漲。
這是對正常的生產結構的扭曲,任何生產結構的扭曲,都必將降低最終產出,影響所有人的福祉。
信貸擴張不可能持續,因為那是飲鴆止渴的自殺式行徑。因此一旦信貸緊縮,清算就必然來臨,企業家會發現投資專案難以為繼,資源就這樣被大量浪費,一場經濟危機隨之爆發。
與之相對,通縮並不會造成生產結構的扭曲,越是壓縮泡沫,儲蓄就越是真實。企業家組織生產就越是建立在真實儲蓄的基礎之上,他知道到底有多少儲蓄可供呼叫,知道如何延長生產結構,才不至於影響當下滿足。只有這樣的生產結構延長,才是正確和合理的,真正有利於未來的。
一個正常的生產結構,不會產生普遍性的不良投資,也不會造成“虛假的、浮腫的資產負債表”,因此不會鼓勵奢侈浪費,不會造成過度消費從而造成資本消耗。
第五,通縮會造成財富再分配,但是那也並不比通脹造成的財富再分配更差。
通脹的貨幣“坎蒂隆效應”,會造成財富再分配,原因在於它會改變相對價格結構。新增貨幣並不會人人有份,而總是從某一點注入經濟體,然後像漣漪一樣不斷擴散。那些靠近新增貨幣源頭的人,在價格尚未上漲之前購買,推高了物價;而那些遠離貨幣源頭的人,則只有在價格已經上漲之後購買。這個過程,實現了財富的秘密轉移。
通脹始終是掠奪性的,誰先拿到誰受益,誰後拿到或者拿不到就受損。很顯然,它有利於發鈔的、與權力靠近的裙帶關係戶,不利於中小企業、打工仔、領取固定薪水的勞苦大眾。
通縮當然也會造成財富的再分配。然而在通脹中受益與受損的人,並不一定和通縮中受益與受損的是同一撥人。但無論如何,能否獲利都取決於自己的企業家能力。
事實上,任何經濟中的變動都會引起相對財富狀況的變化,讓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受損。那麼,那些通脹支持者憑什麼判定通脹中的受益就是對的,通縮中就是錯的?效用如何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比較呢?
即便通縮會造成劇烈的財富重新洗牌,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羅斯巴德說:
我認為這完全合理。在經歷了幾十年將財富從固定收入群體向其它群體強制性再分配的歲月之後,現在向他們返還一點利益完全沒有問題。這是對我們這類更依賴固定收入的人的一點小小的補償。
第六,通縮不利於債務人,有利於債權人。
從中世紀開始對富人和高利貸的仇視,就一直把債權人視為不勞而獲的吸血的存在。然而他們忘記了一些基本的常識:債權人之所以借出資金,來自於他先前的節儉和成功的經營;資本並不是錢生錢,而是企業家才能的體現;債權人也完全可以不出藉資金,那樣的話債務人的處境只會更加悲慘。
歐文·費雪雖然有很多錯誤,但是米塞斯稱讚他:
當他發起穩定貨幣運動時,購買力的下降還不是很顯著。他之所以發起這場運動,是因為他支援債權人。這本身就很了不起,因為很少有人支援債權人。一般而言,人們喜歡購買力穩定且緩慢地下降,這有利於債務人。
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拓展,讓每個人都有了比過去更多的資產,因此每個人都既是債權人,又是債務人。
當你貸款買房、做生意借錢的時候,你是債務人,通脹似乎對你是有利的;但是當你投資股市、入股企業、做小生意允許賒賬和分期付款的時候,你就是債權人。
債權人和債務人若是能夠預見通脹或者通縮,名義利率就會發生變化,以補償風險,並不會改變債權人或者債務人的收益。不論如何,這都取決於個人的企業家能力。
通縮之下,人們認識到有利於債權人,就會減少舉債,過量入為出的生活。任何時候,可控的債務和麵向未來的審慎生活態度,都是正確的選擇。一個投入自己的資金進行經營的人,用自己從財產冒險,才是真正的企業家;一個依靠銀行信貸經營的人,不是企業家,而是銀行的傀儡。不論如何,債權人才是真正的企業家。因此,通縮有利於培養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再說,現在的情況,是富人向窮人借錢,是企業向個人募集資金。
