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澤平團隊
1非稅收入創新高,部分地方出現“遠洋捕撈”現象
非稅收入增速再創新高。2023年非稅收入佔比22.7%;2024年10月非稅收入0.3萬億元,同比39.6%,較上月增加14.5個百分點,是2023年以來的最高增速。1-10月,非稅收入累計39.6萬億元,累計同比15.3%,較上月增加1.8個百分點。
國有資源、資產是重要貢獻因素。據三季度財政收支釋出會,非稅收入增長主要來自地方處置閒置資產等方式,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長,兩項共拉動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預算非稅收入增長10.8個百分點。
罰沒收入應高度重視。從近期媒體報道、企業反應看,有的地方政府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現象上升;“遠洋捕撈”的不良現象也頻頻被曝光,官方稱為“異地逐利性執法”,比如有些地方為了追求罰款、收費之類的經濟收益,派出執法機構跨地區違規“執法”等等。2023年以來,廣州約有近萬家民營企業被跨省查;珠三角地區的深圳、廣州、東莞等城市更是重災區。2023年6月11日,外縣公安局民警楊某某、協警佔某某為謀取個人非法利益,私自攜帶警用裝置前往浙江、江蘇等地,以調查案件為由將企業家帶走,並向企業家索取財物,後二者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和七個月。


2 原因:財政收支緊張,地方債務壓力大,以及部分地方法治意識淡薄
財政收支緊張、地方債務壓力大,主要來自疫情衝擊、經濟下行、減稅降費等原因拖累稅收收入,土地財政拖累二本賬。稅收收入與非稅收入總體呈蹺蹺板效應,稅收收入增速低時,非稅收入起到平衡財政預算作用。1-10月,前兩本賬財政收支缺口7.1萬億元,其中一本賬3.6萬億,二本賬3.5萬億。1-10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累計同比分別為-21.0%和-22.9%,降幅較上月收窄1.5和1.7個百分點。
完成全年預算目標的需要。10月財政收入改善,公共財政收入同比5.5%,較上月增加3.0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進度加快,1-10月財政收入進度為82.6%,較上月加快9.8個百分點。10月12日,財政部部長在釋出會上提到有效補充財力的三個措施,分別是4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結存限額,盤活地方閒置資產、加強國有資本收益等非稅收入,以及利用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等存量資金。

3 影響:雖可解地方財政一時之急,但涸澤而漁,破壞營商環境
短期緩解地方財政壓力。一方面,非稅收入是地方調控財政的重要工具。2023年,非稅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趨於上升,2023年地方非稅收入佔比為27.2%;且地方非稅收入佔本級政府比重高於全國和中央;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對非稅收入的依賴性更大,從央地非稅收入佔比看,第一本賬中地方非稅收入佔比在80%左右,2023年為89.5%;


