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建議:不要慕強,學會祛魅!

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世界是個草臺班子。
當我們關掉那些慕強、崇拜權威、追求完美的濾鏡後會發現,原來你看到的東西都是精心設計的。
這個舞臺上的劇本遠沒有那麼完美無瑕,別人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優秀,我們也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糟糕。
一個人想要活出真實的自己,徹底完成心態上的轉變,首先要學會:對這個世界“祛魅”。
最近自稱“北大學霸”的羊毛月,因為公開嘲諷“零零後”找不到工作,而被全網聲討。
作為純分享博主,羊毛月最核心的粉絲就是被他的“北大學霸”人設所吸引的“零零後”,而35萬的商務報價也正是粉絲們賦予他的商業價值。
事發後,一天掉粉近百萬,很多人都在說:“濾鏡碎了一地”、“北大學霸怎麼這樣”、“網紅果然不靠譜”。
然而事實上,這已經不是個案。
今年以來,從貓一杯到羊毛月,許多看似光鮮亮麗的公眾人物,紛紛暴露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大家漸漸發現,其實很多所謂的名人,也不過是一群被加了濾鏡的普通人
世界果然是一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但在看清“羊毛月們”無恥嘴臉而憤怒的同時,我們也別忘了學會如何防止自己掉進“羊毛月們”編織的人設陷阱中,避免成為他們套取利益的工具,最後還要被挖苦、戲弄。
在面對五彩斑斕的網際網路世界,我們需要掌握的最重要能力便是—祛魅就像這本書中寫的“神化別人就是矮化自己,不要輕易低估自己”。
耶魯大學推薦學生必讀書目
心理學大師羅伯特·納伯格著作
讓你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
找回真正的自己
掃描下圖二維碼,馬上擁有
01
“魅”是在關係中迷失
讓我們喪失自我的存在
《祛魅》中指出,我們出生後便開始與這個世界發生關係,其中有兩個最重要的儀式,一個是出生後與親人長相的相似度,這讓我們與所在的集體互相確認身份。
另一個則是取名字,這讓我們開始定向地認識自己,並且為社會所接納。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鮑里斯·西瑞尼克透過觀察羅馬尼亞幾所條件較好的孤兒院發現,裡面的孩子雖然得到了良好的照顧,但因為他們不能與外界社交,所以精神並不健康。
基於此,作者提出:“我們的世界是一個身份世界”,每個人的存在都建立在雙重網路之上,人際關係網與群體網,它們共同指向了“群體歸屬”這一概念,這種“群體歸屬”的作用之一是讓其中成員團結一致、忠於集體。
而人際關係與群體網又可以拆分為,哺乳關係、權威關係、兄弟(平均主義)關係,以及戀愛關係
網路上的網紅和意見領袖,以及現實生活中的領導和前輩,大都會使用權威關係與兄弟關係,塑造高大且親民的形象,喚醒人類基因中渴望被關愛、被共鳴的需求。
以網紅與領導為例,他們會強調我們正在遭受的不公與傷害,並利用“巴納姆效應”模糊事情的細節以突出其普適性,隨後引導我們放大因此帶來的痛苦,以製造我們的共鳴或對於自己存在的不確定心理。
這些人常常表示以他們自己的社會身份地位看來,我們的痛苦都是可以解決與避免的,以此主導這段關係。
最後往往是分享環節,他們會在生活與交談中潛移默化地秀出自己的優越條件和觀點意見,以此創造出似乎可以信任的兄弟關係,我們也就是在這一套流程下產生了“魅”。
書中引用加繆所說的話:“他如此頻繁地讓她感到她對於他而言是存在的,以至於讓她真的存在了”“魅”不但是我們對於他人的幻想,更是自我的喪失
一切關係其實都是自我關係,

