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很久很久以前,我們所在的太陽系,還沒有一顆星球,它只是由氫、氦和星際塵埃組成的巨大分子云,也叫太陽星雲,一直以彌散狀態,在宇宙中緩慢旋轉。
也不知道哪年哪月,可能是因為附近一次超新星爆發的衝擊波,或者分子云密度波動,導致區域性引力超過氣體壓力,引發了星雲坍縮。
在引力作用下,99.86%的星雲物質向中心快速墜落,中心區域密度和溫度急劇上升,當其核心溫度升至約1000萬K,而壓力又足夠高時,氫原子核克服庫侖斥力,引發核聚變,將氫聚變為氦並釋放巨大能量。
於是,太陽誕生了。
太陽的強引力與輻射,清除了周圍軌道上的剩餘氣體,抑制了其他恆星的形成,使這個星系裡,就只能有一顆太陽。
高速旋轉的離心力,使太陽外圍物質無法全部落入中心,逐漸攤平成扁平的旋轉星盤。
星盤中的塵埃顆粒,透過靜電力和引力,逐漸聚整合毫米級顆粒,碰撞後形成千米級的星子,星子再度頻繁碰撞,合併成更大的天體,這些天體,就是太陽系各個行星胚胎。
其中有一顆行星,經過數百萬年的變化,在46億年前,成為了原始地球。
地球中的放射性元素衰變和碰撞時產生的能量,使地球產生熔融現象,密度大的鐵、鎳下沉形成地核,密度輕的矽酸鹽上浮形成地幔和地殼。
熔融使早期地球表面,可能覆蓋著熾熱的岩漿海洋,火山活動釋放大量水蒸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形成了原始大氣。
經過約5億年的冷卻,地球才形成固態地殼,此時水蒸氣凝結成大雨,持續下了數百萬年,最終又彙集成了海洋。
太陽系這時還處於嬰幼兒時期,其星系殘餘碎片形成的小行星、慧星到處亂飆,見人就撞,從41億年前一直撞到38億年前。
大量的撞擊,給地球帶來了水分和有機分子。
其中一次,有一顆火星大小的天體,科學家們給它取名叫“忒伊亞”行星,以每小時14000公里的速度,從45度角狠狠撞擊到原始地球,地球痛得大叫一聲,從身體裡拋射出來的物質,以及“忒伊亞”行星殘片,彙集在地球軌道附近,最後形成了月球。
“忒伊亞”行星的猛烈撞擊,使地球至今略微傾斜,並加速了地球的旋轉,使我們後來有了一年四季和一天24小時。
從46億年前的原始地球誕生,到形成最初的生命,中間大概一共花了16億年。
現在最能接受的觀點,認為在30億年前,地球大氣中以氮氣和甲烷為主,是突發的閃電生成了氨基酸、糖類、肪脂酸、核苷酸等有機分子,隨雨水彙集到原始海洋,為生命的誕生準備了必要條件。
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後,有些多分子經過長期演變,特別是核酸和蛋白質的相互作用,終於形成了具有原始新陳代謝、繁殖功能的物質,地球上最早期的生命,以原核生物、細菌、古菌的方式,歷經16億年的打磨,才就此形成。
那時地球上最氾濫的生物是藍藻,它們能透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逐步改變大氣成分。
有氧氣本來是好事嘛,但藍藻姐姐用力過猛,在24億年前,氧氣積累太多,造成地球厭氧生物大滅絕,地球上的小生命死了一波又一波,4億年後,地球只能被迫誕生了真核生物,生命演化出了更復雜的結構。
藍藻姐姐下手太狠,氧氣含量波動太大,使地球進入了冰封時期,前後約3億年。(不精準)
真核生物花了約10億年進化,逐漸變形成多細胞結構,為複雜生命的出現完成奠基。
7億年前,地球出現了第一批多細胞動物,以海綿祖先和一些簡單兩側對稱的動物為主。
此時距離地球誕生,已經過去了39億年。
39億年的漫長歲月,才能培養出第一批活動的生命,寂靜的地球,終於開始要熱鬧起來了。
到5.4億年前的寒武紀,經過1.6億年進化的動物們,因為氣候變暖(中間地球又冰封過一次),氧氣含量上升,淺海富營養化,出現了節肢動物、脊索動物等幾乎所有現代動物門類,奇蝦和三葉蟲則成為海洋霸主。


