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臟,作為人體的“化工廠”,承擔著500多種合成與代謝功能,對維持生命活動至關重要。當肝臟出現嚴重問題,發展到終末期時,肝移植成為了許多患者的“救命稻草”。然而,供體肝臟的嚴重短缺,極大地限制了肝移植的廣泛應用。
近年來,肝類器官的研究成為攻克這一難題的新方向,而近期一項發表於Mater Today Bio的研究3D bioprinting lobule-like hepatorganoids with induced vascularization for orthotopic implantation為該領域帶來了重大突破。

肝類器官有望解決肝臟供體不足的困境,它不僅能模擬肝臟的部分功能,還可藉助生物製造技術實現標準化、工業化生產,降低治療成本。在肝類器官的研究中,血管化是影響其功能和存活的關鍵因素。因為充足的血管網路能夠為類器官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維持細胞的正常代謝和功能。但目前,實現血管化肝類器官的原位移植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生物製造精度難以滿足構建微毛細血管網路的需求,血管化功能材料有待最佳化,關鍵分子機制也尚不明確。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開展了深入研究。他們運用3D生物列印技術,以GelMA水凝膠為基礎,成功製備出小葉狀肝類器官,並進一步構建了血管化的小葉狀肝類器官(VLH)。
在體外實驗中,小葉狀肝類器官表現優異。其缺氧水平明顯低於其他結構的類器官,這意味著細胞能獲得更充足的氧氣,為維持正常功能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功能方面,小葉狀肝類器官的白蛋白和尿素分泌量較高。白蛋白分泌量高,反映出其強大的蛋白質合成能力;尿素分泌量高,則體現了良好的代謝功能,這些都充分證明了該類器官具有較高的活性。

圖 1:3D列印小葉樣肝類器官的特性表徵
對於血管化的小葉狀肝類器官VLH,研究發現其體內表現出色。RNA測序結果顯示,VLH中GAS6/AXL和LAMB3/ITGA3訊號通路顯著上調,這兩條訊號通路在血管生成和細胞增殖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在原位移植實驗中,VLH的優勢十分明顯。與其他型別的肝類器官相比,VLH在體內的存活時間更長。血清學指標顯示,其血清標誌物水平升高,表明VLH在體內能夠有效維持功能。組織學分析也發現,VLH移植後的血管化程度更高,豐富的血管網路為類器官提供了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有力地保障了類器官的正常功能。

圖 2:HUVECs和GelMA/NHS/VEGF協同誘導3D列印小葉狀肝類器官的血管化

圖 3:血管化小葉狀肝類器官原位植入後的長期活力維持
這項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創新性地實現了3D列印小葉狀肝類器官,併成功誘導血管化和進行原位移植。同時,揭示了促進血管化和維持功能活性的關鍵機制,為臨床治療急性和慢性肝損傷、肝切除術後肝功能不足等肝臟疾病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方向。
相信在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下,這一成果將逐步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為廣大肝臟疾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推動肝臟疾病治療領域邁向新的高度。未來,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基於這一成果的深入研究和應用,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Yan J, Ye Z, Lu Y, et al. 3D bioprinting lobule-like hepatorganoids with induced vascularization for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Mater Today Bio. 2025;31:101515. Published 2025 Jan 22. doi:10.1016/j.mtbio.2025.101515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