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濫用的類固醇:肌肉崇拜下的身體賭局

使用者們都有類似的畫像:按醫學上的標準來說,他們不胖也不瘦,但他們有另外的標準,來源於社會和文化塑造的一種“肌肉審美”,不斷地尋找雄性激素能填補的肌肉縫隙。
文丨新京報記者 鹹運禎
編輯 丨陳曉舒
校對 丨盧茜
本文6576字 閱讀10分鐘
針頭垂直扎進肌肉三指寬,當第一滴淡黃色油狀物從針頭溢位時,張志有手抖了一下,細長的針管斜著抵向肌肉束。他用餘光掃了眼牆上健美偶像的海報,畫像上青筋暴起的“巨獸”正盯著他推完2毫升藥液。
注射完,酸脹感讓張志有的胳膊不受控地抽搐,一陣疼痛中,他期待著一個星期後,肱二頭肌的圍度大一點,兩個星期後,臀大肌的線條再明顯點。
注射進張志有體內的是群勃龍,一種合成代謝類固醇,化學名為去甲雄三烯醇酮。《2024年興奮劑目錄公告》明確將合成代謝類固醇列入 S1 蛋白同化製劑類別,禁止運動員在賽內、賽外使用。
除了群勃龍,他還用過多種口服型類固醇。形色各異的藥片,一邊透過血液不斷遊走到肌肉裡,帶來力量噴湧的感覺,一邊侵蝕著包括肝臟、心臟在內的多個器官。這些藥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肝損傷、心臟疾病、激素系統失衡甚至死亡,但一些健身人群卻把它們當成“強行催肥肌肉的猛藥”。
使用者們都有類似的畫像:按醫學上的標準來說,他們不胖也不瘦,但他們有另外的標準,來源於社會和文化塑造的一種“肌肉審美”,不斷地尋找雄性激素能填補的肌肉縫隙。
濫用類固醇導致的悲劇時有發生。據新華網及北青網報道,2022年,25歲男性健身教練連續3年注射合成類固醇(群勃龍+氧雄龍),突發急性肝衰竭合併腎損傷,搶救後需終身透析。2023年,32歲女性在非法醫美機構注射含類固醇針,引發基底動脈血栓,遺留左側肢體偏癱。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中,將合成代謝類固醇列入2A類致癌物清單。2020年,國際權威雜誌《柳葉刀》刊登了關於類固醇健康風險的研究,研究表明,長期濫用類固醇者心肌梗死風險增加3倍,肝臟疾病風險增加2.5倍。
但這些都沒有阻擋健美圈和健身愛好者們對類固醇的濫用。

注射進體內的群勃龍注射液。受訪者供圖

“健美圈不看天賦,只比耐藥性”
八年前,張志有在北京的健身房當教練,身高185釐米,體重80千克,7年健身史,有被大家公認的“好身材”,但他有更遠大的目標——成為專業健美運動員,拿到國際健美總會頒發的“職業卡”,參加像奧林匹亞先生大賽、阿諾德賽這樣的世界頂級健美比賽,是他彼時最大的夢想。
張志有第一次聽說增肌神藥,是在一場商業性質的健美比賽上。他跟幾位專業健美運動員一起備場,大家先是討論26歲的美國健美明星達拉斯·麥卡弗由於長期過量使用類固醇去世了。在場的人幾乎都用過類固醇,接著有人說起:“健美圈不看天賦,只比耐藥性。”
環顧一圈,在場的幾個選手都比自己健碩,其中一人向他推薦了群勃龍。“我問那是啥藥?他說是最猛的合成代謝類固醇,如果想往職業健美運動員發展,可以吃上看看。”張志有查了一些資料,上面說這種藥可以模擬人體內睪酮的作用,它不用考驗人的意志力、不苛刻要求飲食就能快速增肌,他想試試。
2017年3月,下班回家,趁宿舍裡其他人都不在,他拆開了藥販子寄來的快遞盒,十幾個小藥瓶和藍色的注射器,包裝上印著密密麻麻的英文,一個漢字都找不到。使用方法很簡單,藥販子告訴他,一次注射2ml,一週2次,直接扎進任意一部位的肌肉裡,幾天就能出效果。
