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雲閨蜜們,期中考試後的家長會都開完了吧?幾家歡樂幾家愁,孩子沒考好的老母親們,心中的氣都運平了嗎?
氣歸氣,平靜下來後想想,這代孩子確實不容易,從雙減開始,到新課標更換教材,基礎題越來越靈活,拓展題形式越來越新,整體難度比我們小時候增加了不止一個等級。
前幾天看到一位95後準媽媽說,以後自己的孩子只要考上一本就好了。畢竟夫妻兩人都是985碩士,要求已經放低了。
中年老母親看到這裡都是笑而不語,果然還是年輕啊!
新手父母還不知道雙減+新課標教材的威力,哪像我們這屆歷經毒打的中年佛系老母,早就知道自身學歷跟自家娃的天賦毫無關係,祈禱娃能考上高中就謝天謝地了。
有大把是孩子不笨,父母盡心,願意花錢在教育上投入,孩子也知道努力,可一考試完,孩子、大人全都不吱聲了。

所以,到底是哪裡出現了問題呢?
有關小學高年級的文章我寫過,各科難度開始上升,而今年的新初一則是教材開始向高中過渡,幾乎每一門課都比以前都或多或少增加了難度。
別的不說,光是英語教材的難度,無論是詞彙量、課文深度都基本相當於咱們當年高中的難度。
可是難歸難,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還是要走中考和高考這條路的,既然別無選擇,也只能家長和孩子面對現實,找出一條適合自己孩子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老母親不得不認清的現實是:大部分普娃,既沒有天生過人的精力,也沒有過高的智商和天賦,更沒有學霸那種極強的專注力、行動力和不甘落後的狠勁兒。
對於眾多的“學酥”們來說,本來時間就不夠用,繁重的課業壓力下,你再給他們加碼,指望成績門門雞成優秀,尤其初一七門課,那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再加上青春期,那就更酸爽啦!




雞過頭又怕孩子厭學。
這個時候,學習策略就很重要了。
可以說,期中考試就是檢驗學習策略的時刻。
考得成績理想,自然說明開學後執行的學習策略是對的,反之就是說明學習策略需要調整,得換種方法了。
下面說說毛豆期中考試後,我的一些心得哈!

對於普娃來說,一個階段只能制定一個目標
對於成績還不能得A的普娃們來說,家長心再急,也得認清現實,學酥不可能一晚上就變學霸,
對於他們來說,一個階段只能制定一個目標。
就像家裡隊友完成多執行緒任務的可能性為零一樣,想想他們都是成年人了,還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一多就一定給你搞亂;
對於家裡學酥,我們再心急,也不要制定過高要求的計劃,一拔高要求,基本註定計劃會落空,大機率是娃抗拒,媽心累,最後不了了之。
小學只有三門學科,初中可是七科起步,別說七門了,就是打算提高語數英三科的成績,三科齊頭並進,這難度就很高了,因為你還要加上娃校內的作業、興趣班、休息、玩耍的時間。
對於普娃來說,最好是一次只抓一門課,如果有餘力就抓兩門功課,再多真不現實。
比如,語數英哪門最弱,就先抓哪門課。
數學不好的話:重點就是計算和應用題,如果計算出錯多,這一段時間就先練計算,什麼時候能保證試卷上計算題目全對了,再抓應用題。
如果英語不好,就先把校內單詞、課文和重點句型掌握好。
一段時間只攻克一個小小的目標,既容易達到,也容易讓孩子有成就感,就更容易堅持下去形成正反饋。
我們眼光應該不止於中考,而是從高考的難度來倒推到小學高年級開始,應該做什麼?
這樣倒推的好處是,中考會是順勢而為的結果,而不是最終目標;
看得長遠了,更能幫我們理清楚重點,分清楚清重緩急,因為無論怎樣,孩子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的。
我一直認為,從小學到高考,是一場馬拉松,合理分配體能和速度很重要,如果沒有分配好體能,孩子們就會跑得很累,甚至到了後期,會出現跑不動,不想跑了,比如厭學。

根據現有的教材來看,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已經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整個高中階段的重難點仍然是數學、物理和英語,語文是學霸們之間的分水嶺;
所以整個初中階段,重難點都在數學、英語和物理上,初一可以把重點放在數學和英語上。
把初一最難的數學、英語拿下了,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證孩子的睡眠時間和心理健康,當數學和英語不斷在進步,孩子也會更有成就感和信心,小四門對他們來說就很容易了。

先過基礎,再做拓展
中下成績的孩子,不用先急著去做難題和拓展題來提分,也不用先急著報班,先把基礎知識和基礎題完全掌握了再說。
這裡說的“掌握”,是指至少做完過一本完整的練習冊。
以數學為例,很多孩子之所以簡單題做錯,難題不會,最根本因為就是基礎知識部分沒有真正理解和領悟。
很多創新題其實就是最基礎的概念靈活變形的題目,考的就是對概念、定義的理解和舉一反三的掌握程度。基礎概念沒有理解透,題目稍微一變形和靈活,就不會做了。

根據孩子性格特點去調整學習策略
不得不承認,養孩子就是開盲盒。孩子就是天生的如此差異之大!一樣的養法,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孩子。所以有時候當父母的也只能安慰自己:盡力就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
像性格比較敏感、內心柔弱的孩子,很難扛得住高壓和挫折,小小的困境也會讓他們持續的緊張和不安;
神經粗線條的孩子做不了很細緻的計劃;
性格倔強的孩子只能順毛捋;
比如毛豆和我閨蜜家大兒子,就是完全不同的性格,有一次我去閨蜜家,竟然看到她氣的直打孩子,本來我還想勸阻一下,怕孩子留下心裡印象,結果發現孩子竟然嬉皮笑臉,閨蜜一邊打他一邊跑,還一副勝利者的表情“哎!打不著打不著!!!”
哈哈哈,我都要笑死了。
反觀毛豆,就是比較謹慎安靜,我們之間的交流都是比較含蓄平靜的,哪怕是批評、教訓也都是講道理,我和隊友都能感覺到毛豆內心是歉疚的。
這兩種孩子,如果教育方式換過來,那毛豆肯定被打擊得不行,“我犯了天條嗎?要這麼揍我?”
而閨蜜的好大兒一定覺得,“我可太棒了,所以我媽才沒打我!!”



所以不同的孩子,一定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我舉幾個例子哈——
1.內心柔弱、敏感的孩子
敏感的孩子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情感支援和足夠的安全感是孩子能靜心學習的前提;
學習中如果承受過多的壓力和挫折,容易在學習上產生挫敗感,厭學、逃避;
作為敏感孩子的父母,要儘量為孩子創造一個穩定、和諧的學習環境;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讓敏感的孩子更多的感受到安全和支援。
2.神經粗線條的孩子
這類孩子抗挫折能力一般比較好,但缺乏細緻的計劃性和條理性,很可能執行能力也欠缺。
應對神經大條的娃,父母最開始可能需要幫助孩子去制定學習計劃,帶著孩子去執行。
這種孩子前期一定要投入很多,但是相對也不容易有心理問題


3.性格倔強的孩子
父母強加給這種孩子觀點,那肯定是表面認可,內心肯定不服。
倔強的孩子一定要有強有力的證明去說服他們,和這類孩子溝通一定要邏輯清楚,內心強大,讓孩子心服口服才行。
父母對待這些孩子,一定要給足尊重,讓他們有自己的選擇權,尤其是一些興趣和特長,父母提供意見和想法,讓他們自己來做決定。
就是以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