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和你說這句話的人,不建議深交

作者 | daphne12345
來源 | 工業時代的月亮
ID | gysddyl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在工作或親友聚會中,自己的糗事被人拿來打趣,你剛想解釋,對方就來了一句:誒呀,開個玩笑而已,你不會這都開不起吧?
於是,欲言又止,如鯁在喉。 
那個瞬間真的是我們太敏感、開不起玩笑嗎?
好多人被困擾於所謂的“不會開玩笑”,並因此煩惱,這個問題確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但其實這是個偽命題。
第一是,沒有所謂“我就是個什麼什麼的人”,這種固定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是變化的、流動的。
當我們使用這種看法的時候,我們要警惕自己是不是容易被限制住,把自己當成了一個固化的概念,因此陷於跟這個概念搏鬥的狀態中去。
概念是被來使用便於瞭解自己的,並不是等同於它就是個定義,你就是它。
第二就是,不要把表面的出現的所謂的“症狀”當成你這個人。
症狀只是一個外在表現,其背後的原因各不相同,重要的是透過表面的“症狀”去理解自己;
而不是因此歧視自己,攻擊自己,嫌棄自己,認為自己是個“有問題的人”。
所以開不起玩笑,不等於有問題。重要的是去感受這背後的原因,去觀察瞭解自己。
下面來說一說,所謂的“開不起玩笑的人”到底可能是怎麼回事?
不存在所謂開不起玩笑
不知道深陷這類困擾的朋友有沒有發現:
你在所有的時刻都開不起玩笑嗎?
你在所有的人面前都開不起玩笑嗎?
你在所有的情境下都開不起玩笑嗎?
你有沒有幽默好玩的時刻?從小到大一點都沒有嗎?
以上情景,回答都是“是”的人,我想很少,或者幾乎沒有。
在一種放鬆、歡快、好玩的情境下,我們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的展示出幽默飛揚的一面。
即便你以上的情景都回答“是”了,也不代表你沒有幽默的一面;
而是你的幽默的一面被壓抑的更深,沒有被點燃,如此而已。
那麼問題來了——
在什麼樣的情景和什麼樣的人面前,我好像沒有了幽默感,而變的像是一個“開不起玩笑”的人了一樣?
這樣的提問是一個“去標籤”化的過程。
要把問題還原到一個具體的情境、具體的事、具體的人上去,而不是停留在一個抽象的概念上討論。
當進行這種具體化操作的時候,我們才能更貼近事情的真相那個真相包含的資訊更豐富,更復雜,涉及到的原因會更多——
比如,我跟那個人不熟,沒啥開玩笑的根基;
比如,我沒覺得那個事好笑,所以笑不起來;
比如,我那天身體不舒服,沒有心情玩笑等等。
‍‍‍‍‍‍‍而不是深陷一個歸因:都是我的問題,因為我就是一個開不起玩笑的人。
通常情況下,開玩笑需要在一種放鬆、友好並且雙方當事人都找到了幽默感的氛圍中才能出現。
沒有成熟的條件,單純說某個人就是開不起玩笑,這裡面可能涉嫌評判、攻擊、操縱等不太友好的東西。
當然這個不太友好的東西,可能是來自自己,也可能是來自他人。
當評判、攻擊來自於自己
“我是一個開不起玩笑的人”,當時在怎樣的情況下,你感受到了什麼讓你得出這個結論?
是不是你感到大家都在一個氛圍點上,他們彼此相互調侃,互動的非常融洽;
而自己好像融入不進去,也沒有感受到任何玩笑的氣氛,所以幽默不起來。
但是你認為在此種情境下,你應該也像別人一樣幽默起來,但是你沒有,於是認為是不是自己的問題。
這裡有一則條條框框是——
我應該跟大家一樣,如果我跟大家都不一樣,肯定是我有問題。
還是說——
你看到別人都好像很融洽,很自如,你其實有種羨慕,你內心同時會升起一種評判:
就是我不夠好,你看他們那樣才是好的,我就是一個什麼什麼樣的人……這種自愧不如的羞恥感。
‍‍‍‍‍‍‍‍
這裡的限制性信念就是,當你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你會羞恥。

你看,以上這兩個可能的原因,無論哪種,都跟你說的“開不起玩笑的人”這個表面的歸因關係不大,它其實反映的是——
我們對自己真實感受的不信任,以及我們渴望像別人一樣,
認為別人那樣才是對的,別人才是好的,對別人有一種羨慕。
當我們沒有表現得像別人那樣時,我們會迅速否定掉自己,去評判自己,認為自己不對,以及去攻擊自己,然後產生很強的羞恥感。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不對,或者自己不夠好時,他可能已經在一種緊張、焦慮、自我不接納甚至羞恥的狀態裡了。
這樣狀態裡的人很難有幽默感,“不失態”已經很不錯了。
是的,當我們跟周圍環境的人不一樣的時候,難免會讓人有些懵,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有沒有必要因此去攻擊自己,或者評判自己就應該怎麼樣。
評判會讓我們進入誤區,它背後反映的通常是一種渴望,或者是一種歪曲的信念。
看到這種歪曲的信念,或者背後的渴望,我們才能給自己鬆綁,然後讓自己放鬆下來。