張志有稱注射群勃龍後的感覺為“泵感”,負重訓練時,每根肌纖維都像吸飽了液壓油的鋼管,膨脹感從肱二頭肌向小臂蔓延。他迷戀這種感覺,從第一次到無數次,張志有增加了注射頻率,劑量也從1ml、2ml到3ml。
合成代謝類固醇藥物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30年代。1935年,德國科學家首次合成甲基睪酮,用於治療性腺功能減退症。1954年,美國醫生約翰·齊格勒首次發現蘇聯運動員使用睪酮,隨後,美國製藥公司迅速推出首款健美專用口服型合成代謝類固醇“大力補”。
2023年,小麗正在參加一場女子健美比賽。受訪者供圖
在刻板印象中,有增肌需求的更多是男性,但女性也在使用類固醇。
28歲的小麗是職業健美運動員,她的聲音粗獷,屈臂時,肱二頭肌高高隆起,因為體脂率低,皮膚緊貼在肌肉上,每一處紋理和凸起都能透過皮膚清晰地看到。有時,小麗需要出鏡宣傳自己,網友叫她“金剛芭比”。
今年是小麗注射群勃龍的第三年,非賽季時,她每週注射兩次,備賽期間增加劑量。全年不停藥。她介紹,初次使用類固醇的增肌者一般很難接受群勃龍這種注射針劑,往往會選擇單獨一種口服型合成代謝類固醇如“大力補”“康力龍”“康復龍”,再配合性激素類固醇(睪酮)一起使用。
她說,睪酮促進基礎蛋白質合成,提供基礎同化作用,而合成代謝類固醇(如氧雄龍)側重抗分解,抑制皮質醇分解肌肉,使肌肉更“乾硬”。
這個圈子把一個用藥週期稱為一個“類固醇cycle迴圈”(合成代謝週期)。小麗解釋,用藥者一般會在5-9周內獲得比較明顯的肌肉圍度增長,超出這個時間範圍,肌肉增長的速率會明顯下降,平臺期也會隨之而來,當類固醇使用者更有經驗以後,才會開始嘗試同時使用多種類固醇或注射型類固醇。
北京高新醫院戒毒科的主任醫師徐傑長期研究特殊藥品及毒品的成癮性和戒斷治療。徐傑介紹,類固醇進入體內,透過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的“導航”,找到相應的靶器官或組織上的受體,並與受體緊密結合,形成激素-受體複合物,這個複合物像一把“鑰匙”,能夠啟用或抑制特定的基因表達,從而調節細胞的功能和代謝過程,達到肌肉增長的目的。
事實上,群勃龍作為合成代謝類固醇的一種,最早被研發用於牛的飼養,旨在透過注射的方式促進牲畜的增重和肌肉發育。農業農村部第250號公告明確將群勃龍列為《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此外,我國未批准群勃龍用於人類醫療。
小麗每日的服藥清單及計劃。受訪者供圖

健身房裡的“藥罐子”
不僅健美圈,類固醇藥品正在深入普通健身群體的生活。在各類網路社交平臺,如何購買和使用類固醇正成為熱門話題。某社交平臺上,長期濫用類固醇增肌的群體被稱為“藥罐子”。他們在個人主頁分享使用類固醇的感受,提供購藥策略。
王松已服藥近兩年,他使用的口服型合成代謝類固醇“氧雄龍”,是從健身教練那買來的。
他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上班。三年前他身材瘦弱,180釐米的身高,只有130斤,朋友給他起外號叫“細狗”。為了增重增肌,他花了6000元在公司附近的健身房辦了張年卡,每日健身兩小時,成了他最固定的行程。
下班後的健身房像是一座金屬叢林。槓鈴片撞擊的脆響,在鏡牆上來回折射,有人穿跨欄背心展示自己的胸肌、有人對著手機前置攝像頭繃緊背闊肌。在王松的生活圈子裡,好身材是社交的門檻,肌肉是男人的名片。是否有壯實流暢的肌肉線條,意味著是否自律,甚至意味著是否有異性緣。