加重企業負擔,破壞地方營商環境,打擊民營經濟信心。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環境下,罰沒收入異常增長,對企業無異於雪上加霜,對地方政府無異於殺雞取卵、涸澤而漁,這種現象應儘快禁止。而且,不少地方政府欠薪已經是普遍現象,大量中小企業被地方政府拖欠工程款,導致裁員降薪潮出現。更為嚴重的是,市場信心受到打擊,企業缺少安全感,民間投資負增長,“躺平”文化流行。
4 建議: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規範罰沒收入,發展是最好的化債,第二輪經濟刺激關鍵在落地
第一,房地產是週期之母,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如何促進房地產止跌回穩?不能一放了之。當前制約房地產市場的因素主要是收入預期、就業預期、房價預期,所以不要寄希望於房地產只要放開限購就能回暖,這從之前杭州、蘇州、廈門、成都等城市放鬆限購後的市場表現即可驗證。
上一輪“517”政策組合拳,僅帶來5、6月指標的“脈衝式” 回升。短期看,三招可救地產:1)組建5萬億以上的大型住房銀行收儲,利率要低、期限要長、規模要大、分配要公平。收儲庫存商品房用於保障房,一舉多得,緩解地方財政壓力,打通開發商現金流,避免居民爛尾樓,為民眾提供保障房。2)持續降息,配合降低相關稅費、中介費等,減少購房成本。3)全面取消限購,迴歸市場化,釋放剛需和改善型需求,廣州已全面放開,後續其他一線城市也應該逐步全面放開。
長期看,以“城市群戰略、金融穩定、人地掛鉤、房地產稅和租購併舉”為核心,可以加快構建房地產新模式
第二,化債減輕地方負擔,同時需推出更多增量政策,發展是最好的化債。2024年11月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新聞釋出會,明確化債內容: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4萬億元新增專項債用於化債、2萬億元棚改隱債償還。化債可減輕地方財政收縮的負面影響,穩經濟。但更重要的是全力拼經濟,尤其考慮到明年初特朗普大幅加徵關稅的風險,應提前做好充足準備。預計明年會加大財政赤字、增發特別國債、擴大專項債的規模、領域和比例等。
有地方反應,這次10萬億化債,規模很大,但是新增的6萬億,要分三年,每年僅新增2萬億化債資金,地方債務壓力很大,收支緊張,還要指望他們未來增加支出拉動經濟增長,為什麼不一年內化完債,讓地方騰出手來發展經濟?
第三,規範罰沒收入,幫助企業度過難關,提振民營經濟信心。能不能公示哪些地方罰沒收入異常?能不能約談遠洋捕撈事件多的地方?對用公權力掠奪私人財產的違規違法行為能不能讓相關人付出代價?違規的罰沒收入能不能退回企業?
最高會議強調,“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徵求意見稿)》,明確進一步規範異地執法、干預經濟糾紛、異常罰沒收入、拖欠賬款等,改善營商環境。但現實是,部分地方罰沒收入繼續高增,遠洋捕撈事件時有發生和媒體報道,企業家仍存不安全感。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效果堪比10萬億刺激。
第四,第二輪經濟刺激,關鍵在落地,放鬆前置條件。前期出臺了第一輪經濟刺激,規模很大,起到了一定積極效果。但是,近期在各地調研反映,很多政策雖然規模很大,但落地很難。
比如,家電購置補貼,不少地方反映落地不及預期,現實是很多居民支出謹慎,能不換新的就不換了。為什麼不直接發消費券,居民想買什麼買什麼?
比如,3000億保障房再貸款,期限短,利率1.75%,收儲商品房用於保障房,現實是這麼短的資金、這麼高的利率,地方算不過來賬,覆蓋不了成本,沒有積極性。既然是保障房再貸款,能不能期限十年以上,利率1%以下?畢竟這是民生工程,不是商業專案。
比如,房企白名單貸款,政策金額很大,但現實是商業銀行擔心按照政策要求放出去的白名單貸款,如果形成不良貸款能不能免責?會不會追責?沒有明確說法,銀行沒有積極性。這個問題已經存在兩年了,雷聲大,雨點小。
比如,有地方反饋現在地方申請國家專案,需要地方配套資金,現實是不少地方都揭不開鍋了,三保有壓力,沒有能力配套,所以有的國家專案地方沒有能力和動力申請,能不能放鬆地方資金配套?
等等,諸如此類。這就是為什麼第一輪經濟刺激規模如此之大,但經濟資料僅略有改善,房地產市場經紀人帶看量開始出現環比下滑,股市前期大漲後近期震盪走弱,民營企業仍存觀望情緒,這與第一輪經濟刺激政策的巨大規模偏離。
應該說前期出臺的政策規模很大,堵點主要在於落地難,落地難主要是因為前置條件太多,應該儘快取消這些前置條件,讓政策實實在在落地,民眾可感可及,起到促進經濟增長和拉動就業的作用。
尤其考慮到明年初特朗普大幅加徵關稅的風險,應提前做好充足準備。
中國經濟潛力大,只要把發展放在首要任務,後續推動大規模政策落地落實,前景是光明的!
第五,財稅改革,增加地方政府財力、提高中央事權與支出責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央地關係改革方面著墨較多,在增加地方財力上,強調了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穩步下劃地方,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併為地方附加稅,最佳化共享稅分享比例,下沉部分非稅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