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愛自己的人,從來不逼自己“變好”

作者 | 武志紅

愛自己
是去愛“身體力行”的自己
徐慢慢團隊的《抱住棒棒的自己》講“瞭解自己,關懷自己”,
而這一本,則是在瞭解自己的基礎上進一步講如何真實地“愛自己”
這是一個很經典的心理學話題。
許多人的愛自己,容易陷入一個誤區:
他們愛的不是真實的、當下的自己,而是頭腦中構建的“理想自我”。
諮詢中,我有時會被來訪者的一些執念所震撼。
這些執念嚴重地與現實不符,因此可以說是一種幻念了。
例如,希望自己擁有無可比擬的外貌、能力和善良。
有位迴避型人格的男士覺得,自己之所以處理不好人際關係,是因為自己太笨,智商太低,
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之所以好,是因 為“人人都是司馬懿,人人都是諸葛亮”。
在他的頭腦裡,有一個理想自我叫“人際高手”,他想愛的是這樣的自己。

還有很多卓越但有強迫症的人,比如有位女士出身於富豪家庭, 擁有令人羨慕的美貌,學歷也很高。
然而,她卻常常感到自我厭惡,因為她意識深處認同:
如果自己不夠優秀,那就不配活著。
那麼,這個“理想自我”是從哪兒來的呢?
我觀察到,一方面是社會或者他人對你的規範:
你應該是這樣,你不能是那樣。
這是很容易被看到的因素。
另一個更隱蔽的因素,是頭腦看到了“更好”的可能,於是拿這個去要求自己。
這時候,你很容易會陷入一種焦慮中。
什麼是真正地愛自己?
我會說,是去愛那個“身體力行”的自己,而不是那個“頭腦想象” 的自己
這個自己,或許不夠優秀,但仍在努力;
這個自己,或許不夠完美,但卻有稜角、有血肉。
尊重這種真實性,並且活在體驗裡,是接納自己的關鍵。

為何我們總在頭腦劇場裡彩排
但從未真正登臺
許許多多的人,他們能精確描繪理想自我的每個畫素,卻始終活在自己的未完成時態。
這是因為人習慣活在“認知”的穹頂之下——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我們一些保護。
眾所周知,我是一個攝影愛好者。
有一件發生在多年前的事。
當時我一直想去廣州的某個景點拍攝,卻一直沒行動。
有一天,我決定要實現這個想法,剛開始收拾時,我就聽到大腦中彷彿有個擔心的聲音在問:
別人看到我拿著這麼一堆重重的攝影器材,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
好不容易到達景點後,我又發現現場的噴泉壞了,這時大腦中又有個聲音在說:
沒有噴泉會影響拍照效果吧。

各位可以看到,我總在頭腦裡彩排,其實是在維護我的自戀,
想讓一切盡善盡美,想讓自己在別人眼裡是足夠“正常”、足夠“好”的。
但當時覺察到自己的想法後,我還是耐著性子把照片拍完了,結果意外地發現成片效果還不錯。
也因此,我又對自己多了幾分認可。並且,這種認可是發自內心的、深深的肯定。
可要像我這樣,在感受到頭腦的“全能”式自戀後,仍能讓身體去行動,並不容易。
因為“全能”式自戀,會帶來很高的“意志成本”
“我產生一個念頭,就要做到完美”
這容易讓我們感到挫敗,行動變得尤其困難。
這需要我們鼓起一些勇氣,要像好父母那樣,多鼓勵、支援和呵護那個做事的自己;
並且多用身體和感官,去跟他人和世界連結。
當真的這樣做之後,我們會發現:
這個做事的自己也許是有限的、笨拙的、荒唐的,但與此同時,這樣的自己也是可愛的。
在“愛自己”這件事上, 體驗和真實,會給你力量。

當你愛上慢慢來的自己
也就和自己構建了深度關係

徐慢慢團隊的新書,名字叫作《我喜歡這樣的自己》,並且在封面上有這樣一句由衷的鼓勵: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允許一切慢慢來。

這本書用了18篇心理諮詢的漫畫,來呈現18個真實的來訪者的故事。

他們都有著自己的“不完美”——

有喜歡在談話時自我貶低的女孩,

有覺得自己太懦弱、連糟糕的婚姻都無力捨棄的中年人,

也有常見的“討好型人格”“迴避依戀者”“計劃強迫症”。

在這些故事裡,你會讀到,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放下頭腦中的“理想自我”,

來逐步接納和愛上身體力行的自己,哪怕這個自己只能慢慢來。

在我看來,“著急”是一種負能量,但很多很多人,經常處在急切中。

我有多位來訪者,都會使用“急切”這個詞來描繪自己。

例如,一位來訪者,她沒在做什麼工作,按說時間非常寬裕,但她永遠都處在急切中。

哪怕只是平常走路,這種急切一樣包裹著她。

她的體會是,好像真有一種外在力量,

像鞭子一樣抽打著她,可事實上這個外在力量根本不存在。

後來在諮詢中她也覺知到,拿著鞭子的是她自己。

可以這麼說,要求自己快、對自己著急,這是一種很殘忍的暴力。

而這種暴力,又會投射到外部,影響著我們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

所以我們常常能看到,苛求自己的人,ta的人際關係也好不到哪裡去。

相反,如果一個人足夠愛自己,足夠愛還是“毛坯房”狀態的自己,

並且能真實地去觸碰心靈的“毛坯房”,

它有些瑕疵,有些破舊,很多地方需要重新裝修,

但ta仍然發自內心地接納,願意跟這麼一個自己待在一起——

那麼,他便有了一份能力,去愛真實的他人和世界。

這就是我經常講的“深度關係”

一切美好事物都是深度關係的產物,而若想抵達深度關係,就需要從真實開始。

邀請你一起翻開這本書,開啟一段真實的愛自己之旅。

願大家都能從真實抵達深愛!

– 廣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