為此,他徹底改造了自己的飲食結構。平日一天三頓的外賣被增肌食譜替代,除了固定的一日三餐,王松還要吃三頓加餐,有時候,一頓晚飯要吃完一整鍋麵條、12個雞翅、4個雞蛋。他瘋狂地攝入熱量和蛋白質,持續了一個月,只增重3斤。
為了更快獲得夢想中的肌肉,他想透過類固醇增肌,“至少看起來不那麼幹癟。”
服用氧雄龍兩週後,進步開始竿頭直上。再次摸上槓鈴,王松感覺到一股熱流從腳趾湧起,經過小腿到達上背、大臂,“沒有重量是我推不動的,沒有組數是我完不成的。”他完全確信,藥物是正確的選擇,控制飲食、加強訓練,都不如小藥罐子裡晃晃蕩蕩的白色小圓片有用。
王松注射群勃龍6個月對比圖。受訪者供圖
李鈺明是和王松一起健身的“搭子”,他是名大學生,剛接觸健身不久,王松教他一些基礎動作帶他入門,他輔助王松訓練,提高健身成果。李鈺明在健身房鍛鍊已近一年,想象中的八塊腹肌並未出現。2024年6月,在王松的指導下,他第一次使用了類固醇。
在校園裡,身材提供了另一種優越感。李鈺明記得有一次參加學校辯論賽,穿了自己最貴的一件白色襯衫,做了髮型,袖子挽起,大臂的肌肉線條隱約出現,站在臺上,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他,他是那場答辯裡最受關注的男生,“你身材好,打扮得精神,對手問你問題的尖銳度其實都有點不大一樣,你懂吧?”
2月8日,新京報記者匿名進入了一個名為“科技健身”的群。在群裡,來自不同地區的健身愛好者,不間斷分享使用類固醇的建議、感受以及訓練心得,“口服的沒有針劑好,既然都用了科技,不如扎針”“屁股肉厚,適合新手”“一個長效睪酮配一個合成代謝類的固醇就夠了。”
新京報記者先後和群內6位有類固醇用藥史的健身愛好者建立了聯絡,其中最小的18歲,最大的36歲,他們都是在一些社交平臺中購買的藥劑。方法很簡單,在社交平臺中搜索“合成代謝”“科技健身”後,從推薦頁中選中一位博主,新增微信購藥,付款後藥品就會快遞到家。
“副業能做很多,教人打藥是最賺錢的”
當類固醇藥物被追求肌肉塑形的人群捧上“神壇”,非法販售者們也看到了商機。他們以“運動專家”的身份潛伏於健身論壇、短影片社交平臺,用“健美冠軍同款”“增肌黑科技”等話術包裝產品,配合偽造的實驗室報告及使用者對比圖吸引客戶。
部分非法販售者透過健身房私教牽線搭橋,利用學員對教練的信任關係,將合成代謝類固醇偽裝成“私教定製營養方案”進行兜售。逐步編織成覆蓋私域流量與實體場所的隱秘營銷網路。
“副業能做很多,教人打藥無疑是最賺錢的。”為了支撐藥物高額的花費,王松也化身健身博主,在網上賣起了藥。他的上線叫老周,他們沒見過面,只在線上交易,王松拉客戶給老周,老周提成給他,一期2500元左右的“基礎C”,王松能拿到400元的提成。越貴的藥提成比例越高,像萬元的用藥迴圈單,提成接近3000元。
王松心裡清楚,打著“增肌神藥”的幌子售賣類固醇不合規,但類固醇不像毒品管控得那麼嚴,他覺得這算是擦邊球,不容易翻車。
“一分錢半分貨,十分錢三分貨。”王松的賬算得門兒清,他告訴新京報記者,藥物本身的成本可能就百十塊錢,而且可以根據客戶身體狀態疊合使用藥物,客戶懂行,就賣便宜點,如果是健身小白,一瓶口服類固醇就賣1000多元。
王松每日需要服用的合成代謝類固醇藥物。受訪者供圖
幾乎每一個售賣類固醇藥物的“健身專家”,都使用著類似的銷售話術。