而當今世界誰是最大的債務人呢?是各國政府。誰也沒有各國政府的債務大。銀行系統是規模最龐大的債務人,否則就不存在擠兌和破產了。那麼就更應該通縮,把它們打回原形。
第七,通縮會縮減權力。
正是部分準備金銀行下,無成本發行不兌現紙幣,為權力的擴張大開方便之門。現代“福利+戰爭型”國家廣泛的經濟干預權力,都依賴於通脹政策。如果不是這樣,將無法汲取社會資源,應對龐大的支出,延續大規模戰爭。
貨幣增發讓那些靠近權力和貨幣源頭的裙帶集團受益,銀行系統、大型承包商、軍火工業集團、環保產業、國有企業等是它的主要受益者,這是持續性的對普羅大眾的掠奪。在這個過程中,腐敗和浪費如影隨形。緊縮貨幣政策,將減少裙帶集團的掠奪,降低腐敗行為發生的機率。
正是增發的貨幣,不知不覺地從大眾手中汲取財富,讓國家控制了大量的資源,由此可以對經濟實施干預,收買特定利益群體,無休止地發放福利實施財富的再分配,打擊社會上的勤勞生產和聰慧人群,降低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而通縮有利於降低國家開支水平,有利於減少福利,減少轉移支付,降低國家在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使家庭的價值迴歸。因此通縮將摧毀福利國家,這是對誠實創業、勤勞生產和聰慧的企業家精神的激勵,對迴歸家庭價值的必要步驟。
通縮之下,也更容易打破價格剛性,這些價格本來就是干預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資。它迫使國家打破工會特權,廢除剛性工資的立法,使工資迴歸正常的市場水平,保障財產權,維護自由契約。
也正是壟斷性的紙幣發行權力,為戰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如果僅靠徵稅,民眾利益直接受損,會形成強大的反戰浪潮,戰爭就會是有限戰爭。而貨幣擴張隱藏了戰爭的真實成本,民眾一時並不會意識到利益受損,由此使現代戰爭的殘酷程度提高和持續時間延長,變成了全面毀滅性戰爭。理論上說,不到利用通脹手段將民眾財富洗劫一空,戰爭就無法停止。
因此通脹通往全面戰爭,通縮減少財富征斂,通往和平之門。
最後,但並非不重要的是,通縮會讓社會道德迴歸。
通脹開啟了人們競相向權力靠攏,謀取信貸資金和特權的大門。人們不再崇尚勤勞奮鬥,而是卑躬屈膝地謀求權力的青睞,喪失了自主和自尊。它製造了群體之間的對立,人們相互向對方的財產主張權利,讓社會變成相互劫掠的動物叢林,在這裡的獲益,必然在那裡加倍償還,最終人人受損。它鼓勵時間偏好高的投機和欺詐行為,讓大眾喪失長遠眼光和規劃,用損人利己的方式增進自身短期利益。
通脹導致了社會道德的全面潰敗。
而通縮削減權力,讓人們崇尚自我奮鬥,而不是乞求保姆式的照料和高人一等的特權;通縮讓人們減少負債,不用過度依賴銀行,只需要穩健經營,積極積累,就可以帶來長久的回報;人們也不用把心思花在觀察和理解金融市場的波動上,不用挖空心思地思考自己的財產怎樣才能保值,只需一心一意地透過服務消費者、而不是透過投機取巧而增加自己的財富。
它使貨幣的價值儲存功能充分發揮,於是人們可以注重長遠,規劃未來。一個人注重長遠,意思就是他為了長遠的較大利益,放棄暫時的較小利益,因此他就不願意去欺詐盜竊和粗暴野蠻,而是誠實信用、溫和有禮,因為那符合自己的利益。
道德就在這個市場過程中得以重建。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