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大結局:亦舒最深刻的5句話,讀懂就不再抱怨生活

文 | 有書唐適願 · 主播 | 依米

最近劉亦菲主演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爆火,開播當晚就拿下同期收視第一,還打破多平臺收視記錄。

劇情講述的是女主黃亦玫(小說女主名為黃玫瑰)與莊國棟、方協文、傅家明、林一4人之間的感情經歷,以及她個人的成長。
電視劇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作者亦舒本人的人生,比黃亦玫還要豐富精彩。
她是著名作家倪匡的妹妹,初中就名聲大噪,各大報社、出版社爭相搶登她的作品;
未成年戀愛、生子;
為與男友結婚,不惜以性命逼迫父母同意,但短短3年就離婚,將兒子留給前夫,30年不見;
二婚嫁給閨蜜男友,因閨蜜和丈夫在婚後書信往來,一怒之下公開信件,導致婚姻破裂;
而後再婚,40歲生女,每日凌晨寫作,只為白天陪伴女兒……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外界對她的評價也褒貶不一,有人說她灑脫隨性,也有人說她自私冷血。
不論旁人怎麼看她,她都自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和堅持,從不因他人評價而內耗。
今天就用亦舒的5句話來告訴大家,人生如何更輕鬆。
  • 何必向不值得的人證明什麼,生活得更好,乃是為你自己。
這是亦舒的作品《忽而今夏》當中的一句話。
主角阮丹青的朋友顧自由因男友花心不負責、自己愛而不得,一時不甘,服藥自殺,被送醫搶救。
在醫院裡,阮丹青對另一朋友海明大呼不值得,並說:
“換了是我,一定更努力更上進地生活,不是為我愛的人,乃是為我恨的人,我,決非一個柔弱的好女孩!
我會讓這些人知道,是伊們走了寶,有眼無珠,作出錯誤的選擇。”
面對阮丹青的義憤填膺,朋友海明對她說出了這句話。
生活之中,我們常常會與人產生不快,也會如書中這般,不被旁人喜歡或認可。
有人像顧自由一樣,自暴自棄;
也有人像阮丹青一樣,賭一口氣努力變好,向那些看不上自己的人來證明。
但其實,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無需在意他人看法。
旁人所見所感,只是他人的想法,不代表我們;
唯有自己的感受,才是真實。
如亦舒,她的一生在旁人看來,有太多不能理解、無法認同:
婚姻經歷頻繁而離譜、對待愛情極端又偏執、面對親情和友情又冷漠自私。
很多人對她抱有負面的評價。
亦舒從不解釋自己,也不去證明什麼:旁人怎麼想,就任他們去想,只管過好自己。
因為生活是自己的;人生的道路也是自己的;好或者壞,亦是自己的。
人生滋味百種,各人品嚐不同,何需為他人去改變和證明。
我們不必為任何人煩惱,也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目光。
只有將目光從他人身上轉移到自己身上,才能真正地獲得自由和幸福。
  • 我們不快樂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如何安靜地待在房間裡,心平氣和地與自己相處。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社會,我們總被各種外物所困擾,不斷去追求外界的東西。
去關注朋友又買了新車、換了新房;
看到身邊的同事做出了業績、獲得了獎賞、職位不斷提升;
發現又有人去自由旅行,從不擔心生活。
彷彿身邊每個人的朋友圈裡,不是紙醉金迷,就是高山流水、天高海闊。
唯獨自己,困於方寸格子間,整日埋頭苦耕,卻始終不得分毫收穫。
久而久之,我們開始苦於自己的艱辛,怒於自己的窮困:
同樣是普通人,為什麼只我過得如此辛苦?
同樣的努力,為何我無法獲得更多?
古語有言:
“大道從不外得,萬物皆備於我。”
長期著眼於自己沒有的,不斷向外尋求,只會讓自己越來越匱乏,內心也越來越浮躁。
人想要獲得滿足,就必須學會向內求。
將目光放在自己已經擁有的事物上,看到自己的長處。
只有學會靜心自處,才能實現充實富足。
《道德經》裡有一句話: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唯有能夠戰勝自己、能與自己相處的人,才是真正的強大。
  • 世上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當事人或心如刀割或肉體受苦,至愛親友再同情瞭解,也幫不到事主。