新京報記者向4名售賣類固醇藥物的健身博主進行了用藥諮詢,詢問了體重和訓練情況後,他們均要求記者傳送激素六項和肝腎功能體檢報告,一套流程結束,僅需幾分鐘,記者便得到一份增肌cycle(類固醇迴圈)用藥計劃。
幾份用藥計劃也幾乎相同:使用睪酮促進雄性激素生長,2種或更多合成代謝類固醇疊合用。他們聲稱,疊合與只用1種藥相比,可以啟用更多受體。所有博主均表示所售藥物為正規廠家生產,國外進口,由“人肉”揹回。
其中一位博主介紹,一個類固醇迴圈週期為6-10周,價格包含指導費和藥費,基礎的增肌計劃價格在3000元-5500元左右,減脂計劃用到的藥物相比增肌略貴,在4000元-6000元左右。他表示,如果有備賽打算,價格會更高。
當記者詢問能否不定製“迴圈計劃”,僅單獨購買一種類固醇藥物時,對方則表示可以單獨售賣。根據他發來的價格明細,一支10ml的長效群勃龍售價800元、規格20mg*100粒的大力補售價560元,女性適用的類固醇美替諾龍,5mg*100粒,650元。他說,在售賣的類固醇中,口服型銷量最好,不同品牌的藥物成分相同,製作工藝不同,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別。
在兩家電商平臺上搜索“群勃龍”“大力補”“康力龍”等詞條,會被直接遮蔽。然而搜尋其他更隱晦的關鍵詞,如“健身科技”“強效補劑”,仍會彈出相關店鋪的連結,雖然店鋪中並未直接掛售類固醇藥品,但當記者詢問客服是否有類固醇後,多位商家客服表示可以新增微信私聊。
新京報記者透過電商平臺添加了幾個商販的微信後發現,他們售賣的類固醇藥物看起來像普通的藥物,有標籤,密封的頂部,漂亮的包裝盒。甚至有標註生產研發的公司名稱如“某歐洲製藥公司”或“某實驗室”。
更仔細地檢查這些產品,記者發現它們並不是正規的藥品。比如包裝上沒有可以驗證的生產商地址。即使有,也和已知的公司不匹配,在網際網路上搜索,根本找不到這家制藥公司,或者搜到的是一個偽裝的網站。
王松的生意也出過問題。2022年底,一位在他那購買了“西斯龍”注射針劑的人,出現了注射後持續劇烈咳嗽的情況,王松告訴對方這是因為注射時扎到血管,少量藥物隨著靜脈進入肺部,引起肺部排異反應導致嗆肺,屬於正常現象。但對方堅持說王松賣給自己的藥物是假冒偽劣的三無產品,要報警。
雙方拉扯了幾天,王松退還了藥費,賠償了對方2000元。這場風波後,他退出了市場。
一位“合成代謝諮詢師”的朋友圈。受訪者供圖
破滅的幻想
比“職業卡”更先到來的,是副作用。2019年,注射群勃龍兩年後,張志有覺察到身體出現一些異樣:頭髮越掉越多,頭上、背上、臉上,大大小小的膿包有二三十個,用藥一年後,張志有開始考慮類固醇的危害。
有天夜裡,張志有從一陣背部刺痛中醒來,快步走到鏡子前,發現背上的膿包破了,黃色的膿液順著背流到後腰,“像寄生蟲的卵附著在身上。”那段時間,他變得焦慮,常把自己關在家裡,不說話、不見人,一待就是五六天。
他想過戒藥,最長的一次,他連續三個星期沒有注射群勃龍。當肌肉開始萎縮,啞鈴的重量不再是磨礪,變成了壓迫,一組小重量的負重訓練,都讓他覺得力不從心,針尖戳進肌肉的刺痛和鍛鍊前渾身冒汗的衝勁,一齊沒了蹤跡。
王松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候,他覺得服藥之後渾身是勁,鍛鍊時,力量漫過骨骼,能穿透到每一個舉鐵器械上。有時候,心跳在某個失眠的夜裡忽慢忽快。他又覺得自己像一株被雄性激素催熟的“仙人掌”,痤瘡突破皮膚,每一寸肌肉的隆起都裹滿了化學分子。
