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氣一回暖,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健身房的味道。衣櫃裡的夏裝也在默默提醒:是時候和冬天囤積的“儲備糧”說再見了!可面對噴香誘人的外賣、舒適到不想動彈的沙發,以及無數次信誓旦旦的“減肥flag”……瘦身之路,真的道阻且長。
“減肥黨”們無奈嘆息:“春天不減肥,夏天徒傷悲……” 於是,一種號稱既簡單又高效的瘦身方法——輕斷食(學名:間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
IF)成了他們的新寵。無需精確計算每一餐的熱量,只需調整進食時間,就能輕鬆減重?聽上去簡直是“懶人福音”!
IF)成了他們的新寵。無需精確計算每一餐的熱量,只需調整進食時間,就能輕鬆減重?聽上去簡直是“懶人福音”!
不過,輕斷食並非“一個模式走天下”,它有不同的執行方案,可根據個人作息和飲食習慣進行選擇:
-
隔日斷食(ADF):一天幾乎不吃(僅攝入0-500大卡的極低熱量),第二天恢復正常飲食,無需嚴格控制。
-
5:2輕斷食:每週選擇2天控制熱量攝入(500-1000大卡),其餘5天照常飲食,無需特別限制。
-
16+8限時進食:每天限定8小時為正常進食視窗,剩餘16小時禁食。

聽起來完美無缺?然而,現實遠沒有這麼簡單。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輕斷食並非萬能,也有不少“翻車”現場。
來自上海交通大學、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一項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雜誌》(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涵蓋超2萬人的研究[1]提示,限時進食並未顯現出“延長壽命”的作用,堅持16+8輕斷食的群體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了91%。
而來自南方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則發現了ADF的一大健康危害——相較於自由進食,為期11周的隔日進食透過改變膽固醇代謝途徑,抑制啟用轉錄因子3的表達,從而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2]。
短期普適、長期分化
近日,發表於Cell Reports的一項最新研究[3]更是給了人們“當頭一棒”:輕斷食的代謝影響因年齡而異,長期輕斷食對中年和老年個體有益,但對年輕個體可能帶來β細胞功能損害,增加未來代謝疾病的風險。


先看短期禁食的效果。年輕小鼠在短期IF之後,體重明顯下降,主要是因為它們吃得少了。但中年和老年小鼠短期IF後,體重幾乎沒變。
不過,短期IF對它們的血糖調控能力卻是“全員受益”!

這意味著,即使不減肥,短期IF依然能讓血糖調控系統變得更高效,減少胰島素抵抗。
既然短期IF對血糖調控百試百靈,那長期IF是不是就更厲害呢?

換句話說,它們不是因為吃得更少而變瘦的,而是可能透過提高代謝效率、調節能量消耗等方式讓自己“輕盈”了起來。
但當研究團隊繼續觀察長期IF對血糖調控的影響時,發現情況變得複雜了:

這或許提示,年輕小鼠本身代謝旺盛,胰島素功能良好,長期IF並不能再“錦上添花”。

總結來看,短期IF對血糖調控的改善不分年齡,全員受益!但長期IF的效果就複雜多了,此時其代謝調節作用可能並不是“放之四海皆準”,中年小鼠受益最大,老年小鼠只能部分改善,而年輕小鼠幾乎無感。
老年小鼠β細胞“進階”,
中年小鼠“穩如泰山,
年輕小鼠意外“掉線”
說到血糖穩態維持,胰島β細胞是關鍵。如果把胰島看作是胰腺中的“內分泌小區”,那β細胞則是這個小區裡最重要的“住戶”之一,負責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水平。在胰島裡,β細胞的數量佔比最高,大約60%-80%,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既然老年和中年小鼠在長期IF後血糖穩態得以改善,但年輕小鼠卻未能獲益,這就引發了一個疑問:長期IF是否對不同年齡的小鼠β細胞功能產生了不同影響?
研究人員帶著這個問題,先測量了不同年齡小鼠在自由進食和長期IF條件下的胰腺重量。