季羨林曾在散文集《悲喜自渡》中寫:
“人間萬千光景,苦樂喜憂,跌宕起伏,除了自己,他人愛莫能助。”
著名作家史鐵生從小就很優秀,13歲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考入清華附中,作文始終第一名,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稱讚的孩子。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1歲那年,他因病雙腿癱瘓。
他說:
“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
這對於一個正值最好年華的青年來說,簡直就是毀滅性打擊。
史鐵生因此而痛苦頹廢,吞藥、觸電,幾次嘗試自殺。
母親看到他這個樣子,十分心疼,既要防著他自殺,又覺得孩子活得身心劇痛,常想辦法讓史鐵生能夠好過一些。
替他找醫生、嘗試偏方;推著輪椅帶他出去找工作、散心;時刻注意言辭,不去刺激史鐵生。
可即便如此,史鐵生仍舊難以走出內心的苦悶,動不動就發脾氣,依舊想要尋死。
直到母親去世後的某一日,史鐵生自己想明白了: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
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我為什麼還想活呢?
因為我還想得到點兒什麼,比如說愛情,比如說價值感之類。”
想通了這件事,他開始潛心從事寫作,成就了數本著作。
很多人在受到挫折、遭遇困難後,先想到的就是訴苦和求助。
告訴別人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遭遇了何等困難,企圖獲得旁人的理解和認同,又或是獲得幫助。
但要知道,不管旁人如何心疼你、同情你,都無法幫你走出困境。
真正能夠幫你的,只有你自己。
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只有學會自救,才能真的走出困境。
  • 無論怎麼樣,一個人藉故墮落總是不值得原諒的,越是沒有人愛,越要愛自己。
有這樣一句話:
“你相信什麼,便會看見什麼;你看見什麼,就會遇到什麼;你遇到什麼,就會成為什麼。”
當一個人遭遇困境的時候,難免灰心喪氣,心有頹廢,若長此以往,境遇就會越來越差,如此反覆。
這也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吸引力定律”。
比如,你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出門怕摔倒,坐車怕交通事故,交友怕上當,那你所處的現實就一定會如此,生活也一塌糊塗。
反之,當你認為世上都是好人時,你遇到任何事情,都會有善意之人對你伸出援手,助你轉危為安。
所以,只有當你相信自己可以走出困境,並願意嚮往美好的時候,美好的事物才會真的向你而來。
《聖經》中說: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假如你因缺愛而自暴自棄、自甘墮落,那麼你所接觸到的,也就都是同類型的人,原本愛你之人,也會離你而去;
但若你先愛自己,便會發現自己的閃光之處,也會因此不斷放大這些美好的地方,便會有越來越多的愛隨之到來。
請記住: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 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曾真正地屬於你,也不必惋惜。
人生總是在得到與失去之間反覆重複。
《後漢書》有言: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早上失去的,晚上便會收回;晚上得到的,早上亦可能失去。
如同日升日落、河水流動,不停迴圈往復。
我們從不曾真正完全擁有什麼,那便也不必遺憾失去;
此時失去的,日後亦會迴歸。
若一直沉浸在失去的悲傷與遺憾中,那便是止步不前,也無法得到未來即將擁有的。
豐子愷說: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將目光放在當下,不害怕失去,不執著得到,一切便都會迎來最好的結果。
人生短暫,當珍惜當下、愛惜自己。
不懼他人目光,平和接納自我,自救於己,自愛於身,著眼當下。
如此,便可讓你的人生富足順遂。
點個在看,願你我擁有美好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