注射群勃龍的第二年開始,小麗的劑量越用越大,但肌肉增長的速度卻越來越慢,蛋白質計算器裡的數字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深蹲架每週準時訓練五次,可她的身體還是被按下了暫停鍵。
她把被類固醇侵蝕的身體比喻成一臺精密的拆解機器。肝臟這個部件最先亮起紅燈,轉氨酶數值在體檢單上爬成過載的曲線,然後是被雄激素侵蝕成砂紙質地的聲帶,接著,面容生長出男性輪廓。
某種程度上,他們是幸運的,避開了最嚴重的副作用。痤瘡、脫髮、情緒震盪,是比較常見的,除此之外,也有男性用藥者產生睪丸萎縮、受精能力喪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飆升、骨密度流失的症狀。而女性使用類固醇後,還可能會經歷停經,卵巢早衰、心肌纖維化猝死等症狀。
醫生徐傑解釋,類固醇屬於外源性睪酮,使用後會抑制自身睪酮分泌,一旦外源性睪酮離開身體時,內分泌系統逐漸失衡,引發失眠,情緒起伏和皮膚問題。恢復不當,還會造成心臟和肝臟功能永久性損傷,過量服藥可能導致死亡。
根據反興奮劑中心官網“警示案例”顯示,該組織曾解剖過一位32歲猝死健美運動員的遺體:他的心肌纖維呈現典型的虎斑樣壞死,肝臟佈滿高爾夫球大小的增生結節,原本應儲存骨髓的股骨腔裡,脂肪組織已把造血細胞擠壓得無處容身。
沒有真正的“增肌神藥”,但目前,濫用類固醇藥物的人卻越來越多。濫用類固醇正在成為一種社會性、全球性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2024年報告顯示,長期濫用合成代謝類固醇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動脈硬化)、肝臟損傷(肝炎、肝腫瘤)、內分泌紊亂(男性睪丸萎縮、女性月經失調)、精神障礙(抑鬱、攻擊性行為)。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釋出報告稱,長期使用非醫療手段類固醇後,20%的男性出現睪丸萎縮,25%的女性出現不可逆聲帶增厚;約30%的長期濫用者出現重度抑鬱或躁狂症狀;青少年濫用類固醇藥物可能導致骨骺提前閉合,影響身高發育。
在關於“停藥反噬”“修復受損”這兩個問題上,小麗花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她諮詢過幾位醫生,在不同醫生那,她得到了幾乎一致的答案:長期高劑量用藥後突然停止,自身睪酮分泌功能無法及時重啟,大部分濫用者1年內無法恢復至正常水平的一半。
小麗在社交平臺上有近10萬粉絲,幾乎每天都有人私信她,問她如何訓練、如何“上科技”。現在,對於這樣的問題,她一律回答對方,非專業選手沒必要使用類固醇。
“類固醇的損傷不會在社交媒體的肌肉自拍中顯示出來。”她說,很多人並不知道走上這條路,意味著什麼,也根本沒做好付出代價的準備。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麗為化名)
最近微信改版
經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推送
星標🌟“剝洋蔥people”
及時接收最新最熱的推文
━━━━━━━━━━━━━━━
洋蔥話題
你對此事怎麼看?
後臺回覆關鍵詞“洋蔥君” ,加入讀者群
推薦閱讀

茨姆,溫和地走出山谷

湖北隨州殯改爭議

有你“在看”,我們會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