奇蝦與三葉蟲
這些一代目老霸主們,在地球上稱霸了一億年左右,在二疊紀–三疊紀時被滅絕——地球生物不斷迴圈滅絕重生,人類可能也很難逃脫這種命運。
4億年前左右,地球因氧氣效應形成了臭氧層,阻止了紫外線對陸地的傷害,苔蘚、蕨類、鱗木搶先登陸,昆蟲(海洋甲殼類演化)、演化出四肢的硬骨魚、兩棲類的魚石螈第二批登陸。

那時的地球陸地,是聯合成一片的,叫聯合古陸,從2.52億年前開始,到6600萬年前,聯合陸地逐步解體,變成今天的陸地格局。
三疊紀末期,即約2.01億年前,因火山噴發和海洋酸化等原因,地球發生第三次生物大滅絕,為了適應新環境,槽齒類爬行動物開始進化,在呼吸上完善肺功能,擺脫對皮膚呼吸的依賴;在生殖上進化出羊膜卵,使幼體孵化後肺部發育完全,減少了對水的依賴。
它們還學會了直立行走的姿勢,擁有更高效的呼吸系統。
後來,我們把這種動物,叫做恐龍。
是的,本文的主角,終於登場了。
貳
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生物學家們叫它中生代,即距今約2.5億至6600萬年這個階段。
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2.5-2億年前)、侏羅紀(2-1.45億年前)、白堊紀(1.45億-6600萬年前)三個紀。
槽齒類爬行動物進化成恐龍後,演化出蜥腳類恐龍、獸腳類恐龍、鳥腳類恐龍、獸腳亞目恐龍等,現在的鳥類,就是獸腳亞目恐龍花了5000萬年時間瘦身、長出羽毛,緩慢進化過來的。
現在跟我們相伴的家雞,被馴化前的祖先是紅原雞,紅原雞的祖先,則是小型獸腳亞目類恐龍始祖鳥。
也就是說我們每天吃的雞肉,實際是一種變異後的恐龍肉。
但在恐龍時代,還輪不到人類吃恐龍,只有恐龍吃人類的份。
恐龍時代已經出現了小型哺乳動物,但這種哺乳動物不能稱之為人類祖先,只能稱之為,人類進化道路上的一個源頭。
這種小型哺乳動物體長10-15釐米,體重通常只有50克左右,長著長尾尖嘴,以昆蟲或其它微小動物、果實、植物種子、嫩葉為食。
在遼寧發現的1.6億年前中華侏羅獸,與1.25億年前始祖獸化石,其演化支系都通向靈長類,成為人類所屬的演化分支。

靈長類先祖,在恐龍時代大概長這樣,生活習性和外形都有點像老鼠
當時的恐龍天下無敵,吃的喝的全部它們搶走,靈長類先祖為了活下去,侏羅紀早期生活在洞穴裡,中晚期開始生活在樹上。
為了不被恐龍吃掉,它們只敢夜間出來覓食,撿一些恐龍不要的殘羹剩飯。
因為上億年的夜間活動,使它們視網膜富含感光桿狀細胞,但喪失了色彩分辨能力,人類從此達不到鳥類敏銳的四色視覺,一直到3000萬年前,才重新演化出三色視覺。
所以到了今天,人類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色彩,遠沒有鳥類看到的更豐富,部分人類還偶爾出現返古色盲,顏色都分不清。
也因為上億年的夜間活,它們進行代謝調整,保證恆溫機制,使夜間活動時體溫能維持在37度,所以直到現在,人類身體還是37度體溫。
當時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受到恐龍壓制,每一個都被迫猥瑣發育。
比如我們熟悉的蛇類,它們從硬骨魚進化過來時,起先是有四肢的,為了躲避恐龍的追殺,蛇類先祖一共進行了26次獨立進化,直接抹去四肢,靠隱藏在泥土和石頭縫裡,才僥倖沒被恐龍殺絕。
蛇類與人類先祖的小哺乳動物,處在同樣的生活環境,都是為了恐避恐龍,又鑽洞穴又爬樹。
我個人推測,大部分人類天生都對蛇有恐懼感,是因為這些小哺乳動物,曾經都是蛇類的食物,上億年累積的恐懼感,深深刻在基因裡,一直影響到我們今天還恐懼蛇、憎恨蛇。
