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資訊,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滄海遺珠,信手拈來 圖源:pixabay.com
統計顯示,丈母孃更看重女婿的顏值

湯姆克魯斯(Thomas Cruise)和史蒂夫·布西密 (Steve Buscemi)
雖然在幫助女兒選伴侶的時候,大多數父母聲稱他們會把才華和人品放在首位,長相沒那麼重要,但是《進化心理科學》上的一篇研究則給出了相反的資料:不管嘴上怎麼說,顏值總是悄悄打敗智商,成為選擇時的第一因素。
研究團隊找來了201位18到33歲的女兒和187位家長(大多是媽媽),讓他們在“理想伴侶”這件事上亮出真心話。填寫問卷時,大家都很有“原則”:智商必須線上,顏值比較次要。可到了實際挑人環節,劇情翻轉了。實驗用了兩張男士照片——一張帥得讓人心動,一張則是路人甲,再搭配“高智商”或“低智商”的標籤,組合出四種“候選人”。結果72.6%的女兒和59.6%的家長果斷投出了“帥哥票”,無論智商屬性如何。當然,資料依然表明,作為父母,他們比女兒稍微理智那麼一些。

文章連結: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0806-024-00418-y
植入人類基因後,老鼠似乎離會說話更近了

NOVA1 是一種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表達的神經元 RNA 結合蛋白,在小鼠和人類中都存在,對正常發育至關重要。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證實,將人類的NOVA1基因替換掉小鼠的同類項之後,小鼠大腦中與發聲有關的多個蛋白表達出現了變異,這種小鼠的叫聲會比正常小鼠出現更多頻率變化且叫聲模式更加多樣化。科學家認為單個氨基酸替代可能會影響神經迴路和突觸的形成,從而導致“聲音交流”的複雜性,可能為解開“為什麼只有人類才擁有高階語言能力”的進化之謎提供線索。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579-2
外骨骼“手把手”幫你提高鋼琴水平

圖源:SHINICHI FURUYA
國內有些景區出現了輔助性外骨骼幫助人們登山,大大降低體力的消耗。而在日本,索尼計算機科學實驗室的一個研究小組展示了一種創新的訓練方法:利用機器人帶動手指高速運動,能夠幫助鋼琴家提升演奏速度。
傳統上,鋼琴家要完成那種非常快速、炫技型的曲目,除了大量的練習似乎沒有太好的辦法,還有可能受限於手部肌肉等天賦的不同,速度提高很慢。研究小組開發的外骨骼能以遠超人類自發運動的速度驅動手指,幫助肌肉適應更快的節奏。在為期數週的實驗中,參與者一隻手佩戴機器人練習,另一隻手採用傳統方法訓練。結果顯示,經過機器人輔助訓練的那隻手的速度比另一隻快了很多。科學家認為這種被動訓練應該是激發了大腦中神經的可塑性,而不是改變了手部的解剖特徵,對人體並沒有什麼損害,未來可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robotics.adn3802
恐龍滅絕推動了水果進化,助力靈長類發展

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約66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可能為現代靈長類的進化鋪平了道路。研究團隊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了恐龍滅絕對森林生態的影響,結果發現,大型恐龍存在時,會毀掉大片的茂密森林,地表景觀比較疏闊,而它們滅絕後,森林變得更加茂密,光線難以穿透到下層植被。這使得小型植物迅速發展,成為森林中的主導植物。而它們的果實和種子更容易被體型較小的靈長類吃到,幫助了它的發展。如葡萄科植物(Vitaceae)最早的種子化石就可追溯至恐龍滅絕前後。

恐龍存在過1.5億年以上,人類才剛開始。
文章連結:
https://news.nau.edu/doughty-dinosaur-research/
點選下方知社人才廣場,檢視最新學術招聘
擴充套件閱讀
橄欖球員腦病之謎解開: 撞擊激活了潛伏病毒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媒體轉載聯絡授權請看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