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後才發現:住校和走讀孩子的區別

作者:主創團 哎呀媽
源:小十點(ID:sdikid)
今年兒子上初一,好不容易盼他順利步入人生新階段,我卻發現:輔導他學習,越來越難了。
初中的知識,不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比小學時上了好幾個臺階。不僅挑戰孩子,也挑戰父母。
更不用說孩子進入青春期,越來越我行我素,也不像從前那樣聽話了。
在家老想著看小說、打遊戲,讓他早點寫作業我都得用吼的。
心力交瘁之餘,忍不住萌生一個念頭:
索性讓兒子住校,和老師同學一起有更好的學習氛圍,我也省點心。
為此我特地請教有這方面經驗的表姐,沒想到,她卻勸我三思。
表姐兒子過去三年初中就是住校,本以為住校學習氛圍好,沒想到成績反而一落千丈。
今年中考考得很不理想,只能去一所普通職校。
01
住校的孩子學習好,可能是“偽命題”
不少父母認為,把孩子送去學校住,孩子就能按部就班投入到學習中,有問題還能隨時問老師同學。
表姐一開始也這麼想,但發現結果有出入。
她兒子初一住校時,隨機分配的宿舍,10個孩子裡頭,一半以上不愛學習。
回到宿舍,男孩們聊的最多是遊戲、八卦和惡作劇。
一個10人的小屋子,整天吵吵鬧鬧,宿管老師有來管還好,不管連隔壁宿舍都被打擾到。
班主任批評了好幾回,但什麼效果都沒有。
表姐兒子成績還算不錯,但慢慢地,他也覺得學習沒意思,心思全被舍友帶偏了,週末回家還偷偷拿父母手機玩遊戲。
加上宿舍環境吵雜,他都沒怎麼休息好,白天總是犯困走神。
初一上學期,孩子的問題還沒暴露出來,等初二月考年級排名落後了100多名,表姐才發現不對勁。
情急之下,她又給兒子連報了幾個週末補習班。
這讓兒子疲憊不堪,母子關係也變得緊張。
初三一次考試,兒子又考砸了,禁不住指責的兒子衝著她大喊:
“你平時對我不聞不問,不是把我丟到學校,就是把我塞到補習班,你真正關心過我嗎?”
表姐這才意識到問題,可為時已晚,孩子的狀態一落千丈,怎麼補都補不回來了。
“孩子住校,就像抽盲盒一樣。根本不知道他會遇到什麼同學,會有什麼負面影響。”表姐感慨道。
的確,住校生活看似幫孩子把一切安排得妥妥的,什麼時候吃飯,學習,熄燈睡覺。
但環境潛在的不確定因素太多,同學的品質、習慣,老師的監管。
而且,孩子在多人的宿舍裡生活、睡覺,做什麼事都容易被打擾,很難專注和投入其中。
住校,並不能100%保證孩子良好的學習狀態。
02
青春期孩子面臨的課題
不只是學習,還有成長
知乎有個帖子,一位媽媽問道:
孩子剛剛高中開學,天天打電話哭,不想住校。初中那會無奈走讀三年,新高中宿舍環境好,可孩子就是不願意住,怎麼辦?
看得出,這位媽媽理解不了女兒不住校的原因。
可過來人卻一語道出真相:壓力大,很希望有家人陪在身邊。
究竟什麼壓力,會讓孩子抗拒“住校”,想呆在家裡?
有位媽媽分享自己孩子的經歷。
當初把孩子送去學校住宿後,發現每次週末接孩子回家,孩子經常掉眼淚,人也變得沉默許多。
問老師情況,得到的答覆是“在學校和同學相處得很好,學習也有進步,沒任何異樣”。
孩子當時也說沒什麼事。
可過了幾年,孩子才說出心裡話:
“剛到一個陌生的地方,不適應環境,就感覺父母是不愛自己才把自己送去住校……”
也許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太矯情了。十幾歲的人,有足夠的獨立性,完全可以住在學校一門心思搞學習,怎麼還不樂意?
但認真想想,小學高年級、初高中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和成長的關鍵期,對他們而言,要面對的課題已經不單是學習那麼簡單。
還有對自我的認同和接納,同伴關係的渴望和好奇,甚至還有外貌焦慮、潛在的校園霸凌。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躁動不安,多數時候都處在緊張狀態。
這時連最可能幫到他們的父母都不在場,很容易積攢負面情緒,稍有不慎將會一發不可收拾。
這個階段的孩子,學業的壓力、身心的鉅變和現實的焦慮,每一樣都在刺激他敏感的神經。
