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肩部為什麼也會演化出一個「座位」?一起來看看動物學領域優秀答主@剁椒鹿 的回答吧。
人的肩部為何會演化出一個「座位」?
|答主:剁椒鹿
oi,不得了 boy,你終於發現了人類是有鎖骨的直立行走動物誒。
等等,你要問了,什麼叫做人類長了鎖骨,難不成有的哺乳動物沒有鎖骨?
確實存在鎖骨退化的哺乳動物。
要回答人的肩部為何會演化出一個「座位」?換句話說,為什麼人的肩膀特別寬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看看:

為什麼人類是直角肩,而小貓咪是溜肩?
或許不知道你有沒觀察過,貓咪一般後腦勺癢的話是用後腳去撓的:

而且後頸窩正中間的這個位置,前腳也夠不著,後腳也夠不著,剛好適合驅蟲:

那為什麼貓不像鼠鼠那樣直接用前爪撓頭,是它們不想嗎?

答案就在鎖骨以及鎖骨連線肩胛骨與胸骨的方式。
目前有一些哺乳動物有鎖骨,有一些沒有,而人類的鎖骨是最強壯,比例最長的。
在高等哺乳動物中退化的喙骨融合為肩胛骨的喙突,肩胛骨的發達程度直接影響肩部橫向延伸的長短。而靈長類透過鎖骨連線肩胛骨與胸骨形成三角支撐會進一步增加肩寬。
人類作為靈長類裡鎖骨比例最長的動物,再加上直立行走改變了頸椎和胸椎的夾角,所以才能夠支撐別人坐在鎖骨上:

鎖骨和寬肩不是一個簡單的座位!而是我們人類文明的基石。
一:鎖骨
看這用前爪抓耳撓腮的,那是猴。

是吧,有手多方便,除了撓頭還可以撓背,掏菊。


貓貓要是 pp 癢了,前爪後爪都夠不著,只能用舔的

太可憐了!為什麼會這樣?
這就要從解剖學來分析了。

這個小秘密就藏在鎖骨裡面。
肩寬和上肢的靈活程度,取決於鎖骨的結構。
比如咱們人類手臂的肱骨和背面的肩胛骨相連,手臂活動的時候又需要正面胸骨上的肌肉同時驅動。問題來了,肩胛骨和胸骨相對獨立,要想讓它們聯動需要一個「軸」,鎖骨就起到了這個軸的作用。
人類,靈長類動物,攀緣動物,齧齒類動物和兔形目的鎖骨(沒錯,靈長總目們全員集合!)都屬於發育完整一類,在它們身體,鎖骨以關節的形式連線胸骨和肩胛骨,成為軀幹和上肢的連線。
尤其是靈長類的鎖骨,非常長,而且是胸骨上突出的部分,這使得我們的肩關節活動範圍非常廣:

這是正常人肩膀活動範圍,肩周炎不算
看看咱們合弓綱的祖先:三億多年前上岸的第一隻散裝蜥蜴(始祖單弓獸)

進化了幾億年來到 1.6 億年前侏羅紀時期的哺乳動物祖先:散裝耗子(中華侏羅獸)們在恐龍的殘暴統治下為了求夾縫生存,進化出了靈活的上樹技術。
這個時候肩胛骨和肱骨以間鎖骨的方式連線,變得靈活,以方便上樹和在夾縫裡攀爬覓食。

到了 1.2 億年前熱河獸(一種原始哺乳動物)時期,就已經有靈活的鎖骨,方便哺乳動物上肢解鎖更多姿勢了。
然後大約 9000 萬年前,哺乳動物下真獸亞綱的動物們開始分家:

我們靈長總目和貓所在的猛獸有蹄類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使用上肢的方法。
鎖骨雖然能讓手部更靈活,但是它本身也比較脆弱,臨床資料顯示鎖骨骨折佔全身骨 3.3%-6%,屬於上肢常見骨折型別。
而且大多數鎖骨骨折都自於直接撞擊,比如摔倒在地或者重物打擊。
間接性骨折裡則多來自運動性對抗。
所以問題來了,對於貓科這種獵食者或者有蹄類這種需要躲避捕食者而經常需要劇烈奔跑的動物來說,摔倒衝撞在所難免。
(紀錄片《水深火熱的星球》記錄了一隻雪豹為了充飢,伏擊了一隻岩羊,然後它們一起從 60 米的陡峭山崖摔下來的場景,羊死了,雪豹重傷,但是最後竟然奇蹟生還。如果這些高強度對抗的物種還保留鎖骨的話估計一天能斷幾次,不利於生存)
總的來說,靈長總目所轄的齧齒類(散裝鼠鼠和散裝兔兔)和靈長類(散裝猴子)因為鎖骨發育得好(家兔鎖骨不太行,鼠兔鎖骨發育得好),所以上肢比較靈活,善於用「手」攀爬,而貓貓狗狗和牛馬羊等猛獸有蹄類,為了追求速度,就捨棄了鎖骨這種脆弱的東西。
所以陸地上最快的哺乳動物是獵豹,第二是羚羊。
有蹄類更進一步,全都缺失鎖骨,僅僅依靠肌肉和韌帶將前肢連線到脊椎上。

