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離世與中年人的覺醒

最早是學生髮出的訊息,“大S病逝”
我還是非常驚愕的,雖然我不是她的粉絲,但是我不得不承認,她的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陪伴了我的整個青春,《流星花園》裡生命力頑強的杉菜,《康熙來了》中刻薄而靈動的姐姐,《美容大王》中拼命保養一心想變白的女孩兒,和我一起度過了那段求學時光。
後來她閃婚、生兒育女,婚姻一地雞毛,甚至離婚後還依然被前夫家消費,不停地打官司,又閃婚一個韓國男人。
48歲,在旅行的終點,感染疾病猝然離世。
這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異常,一個人活了別人好幾輩子的人生。
朋友圈裡的集體追悼猶如一面稜鏡,折射出中年特有的生存焦慮。
一個醫生寫道:“看到杉菜永遠停留在48歲,突然覺得ICU裡那些心電圖都有了溫度。”一個做房產中介的朋友凌晨兩點分享《流星雨》MV,配文是“當年擠在城中村看盜版碟的兄弟,你們還記得當年留過的道明寺的髮型嗎?”
這種跨越職業卻發出同樣感慨的共鳴,源於我們都曾用她的故事丈量過青春——當故事中看起來永遠鮮活年輕有生命力的姑娘都已離開,誰又能假裝歲月靜好?
人到中年,要愛惜身體。看著鏡子裡若隱若現的白髮、眼角叢生的皺紋,無論自己承認與否,80後的這一代人,確實都進入了中年。每次當手機上收到體檢報告已經可以檢視的簡訊提示時,都極度緊張,體檢報告上的異常指標像沙漏裡的流沙,清晰地標註著身體資本的存量。朋友去年查出乳腺結節4a後,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孩子中考後就去看極光"。中年人的自由與對未來的嚮往依然建立在安頓好孩子的前提下,一個朋友說,我不懼怕死亡,或許像大S生前所說,死亡可能也是美好的事情,但是我害怕我的孩子沒有媽媽。所以,我必須要好好活著。聽聞大S去世後,我最擔心的是她的一對兒女,這以後的漫長人生該如何度過呢?這世間,誰能夠替代親生母親呢?我一直覺得,對孩子而言,母親早逝,是命運對自己最大的詛咒。
婚姻是一場修行,不是救贖。隨著大S的去世,她兩段婚姻的碎片在熱搜上反覆拼貼,我突然想起心理諮詢師們常說的"強迫性重複"。那個在《流星花園》裡高喊“我做事情,從來沒有被人瞧不起過”的倔強少女,或許始終在與原生家庭較勁。她好像一個拼命轉動情感輪盤賭的小孩兒,在一次次的輪轉中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總有一個人能為自己遮風擋雨,但是她卻忘了真正穩定的關係不需要以命相搏。
大S一次次追尋愛情的背後,隱藏著心理學中的"代償理論":童年缺愛的人,往往會在成年後暴飲暴食般地索取情感驗證。就像總在確認對方是否愛自己的人,焦慮不是源於對方失聯,而是恐懼重複五歲那年總也等不來母親回來的無助。大S那些驚世駭俗的婚姻選擇以及三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未嘗不是某種創傷後應激的華麗展演,本質上都是試圖將流動的情感固化成可掌控的實體。太多人把婚姻當成證明題,卻忽略了它本質是道應用題。愛情或者婚姻都不應該是一個女人的救贖。沒有人會永遠愛你,能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
閨女去上輔導班了,偷偷開啟她的手機,想把她這些天給我拍的各種奇奇怪怪的照片刪掉,那些被她稱為"藝術創作"的照片——我伸手要打她時候的猙獰表情、打盹時蜷成蝦米的睡姿、散步時偶然發瘋的瞬間,卻在刪掉的那一刻猶豫了,這些此刻讓我覺得丟人的照片,或許在以後的時光裡將是最美的回憶。
開啟短影片,依然是大資料根據演算法給我精準推送的詩詞、大S生前的綜藝節目和健康管理。忽然明白,所謂中年覺醒,不過是學會在生存焦慮與生活實感之間找到平衡。那些陪我們走過青春的人陸續退場時,最好的悼念或許是認真活好每個晨昏,讓遺憾少些,讓溫暖多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