只是為了讓我們看見自己,但過於強化的關係會剝奪人的真實體驗,侵蝕真正的自我存在感。

那如果學會祛魅,我們就要進入到遺世獨立、離群索居的生活嗎?
存在感絕不是一種完全內化的情感,而是跟我們與外部世界的聯絡息息相關,跟我們對自主的需求和對歸屬的需求相結合。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做到遺世獨立。
02
祛魅就是要重新認識
自我在世界中的存在
對於如何祛魅,《祛魅》一書作者的觀點大致可以總結為:
我們沉迷於找到自己是誰,在尋找的過程中將自己囿於某種感受、某段關係、某個物品,這種行為卻會反過來讓自己有更重的負擔。
我們給外界做減法的同時,也要學著給自己做減法。
祛魅最重要的兩個環節便是——對愛祛魅、不要享受痛苦。
1.對愛祛魅
我們需要正視自己被愛的需求,才能守護住自己的獨立性。
書中作者以著名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為例,在1939年,弗洛伊德死於自殺。
當時的他已經罹患口腔癌數年,疼痛伴著組織壞死的惡臭讓他甚至無法開口說話,對外聯絡只能倚靠女兒安娜,而平時身邊也只有瑪麗·波拿巴公主送給他的柯利犬陪伴。
這條狗曾是弗洛伊德最大的安慰,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出門治療都對他寸步不離,可就在弗洛伊德病情惡化後,柯利犬再也不願意頂著異味進入他的房間。
弗洛伊德的朋友兼私人醫生馬克思·舒爾認為,這段聯絡被切斷奪走了弗洛伊德全部的求生慾望。

失戀、離別、死亡等等這些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事情,會給我們帶來強烈的衝擊,因為我們會突然失去愛與被愛的權利,進而無底線的尋求挽回的途徑。

而我們並不應該去刻意挽回,而要在危機感中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力量。
2.不要享受痛苦
適當的痛苦可以刺激人的精神,使我們更加集中注意力,從而在做事時更順利。
但將痛苦當作成功的必要條件,就會陷入“魅”所編織的陷阱。
美化痛苦,將痛苦視為一種神聖的力量,會讓我們陷入自我犧牲的陷阱。我們無法徹底拒絕痛苦,卻能選擇是否在痛苦中過度沉迷。選擇在面對痛苦時向前一步或者後退一步,都能為我們提供新的解決思路。
作者在《祛魅》中總結,痛苦的境地讓我們直面“生活的真相”。
這是一種與我們曾經的精神支柱斷絕關係的自由,說到底,所謂的支柱不過是一種建構,以為我們周邊的人際關係和歸屬關係是一種最終的責任或所得的幻想。
這份自由讓我們不得不為了繼續生存或重生而做出選擇。
在學會對抗痛苦和擺脫痛苦,以至於學會識別身邊事物的行為,進而學會“祛魅”,作者挑選了三個文藝作品進行解析,丹·弗朗克的小說《離別》、索菲·卡萊的作品《劇痛》,還有畫家費迪南德·霍德勒的一系列畫作。
事實上,寫作、繪畫、雕刻、塑造、建築、發明,都不過是為了逃離地獄。
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逃離地獄的方式無一例外地指向了——放過自己
我們沉迷於尋找自己是誰,在這一過程中將自己囿於某種感受、某段關係、某個物品,這種行為卻會反過來讓自己有更重的負擔。
我們給外界做減法的同時,也要學著給自己做減法。
03
祛魅是人生的必修課
看書是最直接的學習方式
事實上,因為篇幅原因,書中對“魅”的成因,如何學會“祛魅”,如何應用的“祛魅”論述遠遠多於本文。
自我是否真的很重要?“魅”其實才是你生命中最大的憤怒來源,祛魅是為了與世界連結,諸如此類觀點,重新整理之前我們瞭解到的一切心理學知識。
想要系統的學習祛魅真的建議大家看看書,碎片化的知識永遠無法形成體系,更不可能投入應用。
這本書不但邏輯清晰,而且引用權威,書中大量引用並解析了柏拉圖、拉康、阿爾都塞、斯特勞斯等先賢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理論。還毫不吝嗇地分享了許多學術大咖的秘聞,並在書中用作心理學分析案例。
正因為作者羅伯特·納伯格在心理學的崇高地位,讓這些秘聞真實且可信。
耶魯大學推薦學生必讀書目
心理學大師羅伯特·納伯格著作
讓你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
找回真正的自己
掃描下圖二維碼,馬上擁有
生命是建構自我存在的、僅有一次的嘗試,儘管有些人會失敗。也正因如此,每一個人在遭受絕望的威脅時所經歷的獨特且特別的痛苦都有權被聆聽,再也沒有比存在感更脆弱、更私密也更人性的情感了。
別跟隨,要祛魅,請把你打在別人身上的光芒照回自己!
學長LEO好書頻道更多精彩分享
歡迎點選以下連結
往期推薦
01
風靡400年,看透人性,戳穿慾望,這部神作值得所有人讀一讀
02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都會把時間“浪費”在這件事上
03
豆瓣9.8,驚豔千年的絕美之作,看10遍都不嫌多!
04
高階、好玩、有趣,這套青少年必備雜誌有多寶藏?
05
當梵高遇上莫奈,征服全世界的審美,直擊靈魂的驚豔!
06
泰斗把關,藝術品級的匠心之作,不容錯過的文化盛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