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作者:錢志亮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有位家長朋友分享過一則影片:
影片中一位二年級男孩,放學回家後,放下書包就掏出作業本開始學習。
孩子媽媽表示,平時工作比較忙,孩子在家都是他自己安排學習,孩子喜歡閱讀,為了多點時間看書,每天放學回家,都會很積極地去完成作業。
評論區很多人在討論,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還是環境影響的結果?
看到這樣的新聞,父母也忍不住羨慕:“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可以這麼自覺省心?”
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沒有一個標準化的解決方案,但可以從小培養,父母依然能從撫養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入手,讓孩子能夠培養出屬於他們自己的驅動力。
早期的監督,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習慣
很少有天生就自覺的孩子。
曾經看過一個正在看電視的小女孩,聽到鬧鐘的聲音,拿起遙控器關掉了電視。
原來,媽媽和孩子事先約定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或者看幾集,並設定好鬧鐘。
媽媽給予了孩子充分的信任,讓孩子自己去踐行這個規則。
時間久了,孩子也習慣了,在整個過程,沒有爆發衝突,沒有產生催促。
可以說,孩子的這種自覺,來自父母設定的清晰的規則,最後養成好的習慣。
一旦父母制定的標準內化成為孩子自己內心的準則時,自律也就隨之產生了。
正如一位名校媽媽所說:
“孩子需要首先養成的是機械習慣,因為機械習慣帶來的好結果,讓孩子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再和孩子談自律的重要性,也許孩子才能聽得懂。
一旦正向迴圈開始,孩子感受到自律帶來的獲得和讚賞,會激勵TA繼續自律。相反,如果因為付出不夠導致長期沒有正向反饋,孩子會習慣自己“落後”的局面,甚至自暴自棄。”
這也是培養孩子自覺性的第一步:父母適時管教和監督,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認知誤區:自覺都是靠孩子自己,如果孩子不自覺,是他自己不爭氣。
其實惰性才是人的本性,電視、手機、玩遊戲、零食、偷懶……大人都很難抵擋住的誘惑,更何況孩子。
如果你看到別人家孩子非常自覺,不用父母操心。
那說明在早期,父母的教育幫孩子養成了習慣,端正了態度,後面的路才看起來好走很多。
某次開會,遇見一位媽媽,竟然隨身帶著家裡電視機的遙控器。
一問之下才知道,孩子看電視沒有節制,現在在家趕作業,她怕孩子忍不住看電視,乾脆把遙控器帶出來。
聽起來很誇張,但確實是父母的一片苦心。
在孩子的學習習慣和態度尚未定型之前,需要大人用規則、監督,幫助孩子學會克服自己的懶惰和散漫。
那些溫暖的自信、自我價值感、良性的自我評價、對行為結果的評估和抉擇……必須靠一個外在的評價系統植入到孩子的意識中去。
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之初,就要把這些意識透過規則、監督傳遞給孩子。
需要注意的有兩點:
第一,父母的每一個要求是否合理。
第二,規則也要有足夠的愛心做保障。當我們和孩子之間保持著親情交流,紀律也會越容易被孩子接受。
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並增加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
培養一個自覺的孩子,早期父母的監督很重要。
然而,這種監督和疼愛孩子一樣,也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密不透風的監督,孩子一邊壓抑,一邊依賴。
另一方面,大人的監督的作用也是有時效的。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級,大人監督的作用逐漸變小。
所以家長在早期督促孩子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去激發和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什麼是內驅力?
它是指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簡單理解就是孩子發自內心地去做一些事情,並會因此獲得滿足。
與內驅力相反的是外驅力,孩子做某件事常常帶著功利的目的,或者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做。
比如你想給孩子報毛筆課,孩子心裡不樂意去,但為了避免你的批評,還是選擇去上課,這就是一種外驅力。
但是如果是他最喜歡的輪滑課,不用你催,他跑得比兔子還快,這就是內驅力的表現。
當孩子擁有內驅力的時候,學習就成了自己的興趣,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和滿足激發他們主動去學。
前文說到的放學自覺寫作業的孩子,當他體會到了閱讀的樂趣,後期不用媽媽催促,他就能主動地去讀書,甚至主動爭取更多的閱讀時間。
這是孩子最好的學習狀態,學習不是因為父母逼著學,而是自己想學,不需要誘惑、哄騙或者獎勵,就能主動並持續性地學習。
內驅力是培養孩子自覺性的關鍵。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意保護和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雖然學習是一件聽上去不太快樂的事情,但是我們要儘量讓孩子的學習體驗感變得不那麼糟糕。
第一,多讓孩子體驗學習的成就感。
現在很多小孩,學習之所以不積極,是因為學習給了他們太多負面的感受,他們生活在“雞娃”的痛苦之中,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如小時候融洽,最後厭倦甚至痛恨學習。
家長要做的是要重視孩子的學習感受,多鼓勵、少打擊。
即使孩子現階段的成績不夠樂觀,也要給足耐心,輔導孩子時,可以把難度降低,任務分解,讓孩子夠一夠就能解決,建立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只有孩子對學習慢慢有了信心和成就感,他才能越來越主動積極地看待這件事。
第二,孩子越大,越要支援他們自己做決定。
雖然在孩子習慣養成的早期,要給孩子適時地督促,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要逐漸給孩子學習的自主權。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少管一點,效果會更好。
因為過度干預會導致孩子的依賴,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家長要做的是抓大放小,把握方向,雖然原則上的事情沒有商量,但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孩子是有自主選擇權的。
比如制定學習計劃,只要無害且能完成學習任務,都可以多參考孩子自己的意願,這樣實行起來孩子也會比較主動,
當孩子對學習有了掌控感,他才會把學習當成自己的責任。
營造良好的庭環境
自覺性的建立是個漫長的過程,孩子身處的環境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有的家裡,比起孩子,父母更愛看電視、玩手機、打麻將,鬧得孩子每次在房間寫作業都不安分。
孩子怎麼想呢?
大人自己都不看書,憑什麼要我看書;要求我看書,還要把電視、手機開啟誘惑我?
大人自己都管不住自己,怎麼能指望孩子自覺呢?
還有的家庭,孩子所處的環境非常髒亂。
如果學習環境過於嘈雜,孩子經常會被各種事情打斷,找橡皮都有可能耽誤幾分鐘,學習還沒開始,已經屢屢碰壁,不僅嚴重影響孩子學習的主動性,也會造成孩子專注力的降低。
孩子生活和學習的環境,越是髒亂、無序,越容易在這樣的環境之中磨蹭、拖延。
《斷舍離》中有一句話:
“本來能在乾淨的溪流瀟灑暢遊的香魚,逐漸變成了水槽淤泥口邊困頓窘迫的鯰魚。”
沒有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就像一隻窘迫的鯰魚,想主動都脫不開身。
育兒本身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一定要求每位父母都能自律、自覺地養成各種各樣的好習慣。
但是至少有一點,那些我們不想讓孩子染上的惡習,比如沉迷手機、沉迷遊戲、沉迷電視、熬夜等這些壞習慣,你不希望孩子去做,那麼自己也應該主動規避。
想要養出一個自覺的孩子,父母就要創造一個相對安靜、整潔有序的環境,做好榜樣,孩子才不容易被外界干擾,能夠專注而用心地學習、生活。
-END-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於為家長提供專業、實用的育兒知識和理念。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贊”和“在看”,我都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