這說明老年小鼠的β細胞在長期IF後變得更敏感、更高效,能夠更快地響應高血糖環境,讓血糖保持穩定。
另外,此時中年小鼠的胰島素分泌能力與自由進食組無顯著差異,表明長期IF對這一年齡組的影響較為溫和。
然而,年輕小鼠的情況就沒那麼樂觀了……在同樣的高糖刺激下,年輕小鼠的β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反而比自由進食組更少!換句話說,長期IF並沒有讓它們的β細胞“升級”,反而像是被“掏空”了一樣,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下降了。

年輕小鼠的“胰島之殤”:
間歇性禁食的代價?
為了弄清楚長期IF到底對年輕小鼠的胰島造成了什麼影響,研究人員首先測量了它們的胰島整體面積。結果發現,和自由進食的小鼠相比,長期IF組的小鼠胰島整體大小並沒有明顯變化,乍一看似乎“風平浪靜”。

換言之,雖然胰島的“地盤”沒有縮小,但“居民”卻少了不少,這可能成為胰島功能受損的關鍵因素。
那麼,α細胞和β細胞數量減少的原因是什麼?

也就是說,長期IF讓年輕小鼠的胰島細胞“招工困難”,新生細胞供不應求,導致整體數量下降。特別是β細胞減少,會直接影響胰島素的分泌,使年輕小鼠在高糖狀態下難以有效調節血糖——這可能就是長期IF讓年輕小鼠血糖調節能力下降的“罪魁禍首”!
和年輕小鼠的“慘狀”不同,長期IF在老年小鼠身上表現得像是“福音”。

年輕時禁食,β 細胞可能“沒發育好”?
為了揭示長期IF對β細胞影響的年齡依賴性,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 技術,對長期IF後不同年齡小鼠的胰島細胞進行了深入分析。
最引人注目的是,β細胞的成熟度在不同年齡小鼠中的表現差異明顯。

這種現象引發了研究人員的關注:為什麼同樣的禁食方式,對不同年齡的小鼠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換句話說,年輕小鼠的β細胞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導致它們的胰島素分泌能力下降,從而影響了血糖的穩定。
更令人意外的是,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了人類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RNA-seq資料,發現:在T1D患者的胰島樣本中,那些在年輕長期IF組β細胞中下調的基因也呈現出類似的表達模式,這一發現表明,長期IF可能會以類似T1D的機制損害年輕小鼠的 β細胞功能,從而影響其胰島素分泌能力。不過,在T2D患者中,並未觀察到相同的基因表達模式。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短期IF可增強血糖穩態和胰島素敏感性,但長期IF並非對所有人群都有相同的益處,尤其是對於年輕個體和T1D高風險人群,長期IF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
看來,雖說輕斷食在減肥界混得風生水起,可年輕人想靠它“彎道超車”,沒準就給β細胞來了個“下馬威”,血糖調控能力“溜”走了。這事還是不能盲目跟風,得“量體裁衣”,別讓身體“吃不消”,也別讓這“減肥大計”變成健康陷阱。
仍需指出的是,研究物件為小鼠模型,儘管在預臨床研究中有一定價值,但無法完全模擬人類的代謝過程,因此其發現不能直接推廣到人類。
參考資料:
[1]https://newsroom.heart.org/news/8-hour-time-restricted-eating-linked-to-a-91-higher-risk-of-cardiovascular-death
[2] Deng, Xiaoyu Yang, Xueru Ye, Youwen Yuan, Yanan Zhang, Fei Teng, Danming You, Xuan Zhou, Wenhui Liu, Kangli Li, Shenjian Luo, Zhi Yang, Ruxin Chen, Guojun Shi, Jin Li, Huijie Zhang, Alternate day fasting aggravates atherosclerosis through the suppression of hepatic ATF3 in Apoe−/−mice, Life Metabolism,2024;loae009, https://doi.org/10.1093/lifemeta/loae009
[3] Matta L, Weber P, Erener S, Walth-Hummel A, Hass D, Bühler LK, Klepac K, Szendroedi J, Guerra J, Rohm M, Sterr M, Lickert H, Bartelt A, Herzig S. Chronic intermittent fasting impairs β cell maturation and function in adolescent mice. Cell Rep. 2025 Feb 25;44(2):115225. doi: 10.1016/j.celrep.2024.115225. Epub 2025 Jan 18. PMID: 39827461.
撰文 | 木白
編輯 | 木白
來源 | 梅斯醫學
部分文字來源於網路,本文僅用於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