從2.01億到6600萬年前,一共約1.35億年的時間,人類先祖持續被恐龍捕食,生存資源極其有限,導致人類先祖被迫選擇了“多繁殖、快速死”的生存路線。
天天被恐龍追著吃,為了讓自己的族群活下去,就只能多生崽,而世上所有多生崽的動物,為了把有限的生存資源讓給年輕一代,又只能選擇短壽命路線,只管培養年輕一代,老的一概不管。
其實所有動物都是“只養幼不養老”,是人類年齡被科技拉長、生存資源又足夠後,才有了退休金養老院這種操作。
因為壽命短,基因決定了人類只換一次牙齒,六七歲左右換一口好牙,後面就不用浪費資源換牙齒了,因為根本活不到下次換牙的時候。
人類最早的合弓綱老祖宗,平均壽命大概就是兩年,一切的基因和生活習性,都只為這兩年而生。
但是哺乳動物有“體型越大、壽命越長”的特點,6600萬年前,一波隕石團滅恐龍後,哺乳動物們的生存資源大大改善,它們的體型在100萬年內,體型增長了50倍,從平均100克增長到5千克,充分的食物更讓哺乳動物腦化指數突破0.5,為後期智力大爆發鋪好了基石。
恐龍滅絕後,擺脫生存危機的合弓綱老祖宗,開始進化到6500萬年前的古新世普爾加托里猴,5500萬年前的始新世真靈長類,3000萬年前的漸新世類人猿,700萬年新的中新世人科,300萬年前的上新世人族,最後終於氣喘吁吁地跑進了30萬年前的智人,並在約五六千年前,開始誕生了人類文明。
但恐龍壓制人類一億多年,深深地影響了人類的基因,人類身體至今還保留著許多許多,難以改變的古舊基因。
叄
如果單純地按照自然法則,普通人的壽命,就在35-40歲左右。
與恐龍時代相比,人類作為哺乳動物,體型越來越大、壽命越來越長,但本質上的壽命比例沒有變。
是後來人類的醫學和科技不斷進步,才從大自然手裡,強行奪過來30-40年壽命。
但基因依舊在限制我們,所以人類一到35歲,身體就開始衰老。
為什麼其它動物沒有漫長的衰老期?因為人類基因,本來也沒想到我們會活那麼長時間,只給我們的身體備了35-40歲的工作計劃。
是食物、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進步,才突然增加了這麼多壽命。
人類在35歲前,身體各項機能都在全力工作,運動能力、免疫能力、修復能力、大腦活躍度都處在巔峰,一過35歲,馬上斷崖式下跌,生病也越來越多,都是因為身體本身,它就只打算幹到這時候,頂多再喘喘氣,活到40多一點就知足了。
自然給我們的那口牙,在野外生存時,真的就只能用到40歲,沒牙吃東西,那是必死無疑的。
為什麼人類許多公司,不要35歲以上的員工?
這都是恐龍壓制人類先祖1.35億年的間接效應。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電腦前寫作六年後,僅僅43歲,雙手手腕就因為過度勞損積液,雙手疼得無法打字,這都是自然規律的原因。
肆
“你進門到現在,從太陽系怎麼形成,一直聊到恐龍,又聊到人類基因,嘮嘮叨叨跟我聊了半個小時,就是為了告訴我你手腕疼痛的根本原因?”
“是啊覃醫生,我就是為了說這個。”
2025年3月15日,中醫館的覃醫生很不耐煩地聽我嘮叨了半小時,忍不住用看弱智的眼神看了我一會,才大聲呵斥說:
“下次少說廢話,趴下,今天扎左肩後背。”
我趕緊乖乖脫掉上衣,老老實實趴在針灸床上。
“覃醫生,針灸六次了,我右手腕好許多了,左手腕還有些疼,今天能給我多扎幾針嗎?”
“可以的,”覃先生在我脖子上摁了摁說,“今天脖子後面也要扎,這裡也堵了,邊扎邊給你做艾灸,祛一下你身體裡的溼氣。扎的時候你別喊疼,你一大男人,怎麼這麼怕疼?”
“扎進去那一下確實有點點疼,但這不怪覃醫生你。”
“那怪誰?”
“怪恐龍,這一切都是恐龍造成的,當然要怪恐龍。”
——————————————-
↓盧克文精選文章合集,目前共四冊,套裝優惠↓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