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藥物的探索如火如荼,從第一代溶栓藥物鏈激酶、到第二代溶栓藥物阿替普酶、再到第三代溶栓藥物替奈普酶、瑞替普酶等,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歷程。
1995年,NINDS研究——組織型纖溶酶原啟用物應用於急性缺血性卒中發表,拉開了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治療的序幕。與NINDS研究同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探索阿替普酶安全性與有效性的研究,包括1995年的ECASS I研究(重組型組織纖溶酶原啟用物靜脈溶栓應用於急性半球卒中的研究)、1998年的ECASS II研究(靜脈用阿替普酶溶栓療法應用於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隨機、雙盲、安慰劑研究),乃至2008年的ECASS III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病後3至4.5小時阿替普酶溶栓治療)等,眾多循證醫學證據的湧現為阿替普酶的金標準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
繼阿替普酶之後,國際上開始探索替奈普酶、瑞替普酶、尿激酶原等其他溶栓藥物應用於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的臨床效果,也陸續發表了系列的循證醫學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的靜脈溶栓藥物的出現,為臨床醫生提供了更多、更豐富的治療選擇。

1995年NINDS研究奠定了阿替普酶3小時靜脈溶栓標準,自此,靜脈溶栓的時間窗不斷被重新整理,2008年ECASS III研究成功將靜脈溶栓的標準時間窗擴充套件至4.5小時(270分鐘),至今,國內外指南關於靜脈溶栓的時間窗推薦依然為4.5小時。然而,國內外研究學者們並沒有停下探索的步伐,一直致力於將靜脈溶栓的時間窗擴充套件至更寬的時間範圍。
缺血半暗帶的影像是擴大時間窗的基礎,有澳大利亞學者利用標準的半暗帶模型,將阿替普酶靜脈溶栓的時間窗擴充套件至9小時,成為國際上將靜脈溶栓時間窗後推的第一人,標誌著靜脈溶栓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之後,有學者試圖將替奈普酶的時間窗擴充套件至24小時,但以失敗告終,中國學者汲取經驗,在此基礎上啟動了TRACE III研究,該研究成為全球第一個擴大時間窗取得陽性結果的試驗。此外,有關超時間窗下使用替奈普酶改善基底動脈閉塞的神經功能研究——TRACE V研究已啟動,期待著這項研究能夠順利完成,帶給我們更多驚喜。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救治始終貫徹“時間就是大腦”的理念。腦卒中發生後,越早發現、越早治療,愈後效果越好。當前,卒中治療的延誤主要體現在院前延誤和院內延誤。

近年來不斷探索了各種改善院前延誤的手段,如移動卒中單元(MSU)、直升飛機轉運等。其中,國際上已完成了移動卒中單元兩項重要的臨床試驗:B-PRUOD研究和BEST-MSU研究,均證實MSU可有效減少院前延誤,且對患者有效。

此外,國際上也在不斷嘗試改善院內延誤的方法,基於低場強MRI的急診卒中單元(ESU)應運而生,ESU是全球獨創的急性卒中救治一體化單元,將傳統急性卒中組織化管理高度集中至一個空間,加入創新解決方案,形成四大工作模組,將患者到院至再灌注治療時間壓縮至20分鐘之內,輔助醫護、患者及家屬獲得優質診治醫療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