失去了自我,人就會陷入一種不自由、不舒展的狀態。
自我感覺良好了,才無所謂開不開得起玩笑呢。
當評判、攻擊來自於他人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這種“開不起玩笑”的標籤來自於他人,但被你認同了。
是有這麼一類人,他自認為自己很幽默,常常用他認為開玩笑的方式跟人互動。
但是呢,其實別人根本就沒有感覺到他幽默的點在哪裡,而且常常感覺到被冒犯到,就會很惱怒。
這種很愛開別人玩笑的人,他其實也很受挫,很困惑,但是他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就會用“你怎麼開不起玩笑”這種評價性的語言來描述你。
然後你也認同了,開始覺得是自己不夠好,變的失去自我,自我感覺非常不好。
這個時候實際上是發生了,所謂關係中“投射性認同”的現象。
你其實被操控了。
他認為你應該怎麼怎麼樣,你就不加思索的認同過來,也認為自己應該怎麼怎麼樣。
這樣就好像他具有了某種評判你、審判你、定義你的權利,而你應該滿足這種來自他人定義甚至審判。
你失去了自我,你想滿足他的要求、他的定義、他的期待。
你害怕他說你不好,彷佛他說你不好,就等於你就真的不好了。
其實我們已經看到了,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我好像沒有自己評價的標準,我很容易就失去自己,選擇去認同別人。
這有兩種可能:
① 我們過於依賴別人,沒有形成自己的主見和自我,別人說什麼,我們就認同。
這就好比,把別人都擺在大人的位置,把自己放在小孩的位置,別人說是什麼,我們就是什麼了。
哪怕那個人在胡說八道,我們也不加懷疑。
這是在用一個小孩的樣子面對別人。
看看,是不是很危險啊?
② 不信任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內心也對自己存在深深的懷疑。
認為別人比自己可信,別人是權威,而自己不值得信任。
別人否定的話語,恰恰擊中了本來就對自己不信任,自我否定的一面。
‍‍‍‍‍‍‍‍‍
也就是,在別人怎麼說之前,你在內心深處就深深的不喜歡自己,認為自己各種不好,深深的嫌棄、厭惡自己。
別人一負面評價,恰恰跟自己內心對自己的看法一致,‍然後立馬都認同收集過來,深陷自我攻擊,自我嫌惡。
而且不信任別人說的任何正面評價,因為往往跟自己內心對不上號。
這往往是,內在有個「很差的自我意象」,而帶著這個很差的自我意象在人群中行走,就容易受傷。
受傷,是因為內心本來就有很多傷,而那些傷還沒被看見,沒被處理。
我就是開不起玩笑,咋了
開得起玩笑和開不起玩笑,這個二元對立的概念本身就容易製造問題。
誰規定人必須開的起玩笑了?
誰規定我必須跟你開得起玩笑了?
誰規定我必須在某種情境下,必須有開得起玩笑的反應了?
允許自己開不起玩笑,是你自己正當的權力。
‍‍‍
同時,當你沒有感到任何好笑的成分時,堅信自己的感覺
這有啥好笑的,一個個都笑的那麼開心,估計在演戲吧?
當別人pua你開不起玩笑時,相信或說出你的的真實感受:
你開什麼玩笑?你說的一點都不好笑吧,我沒有感受到任何好笑的點誒?
不要讓自己喪失這個權力,而必須符合某些標準。
當我們執著於一個標準時,恰恰往往會失去自我、失去自由。
內心有很多限制,人就無法放鬆,無法自如,而變的緊繃、自我攻擊,甚至羞恥和厭惡,甚至被人利用和操縱。
玩笑這玩意,是為自己服務的。
我想開就開,想不開就不開,這沒有任何問題。
活著又不是為了開得起玩笑。
重要的是要意識到這種權力:
在不傷害別人的情況下,老子想怎麼活就怎麼活。
我是我一切的主人,不是什麼狗屁標準,更不是狗屁他人。
我的世界,我做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工業時代的月亮(ID:gysddyl),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作者簡介:達芙妮,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諮詢時長6500+小時;《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週刊》、《婚姻與家庭》、壹心理、武志紅等多家媒體及心理機構專欄作家,新書《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全網熱賣中。
自我是複雜的、多元的。當我們用單一的標籤或特質框柱自己時,其實是束縛了自己的可能性。
如果你總是被某種模式限制,自我發展受阻無法突破,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可以為你提供支援。
心理諮詢師以專業客觀的視角,引導你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看到一個更加真實、完整的自己。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