比如長頸鹿最低只能以這個姿勢喝水,它的前肢再張開一點,它就可能趴在地上永遠起不來了。
貓的鎖骨退化為一塊很小的骨陷於鎖頭肌(Musculus cleidocephalicus)之中,沒有與肩胛骨形成關節連線。而其他的一些哺乳類動物(如馬,偶蹄目動物,狗)則退化為一塊陷於此肌肉的一塊肌腱。

clavicle 是鎖骨,你看,小的可憐。這也是貓能縮骨功自行穿梭小洞的原因。像人類這麼長的鎖骨無法鑽過頭那麼小的洞。
別看這小小的一塊迷你鎖骨,就這麼一點就使得貓的上肢比狗的上肢更靈活。它們可以用前爪去探索一下世界。
貓還可以手賤,狗一般只能嘴賤:

貓被蜜蜂蜇

狗被蜜蜂蜇
另外再多說一句,鎖骨發育得最好的是鳥類:

錯了,是這個圖:

鳥類上肢(翅膀)靈活又強健有力,配上加強版的胸骨和胸肌,以及體重輕,所以能夠自由飛翔。
如果人類上肢換成鳥類的,那大概就是這樣:

很壯觀吧~
二:直立行走
只有寬寬的鎖骨還不行,頸椎和胸椎的夾角也很重要,頸椎和胸椎夾角比較小,才能跟鎖骨垂直,形成座位(C7 是最後一塊頸椎,T1 是第一塊胸椎):

上述角度主要反映靜態解剖位置,動態活動時可能變化。資料多基於獸醫解剖學或實驗研究,野生動物可能存在差異。

可以看出人的頸椎和胸椎夾角比較小,幾乎在一條直線上:

而馬的脖子比較長,C7-T1 弧度較大,所以一般我們是騎在馬的胸椎上。
至於像牛這種脖子又短,C7-T1 夾角又小的,就既沒法騎在肩膀上也不好騎在胸椎上:


好了,說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正是直立行走導致的肩頸夾角變小,和鎖骨變寬變靈活這兩個點,才使得人類有了座位……才不是座位啊!
你知道這兩個點對於人類佔領地球多麼重要嗎!
我們的祖先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以「露西」(約 320 萬年前)和萊托里腳印化石(約 370 萬年前)為代表,步態接近現代人,脊柱、足弓等結構顯示直立行走已較成熟。
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人類祖先南方古猿並不是很適應這具直立行走的軀體,一直跌跌撞撞的,大約 200 萬年前才打了肩關節補丁,能夠進行投擲,進化成了直立人。

不要小看投擲這個技能,人類是所有動物裡投擲得最準的。
人類能在 20 米外用石頭準確地砸中敵人的腦袋,對大猩猩來說它們的極限是5米,而且還不能控制準星。
與其他食肉動物相比,原始人類動作緩慢、虛弱,而且缺乏尖牙和爪子等天然武器。然而,原始人類至少在 260 萬年前就開始吃肉,可能在 190 萬年前就開始捕獵大型獵物了。雖然當代的狩獵採集者很少依靠投擲來殺死獵物,但在擲矛器和弓相對較新地發明之前,早期的原始人類可能需要頻繁投擲拋射物來獲取和保護屍體。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良好的投擲能力會給早期獵人帶來強大的選擇優勢。

人和大猩猩投擲能力區別
這張圖更能體現人類肩關節水平位移的可怕,黑猩猩雖然肌肉力量更強大,但是在遠端射擊方面相較於人類不值一提。
有了投擲和直立行走的技能後,人類的捕獵能力才算是哺乳動物的翹楚,能夠合作狩獵一些大型的動物,對於腦部的進一步擴容很有必要,畢竟吃飽了才有能量供應大腦。

人類腦容量變化圖,單位:百萬年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類大腦容量是從 200 萬年前開始驟變的。
也就是說,直立行走節約的能量和開闊的視野、解放的雙手還足以讓人類腦容量變大,疊加可以投擲的靈魂肩膀,才使得捕獵更輕鬆,食物更多,腦容量更大。
所以肩膀那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不是座位!
以上~
題圖來源:答主@剁椒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