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裡有玄機!JSciFoodAgric|生普熟普茶多酚在對抗肥胖上各顯神通,關鍵和腸道菌群“腸型”有關!

家人們,當代生活裡,肥胖問題愈發普遍,已經成為威脅全球健康的重大難題。走在街頭,能看到不少被肥胖困擾的身影,而肥胖帶來的可不止身材走樣,它還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諸多健康隱患緊密相連,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最近,J Sci Food Agric上的一項研究Differences in anti-obesity effects between raw and ripened Pu-erh tea polyphenols: impact on gut microbiota enterotypes給渴望解決肥胖問題的人們帶來了新希望——研究聚焦普洱茶,探尋其在對抗肥胖上的神奇功效。
普洱茶分為生普熟普,其中的茶多酚是關鍵活性成分。本次研究就著重探究生普茶多酚(R-TP)和熟普茶多酚(F-TP)的抗肥胖特性及作用機制。這可不是簡單的研究,它或許能為肥胖治療和相關藥物研發提供重要依據。
研究結果顯示,R-TP和F-TP在減輕體重和改善代謝方面表現亮眼。實驗以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小鼠為物件,給它們餵食R-TP和F-TP後,小鼠體重明顯降低。實驗期間,高脂飲食組小鼠體重一路飆升,到第22周達到40.50 ± 2.28 g,而接受R-TP和F-TP處理的小組體重增長得到有效控制,最終體重顯著低於高脂飲食組。而且,它們還改善了胰島素抵抗,調節了葡萄糖和脂質代謝。在血脂調節上,高脂飲食組小鼠血清中的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大幅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R-TP和F-TP處理後,這些指標明顯改善,且R-TP緩解高血脂的效果更勝一籌。

圖 1:F-TP和R-TP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肥胖引數和血清脂質水平的影響

在改善葡萄糖代謝紊亂方面,R-TP和F-TP同樣效果顯著。高脂飲食會讓小鼠葡萄糖代謝異常,血糖吸收速率降低,還會出現胰島素分泌異常和胰島素抵抗的情況。補充R-TP和F-TP後,小鼠的葡萄糖耐量顯著改善,R-TP和F-TP分別使血糖曲線下面積(AUC)降低了14.11%和15.95%,有效降低了胰島素水平和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值得注意的是,R-TP在降低血清胰島素水平和HOMA-IR方面更有效,F-TP則在降低與葡萄糖代謝相關基因GLUT4和IRS1的表達水平上表現更好。

圖 2:F-TP和R-TP對高脂飲食誘導的葡萄糖代謝紊亂的影響

炎症與肥胖相互影響,R-TP和F-TP在減輕炎症上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肥胖會引發慢性全身性低度炎症,而這兩種茶多酚都能有效改善這種狀況。實驗資料顯示,高脂飲食組小鼠血清中的促炎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脂多糖(LPS)水平顯著升高,R-TP和F-TP處理後,這些因子水平降低,其中F-TP在下調促炎細胞因子生成方面效果更佳。
腸道菌群與肥胖關係密切,R-TP和F-TP對其有調節作用。高脂飲食會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增加有害菌群如Atopobiaceae等的相對丰度,減少有益菌群如Lactobacillaceae等的數量。而R-TP和F-TP能使腸道菌群組成恢復到接近正常小鼠的水平。進一步研究發現,小鼠的腸道菌群可分為三種腸型:Type-1主要由Lactobacillaceae主導;Type-2中Lactobacillaceae、MuribaculaceaeLachnospiraceae的含量較高;Type-HFD則以Atopobiaceae、Lachnospiraceae等為主。R-TP和F-TP能夠調節腸道菌群腸型,促進腸道菌群健康。

圖 3:F-TP和R-TP對腸道菌群在門和科水平的影響

綜上所述,R-TP和F-TP都具有顯著的抗肥胖特性,它們在調節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減輕炎症以及調節腸道菌群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雖然二者都有良好效果,但在具體作用機制和效果上存在細微差異。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我們來說,這一研究成果讓我們看到了普洱茶在健康領域的潛力。不過目前研究基於小鼠實驗,未來還需更多人體臨床試驗驗證。我們可以將普洱茶納入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飲用,也許能在對抗肥胖的道路上助我們一臂之力,讓我們離健康更近一步。
參考文獻:
Ning Z, Pan W, Huang Y, et al. Differences in anti-obesity effects between raw and ripened Pu-erh tea polyphenols: impact on gut microbiota enterotypes. J Sci Food Agric.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3, 2025. doi:10.1002/jsfa.14157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