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找工作!遭遇離譜考題和神秘消失的Headcount!

作者@chengyww
釋出在一畝三分地

歡迎大家點選左下角“閱讀原文”到原帖與作者交流討論哦!

DS/PA 被迫加入找工大隊半年掙扎上岸經驗

去年年末被 PIP 於是開始了艱辛的找工作上岸之旅,簡單說一下這其中的過程吧,也給最近被 lay off 的小夥伴一點信心。
我之前的工作是金融相關,行業內認可度比較高,但是出了金融行業這一塊兒基本認知度就差了很多了。總共 7 年多工作經驗 + 碩士畢業,在灣區的話自認水平不算太高,履歷也不算太豪華,所以對於要價這一塊兒不能說是保守,應該說是理智 + 現實(畢竟找到工作續上身份也很重要)。

時間線

我大概從 9 月份開始投簡歷,中間在 11 月底 – 1 月初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間隔幾乎毫無進展,因為公司們都在放假,headcount 也更新的很少。我自己有注意到時間線方面的確在進入 2025 之後機會會變得更多,且大部分機會都不會無緣無故地 ghost。
如果有找工作的朋友們注意看這一下時間線,最好是在發了 headcount 之後集中投一波,趕早不趕晚。畢竟 headcount 這個東西是 first come first serve,時間不等人。我自己的經驗就是如果到 10 月底還不能拿到比較靠譜的 last round,建議直接放假去,因為之後的 holiday season 會非常緩慢,甚至有可能出現 headcount 直接沒了的詭異狀況,所以建議大家跟進的時候也注意時間。
還有一點就是面試的戰線長度,很多公司一開始會直接講一般我們面試幾輪大概多久(我是許久沒跳槽發現現在面試之複雜令人咋舌),然後大概多久能完成全部。目前據我瞭解的 DP,戰線總長度大概在 3 周最快,時間久的也有快 2 個月的。

簡歷 + 準備

感謝 GPT 幫我改簡歷,只能說科技改變生活。《PM INTERVIEW》那本書我也看了,裡面簡歷的部分屬於比較基本的,如果你有去過一些大學的 career workshop 基本上套路都差不多。
我自己發現很有幫助的一點是,把你現階段的工作總結成一個 2-3 點的 bullet list,方便在第一輪的時候告訴 recruiter/HR,這樣他們不用自己總結,可以用你現成的話拿去報告給 hiring manager。給大家一個我自己的例子(獻醜了):
ExperimentationAd-hoc deep dive analysisData infra
這裡面每個點大概簡略地說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不用展開(如果需要展開後面會問)。我發現很多 HR 在記筆記的時候,有水平高的會自己總結一些點出來,但是有的水平一般或者經驗沒有那麼豐富會照搬,所以一開始就理出一個頭緒和結構很重要。
然後一般在將自己經歷之前,我會瀏覽一下 JD,主要是摳一些細節和字眼,例如 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model building、execution 之類的,如果在講自己經歷的時候可以儘量往上面靠。和 HR 對話的時候可以多問一些問題,例如到底要找什麼樣的人(ideal candidacy)或者是團隊的發展方向。

技術面試

我目前經歷過的技術面試大概有 3 種:
1.Take-home case2.Live coderpad3.Hackerrank

Hackerrank

一般出現在 HR 電話之後,作為一個初步篩選,一般後面還會有更細節的面試。對於 DS/PA 來說就是簡單的 SQL,但是大家要注意他們的 syntax。我面過一個很離譜的,使用的 syntax 是我寫 SQL 這麼久以來從來沒見過的版本,寫得我當場去 Google 了……後來我給他們寫了個 feedback,叫他們不要這麼離譜。

Take-home case

一般都是 PA 職位居多,因為希望能夠看到碼力,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忽悠能力。我目前看到的大部分是給你幾天時間完成,之後你給大家 present,然後一個 panel 問問題,比較像正常工作時候會出現的畫面。
在拿到 take-home 之後,一般會有一個 instruction 告訴你大概的方向和資料的解釋,然後一份資料給你。我的策略是話比較多的時間閱讀 instruction,比上來就搞資料來的有用。instruction 一般會解釋希望從這個 assessment 裡面看到什麼,這是切入資料的點。
我也見過 take-home 讓你隨意發揮的,但是時間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有自己的一個完整敘述邏輯很重要。

Live coding

有的公司會找個 senior 過來跟你一起 live code,我見過有 SQL 的,還有 SQL + product sense 的。大部分情況下,你瞭解了產品之後都能做個七七八八。你對於產品的瞭解肯定不如在職的人強,我覺得抱著探討的心情和態度就可以了。

Skip level 面試

一般在這之後還會有 skip level 面試或者 cross-function 面試。基本到了這一步,已經只剩不多的人在 pool 裡面了。很多 skip level 會問一些基本的 behavior 問題,例如:
你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為什麼是現在想換工作?
我屬於比較實誠的型別,不會跟人家說我被 PIP 了現在需要養家餬口……我一般都是說在原公司呆的時間太久了,想換個環境。有時候也會給出具體的理由,比如:
想換個行業厭倦了辦公室鬥爭(適用於小型 startup)
目前看來,這一步還沒有什麼太大的坑。

公司 scout

這個稍微有點爭議哈。地裡的環境比較慕強,屬於力爭上游的氛圍。我比較躺,吃飽喝足就可以了,不拼大豪斯也不拼學區豪車,所以一些大公司沒怎麼理我,我也沒覺得有什麼,一些中小型的公司我投的比較多。
中小型公司 在招人的時候比較喜歡有類似工作經驗的,我看到 turn down 我的一般是因為行業不適配,比如我做的主要是 consumer 但是他們做的是 SaaS 或者 B2B。他們希望上來就能幹活,不需要太多的 onboarding 時間,所以後面找了更相關的。
海投 我一般用 LinkedIn 和 Indeed。一般是 LinkedIn 推給我一個職位,我看著覺得還行,就會去那個公司的官網找有沒有類似的其他職位。LinkedIn 上面釋出的職位資訊不一定準確,例如:
一個職位可能 SF 也有 LA 也有,但是 LinkedIn 可能只寫了 LA但這不代表 SF 就沒有了
所以大家還是去官網看看比較準確。

Offer

目前拿到了 2 家 offer 還在選擇中(comp 在地裡來看不值一提哈),一個可以純 remote,一個需要去辦公室。總算是快要上岸了,也祝福大家有好的結果!
大家如果還有相關的問題和看法,歡迎點選“閱讀原文”到一畝三分地討論

今日推薦

內容來源一畝三分地網站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請與一畝三分地聯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