一旦和父母有無法跨越的空間距離,降低了求助的慾望,得不到及時的解惑答疑,很容易出問題。
03
孩子走讀or住校,以他為優先
說了這麼多孩子住校的潛在弊端,是否意味著父母要犧牲工作,花時間精力陪讀?
也不盡然。確實有些孩子住在學校,更有動力學習。
有的孩子在家沒自己洗過衣服,住校後,學會了自理,鍛煉出生活技能。
我同事一小孩,初中就開始住校。
那會她剛升職調到別的轄區,老公經常出差顧不到家庭,多方權衡後,才決定送孩子住學校。
好在從小她對孩子的教育很盡職上心,小學跟得緊,孩子一向自律。加上學校管理很規範,老師很負責,她可以少操點心。
幾個學期下來,孩子省去了來回奔波的時間,學習效率提高了,也變得更獨立。
就算母子倆沒辦法天天見面,但每天都會約時間聊天,隨時保持聯絡,一到週末,同事接孩子時也會關心問詢,瞭解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
她也做好了準備,萬一孩子真出現適應不良的情況,會想辦法改成走讀。
世事無絕對,不是說住校就全是弊端,也不能認定走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如果孩子自身思想成熟,自制力強,認真考慮過住校的可行性,寄宿也不失是個鍛鍊的機會。
所以,孩子走讀還是住校,可以參考這些原則和前提:
1.自制力差、身體弱、性格敏感內向的孩子,或孩子就讀學校環境一般,不建議住校。
孩子去到新環境生活,需要時間適應。
如果適應難度大,自身和外部條件不允許,儘量讓孩子回家和父母生活,免得他出現不必要的精神內耗,影響自己成長和學習的正常狀態。
2.孩子走讀在家,父母要注重培養他生活技能。
不是孩子不住校,就可以疏於引導他對自我的管理。
尤其是青春期階段,孩子要學會對自己負責和獨立。
平時多給孩子參與家務的機會,比如搞衛生、洗碗、洗衣服、購買生活日常用品;讓他打理好自己的房間,疊被子、整理衣櫃。
同時,要引導他在家裡有健康的作息,控制接觸電子屏的時間,確保早睡早起,養足精神。
提醒一下父母,想孩子在家學會自律、自理,父母要以身作則,用好榜樣影響孩子約束自己的行為。
3.孩子符合住校條件,提前瞭解學校的管理特點,尊重他的意願。
父母要做好把關,瞭解清楚學校在管理住宿生方面的規章制度,一日三餐的安排,以及學習和生活的時間規定等。
要是覺得各方面問題不大,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以他的感受為優先。
4.孩子住校後,父母要足夠上心。
讓孩子在學校生活,不是把他丟在那就不管了。
畢竟是新的陌生環境,孩子難免會遇到各種困境和難題,這時父母一定要保持和孩子的定期溝通互動,約定時間交流,主動關心孩子在學校遇到的人或事,及時解答孩子的困擾。
還要多觀察孩子的狀態和表現,有任何異常,應找合適的機會和孩子溝通、解決。
04
經過一番仔細的思考,我決定:先繼續陪孩子學習,熬過剛上初中的適應期。
如果他覺得在家更踏實,更安心,那做父母多配合他,花時間多學點東西,倒也值得。
但要是他想住校,認為那更有學習的氛圍和動力,那也給他打打預防針,支援他嘗試一下。
總之,住不住校,父母和孩子商量著來,多方位考慮實際問題。
畢竟沒有什麼事情,比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用心引導、耐心呵護,父母的愛和關心,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滋養。

作者:主創團 哎呀媽。本文來源小十點(ID:sdikid),專業實用的育兒乾貨,睡前故事,親子閱讀,美媽提升,精選好物。小十點,關心孩子,更關心媽媽。

END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您是否有很多煩惱?

1.孩子處處和家長對著幹,家長不知道如何教導:


2.孩子有什麼都憋在心理,不和家長溝通;


3.孩子情緒很大,經常一點小事就崩潰……



其實你知道嗎?

青春期叛逆是件好事?家長看懂了,孩子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