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個月廣義財政支出超14萬億,財政如何持續發力

2025.06.26
本文字數:2393,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製圖 | 蔣皓明
中國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以推動經濟平穩執行。
根據財政部公開的最新資料,2025年廣義財政(即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和全國政府性基金兩本賬)收入11.2萬億元,同比下降約1.3%;廣義財政支出14.5萬億元,同比增長約6.6%。廣義財政支出超過收入3.3萬億元,同比增長約46.5%。這一收支差額會透過政府舉債等資金彌補。
觀察財政政策擴張力度的關鍵指標是財政支出規模、增速和資金使用效益。儘管今年以來廣義財政收入略有下滑,但由於政府債券發行提速,支撐廣義財政支出規模保持較快增長,並高於一季度經濟增速(5.4%)。同時,廣義財政支出更多的資金投向教育、社保和就業等與“人”關係更為緊密的民生領域。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近日作《國務院關於2024年中央決算的報告》(下稱《報告》)時稱,今年以來財政部門靠前發力,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領域的投入,推動政策儘快落地見效。從預算執行情況看,財政收支執行總體平穩。
財政收支全掃描
財政收入是財政執行的源頭。今年前5個月廣義財政收入總體平穩,受經濟下行、樓市房地產市場低迷、部分企業經營困難等影響,收入略有下降。
具體來看,今年以來以稅收收入為主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降幅持續縮窄,小幅下滑跟年初預算報告預期一致。今年前5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7萬億元,同比下降0.3%。其中,與經濟關聯最為密切的稅收收入7.9萬億元,同比下降1.6%。從今年以來這兩個收入增速來看,整體呈現逐月縮窄勢頭。
稅收收入下滑受多重因素影響。例如,受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利潤下滑影響,今年前5個月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收入同比下降2.5%。在複雜的外貿形勢下,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收入出現下滑。物價低迷,拉低了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增幅。
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等帶動今年前5個月個稅收入較快增長(8.2%);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和服務業加快增長,也使得前5個月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收入保持增長(2.4%);股市成交活躍,帶動印花稅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為了彌補稅收減收,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中的非稅收入(1.7萬億元)同比增長6.2%,而這主要受多渠道盤活資產等帶動。不過,5月份非稅收入與去年同期相比出現下滑,這是2024年以來首次轉負。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認為,5月非稅收入同比增速繼續回落指向地方資金環境持續好轉,但稅收收入同比增速依然不高,在加強徵管之外仍需提振價格表現。
與今年中央與地方預算報告中的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預期增速(0.1%)相比,今年以來的實際增速與預期值相近。不過,稅收增速低於預期,非稅收入增速高於預期。
除了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外,以地方賣地收入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地方財力的重要來源。受房地產市場依然低迷影響,地方賣地收入持續下滑,這也使得政府性基金收入下滑。
今年前5個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5483億元,同比下降6.9%。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281億元,同比下降11.9%。
國盛證券首席分析師楊業偉認為,當前土地成交增長可持續性仍較弱,房地產行業未見明顯起色,土儲專項債發行較慢且規模有限,若無增量政策出臺,短期內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難以大幅改善。
“今年以來,土地市場改善並不持續,指向房地產市場向‘下慣性’仍在,積極財政政策仍需擇機推出。”高瑞東稱。
為了保持一定財政支出力度,在廣義財政收入有所下滑的背景下,今年政府加快發行政府債券籌資,投向重大專案建設,以穩投資穩經濟。《報告》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已發行國債6.29萬億元,同比增長38.5%;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98萬億元,增長36.6%。中國人民銀行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政府債券淨融資6.31萬億元,同比多3.81萬億元。
在財政收入、債務收入支撐下,今年整體上財政支出保持一定擴張力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均保持增長。其中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資金重點投向民生等領域,更多財政資金“投資於人”。
財政部資料顯示,今年前5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3萬億元,同比增長4.2%。高瑞東分析稱,前5個月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度為37.4%,與過去五年平均值較為接近,支出端較為強勁。
從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主要科目看,今年前5個月,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萬億元,同比增長9.2%;教育支出1.7萬億元,同比增長6.7%;衛生健康支出8896億元,同比增長3.9%。傳統基建類支出有所收縮。
為支援地方兜牢“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等支出,中央加快下達對地方轉移支付。《報告》顯示,今年安排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10.34萬億元,已下達9.03萬億元。
增量政策適時推出
儘管前5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保持增長,但5月份增速較4月有所回落,後續財政能否持續發力仍有待觀察。
楊業偉認為,截至5月,累計廣義財政赤字約為3.3萬億元,假設今年名義GDP增速為4%,目前累計廣義赤字率為2.4%,高於過去五年多數的同期水平,與2022年接近。進入6月以後,廣義財政赤字往往變陡,意味著財政發力較多,需觀察後續財政支出能否延續此前的較高強度。未來保持財政發力節奏,或需要增加新的預算規模以擴大赤字。
藍佛安在談及下一步財政工作時稱,下一步加快政策落地,強化部門協同,多措並舉幫扶困難企業,儘早發行和使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券等,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效應,支援做好“兩重”“兩新”等工作,推動促消費、擴投資、穩外貿、惠民生等政策早見效、多見效。
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的財稅專家認為,當前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落實已有的存量政策,並適時儲備增量財政政策,根據經濟社會形勢變化,適時推出。從往年來看,財政增量政策一般在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出臺,以推動完成全年經濟發展目標。從形式來看,財政增量政策多是增發國債(或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工具等,增加財政資金保民生、穩投資、穩就業、擴內需、穩樓市等。
在民生保障方面,財政部近期表示,抓緊建立實施育兒補貼制度。在穩投資方面,近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力爭6月底前下達2025年“兩重”建設和中央預算內投資全部專案清單,同時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解決專案建設資本金不足問題。 
微信編輯 | 夏木
推薦閱讀

英國“安樂死”接近合法化,引發巨大爭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