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少期待、少比較、少糾纏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學會少期待,讓自己活得真實;儘量少比較,去體會生活的美;最好少糾纏,尋輕鬆點的生活。
富書作者:太陽花;主播:丁大貓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53歲的知名快嘴高曉松說:“人生到了下半場,敵人只剩下自己。
人生就像爬山,上山時擔心頂峰什麼都沒有,拼命積累資源、經驗,讓自己肩上包袱越來越重。
但到了下山時,如果我們繼續承擔這麼重的負擔,只會越來越疲憊,甚至被壓垮。
人生前半場不斷地做加法,無形的壓力會越來越重。人生後半場,需多做減法,為自己減負,更好前行。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少期待、少比較、少糾纏。

少期待

《無聲告白》一書中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人這一生,越期待別人的評價,越會活成他人眼中的自己,找不到真正的人生道路。
一旦期待過高,在達不到後就容易懷疑自己,將自身陷入困局當中。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提升自己,展示自己,而不是期待別人的反饋。
與其期待太多,不如放下高期待,積蓄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道路。
西德尼·溫伯格38歲擔任了著名投資公司——高盛的總裁,年輕時也有落魄的時候。
17歲時,溫伯格和好友想要尋找一份體面的辦公室工作,沒想到卻接連受挫。
無奈之下,溫伯格降低要求,只求一份溫飽,能夠維持自身生存的工作,隨後他成為了一名清理工。
但好友卻認為清理痰盂的檔次太低,跟預期相差太大,堅定拒絕,並覺得自己一定能找到跟預期相符的工作。
雖然清理的工作有些人看不起,但這份工作卻有很多清閒時間,溫伯格於是利用這些時間去請教公司的同事,並向有經驗的人學習金融知識。
因為他清醒地認識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不久後,因為他工作突出,被推薦當了領班。擔任領班之後,溫伯格繼續保持自己學習的習慣。
之後,溫伯格的職場之路不斷升級,最後在38歲成為公司總裁。
與此同時,當時一起求職的好友依然做著打雜的工作。
有一次,他來拜訪溫伯格時,看到辦公室內還留著剛入職的痰盂,非常不解。
溫伯格回答道:“人生的機會有時候就出現在你不再期待它的時候,這個痰盂就是紀念我的職場第一步。”
在社會中,有很多中總是吐槽自己的才華沒有人看到,吐槽沒有遇到伯樂,吐槽這個世界太不公平。
但是殊不知總是期待別人看到自己,還不如自己主動抓住機會去站在更大的舞臺展示才華。
《人間失格》中提到:“沒有過度的歡喜,就沒有過度的悲傷,當我們不抱期待時,反而會發現生活的驚喜。”
人生便是如此,有時候我們越期待一件事帶給我們的結果,反而越得不到。
降低對別人的期待,將更多的心思放在提升自己身上,多親身經歷和嘗試,才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更從容面對生活。
人生最大的自由之一就是,由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
別等待別人的認可,別讓他人的眼光束縛自己的行動和思路。

少比較

卡爾·拉格斐說:“比較是導致不滿足的根源。”
人在世上,痛苦的根源就來自比較。
人與人的差異大,不僅僅是因為每個人生活環境不同,更因為每個人心態和行動有所不同。
有些人明明生活已經很好,但是因為喜歡對比其他人的生活,總覺得不滿足,所以會變得痛苦。
看過這麼一則寓言故事。
豬特別羨慕牛的生活,如果有來生,他說自己想成為一頭牛,因為對方的名聲很好,經常被人稱讚。
而牛卻說自己非常羨慕豬的生活,想成為豬,因為對方吃了睡,睡了吃,活得自在又輕鬆。
鷹說自己特別羨慕雞的生活,可以踏實站在地面,並且吃喝拉撒都有人管,還可以受到保護。
但雞卻說自己想成為一隻鷹,可以遨遊天空,足跡踏遍廣闊的地方,而不是侷限於小小的一方天地。
豬和牛、鷹和雞一直羨慕對方舒適的生活,殊不知也被對方羨慕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也同樣如此,會羨慕他人光鮮亮麗的生活,卻選擇性地忽略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於是在羨慕和對接中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最終自己束縛了自己,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我們熟知的“發明大王”愛迪生立志要發明出蓄電池,併為之不斷努力。
在其間看著其他人不斷取得成就,而自己卻被嘲諷,接受一次次的失敗。
但是他並沒有被其他人影響,而是咬牙堅持自己的道路,向著最終目標前進。
十年的時間,數萬次的實驗,他終於將蓄電池研究出來,造福人類。
接受自己,追求自己的目標,做好當前的事情,並給自己反饋,多看到自己內心,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進度,比較對方的進度,只會打亂自己的前行節奏,得不償失。
生活沒有十全十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每個人獨一無二,少些比較,多專注於自己的提升,我們才會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少糾纏

楊絳說過這麼一句話:“少在爛事上糾纏,少為不值得的人生氣。
長期跟爛事混在一起,會被這些事捆綁,掙脫不出,從而消耗自己的心神。
長期跟不值得的人糾纏,自己也會深受其累,更有甚者,餘生永遠活在垃圾生活中。
小說《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李雪蓮,就是和爛人糾纏了一輩子。
李雪蓮是個農村婦女,為了生二胎和丈夫假離婚,沒想到丈夫卻把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並於與一位從事發廊工作的姑娘結了婚。
李雪蓮非常生氣,直接上法院起訴,要求前夫離婚同時和她復婚,然後將離婚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和這個丈夫離婚。
結果可想而知:敗訴。
李雪蓮找前夫理論,前夫當眾嘲笑她:“我咋覺得你是潘金蓮。”為此,李雪蓮決定繼續起訴。
就這樣,一起訴就是十多年。
她本可以從頭開始生活,過得更好,但因為和爛人糾纏,這一生沒有任何意義。
長期凝視深淵,自己也會成為深淵。
在遇到覺得不值得的人和事時,應及時止損,避免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而不自知。
《後漢書·郭泰傳》中有這麼一個四字成語“破甑不顧”,故事來源是這樣的:
東漢時期,有個叫孟敏的人在集市上買了一個煮飯的陶器——甑,在回家途中,不小心將甑掉在地上,摔破了。
孟敏卻沒有露出惋惜之意,而是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郭泰恰好經過,見到很不解。他跑過去叫住孟敏,禮貌問道:“你的甑破了,為什麼都不看它一眼就走了呢?
孟敏果斷地答:“甑已破,再看又有什麼用呢。”
孟敏瀟灑的心態令人欽佩,瓦罐都碎了,看也無用,還不如往前走。
如果我們在面對瓦罐碎了之後碎碎念,又懊悔又傷心。
不僅會產生負面情緒,影響現在的生活;同時也會沉迷於過去的,不能珍惜以後的人生。
人生要向前看,儘快從不良的情緒中走出來,少耗費在不值得的事情上。
不糾纏,事情過了就放下,往前看,擺脫不良情緒。
少煩憂,放寬心,少麻煩,不值得的事隨它去。

知乎上有個高贊留言:“人生上半場,追求成功;人生下半場,追求獲得幸福感。
下半場做減法,更能清空自己,迴歸真實的自我,找到目標前進。
學會少期待,讓自己活得真實;
儘量少比較,去體會生活的美;
最好少糾纏,尋輕鬆點的生活。
生活已經很難了,讓我們學會做減法,簡單肆意地活出自我。
掃碼進讀者群
作者簡介太陽花,富書作者,陽光熱情,欣欣向榮;充滿朝氣,勇敢向前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對:富叔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注富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