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 | 無才姐
公眾號 | 女子無才便留德(ID: wucai6de)


最近我重溫一個育兒綜藝《老師請回答》,節目裡面有這樣一家人。
上了初一後,小籍突然不愛寫作業了。為了讓他按時完成家庭作業,小籍媽媽專門聘請家教老師輔導他,哪曾想老師換了好幾個,錢也花了十幾萬,結果並不如人意。他的作業依然完不成,成績也不見起色。
節目上,主持人馬丁問小籍:“你覺得這錢花得值嗎?”
小籍:“不太值,老師還不如我媽。”
現場一片譁然。小籍繼續解釋:“我認為每個人的媽媽都比任何人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專業老師還沒有媽媽的作用大?嘉賓中有位心理專家敏感地發現了小籍的細微變化,她的一句話直接讓小籍破防。
她說:“你是不是很享受原來每天媽媽坐在你身邊陪你寫作業的那個時光?”
小籍:“對。”

原來,小籍是家裡的大兒子,之前每天晚上都是媽媽親自輔導他寫作業。但現在媽媽認為他已經上了初一,應當有學習的自覺,就不再將大量精力放在他身上了,轉而去輔導一年級的弟弟。
本來這也沒什麼,但漸漸地,小籍發現爸爸媽媽總是會忘記自己。比如在他寫作業的時候,父母帶著弟弟去上興趣班,回來路上給弟弟買了麵包,卻忘了給他買……這種事出現得越多,小籍內心越是不確定,他產生了一種“被遺忘”的恐慌。
他不想讓爸爸媽媽忽視自己,於是用了最笨拙的辦法,故意不完成作業,來引起媽媽的關注。

在小籍的父母看來,什麼“忽視”,什麼“偏心”,自然都是無稽之談,畢竟為了大兒子的學習,夫妻倆能眼都不眨地扔出十幾萬,要不是想給他最好的,誰能這麼捨得?
但小籍只是個孩子,他的關注點從來不在那十幾萬,而是生活的蛛絲馬跡。
發現爸爸媽媽在一件小事上忘了自己,他內心的安全感就會迅速崩塌。他需要父母的關注,父母給予的卻是專業的老師、專業的學習指導。
倘若小籍這次沒有敞開心扉,或許他的爸爸媽媽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疼愛的大兒子為什麼突然間“不懂事”了。
在節目的最後,小籍和爸爸媽媽互相表明心意,小籍得到了目前來說最優的解決方案:以後弟弟妹妹的作業由小籍來負責,爸爸媽媽也多多關注每一個孩子。

“我喜歡蘋果,你卻給我一箱梨,你問我感動嗎?我沒辦法回答。於是你向大家說,你為我付出多少,我卻多冷漠。”
父母和孩子之間何嘗不是呢?
我們不能指望一個孩子像成熟的大人那般,一眼就看清其中的利害關係。
父母一廂情願的愛,往往既不能解決當前問題,又會讓孩子內心的矛盾越來越深。
孩子想要蘋果,哪怕給不了也不要緊,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告訴ta為什麼咱家沒有蘋果給你,這個過程也是教育的一部分。
這麼簡單的道理,好多父母卻並不明白。
他們太過於自信地將自己的需求錯當成孩子的需求,將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無條件地提供給孩子,孩子如果不接受就是不懂事,白瞎自己一片苦心。
知乎上有一個瀏覽超百萬的提問:“為什麼中國式父母明明付出了全部,卻很難養出感恩的孩子?”
問題下大部分人都從孩子的角度分析父母對自己的精神“PUA”:我爸我媽只感動於自己的一廂付出,從沒有關注過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那麼對於父母來說,到底怎樣才能不讓自己的“愛”付諸東流,避免自己嘔心瀝血卻養出個白眼狼呢?

很多時候,孩子受限於淺薄的生活閱歷和不成熟的表達能力,對於他們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很難準確、冷靜地傳達給家長。
我家也有兩個孩子,姐姐弟弟組合。有一次朋友來家做客,因是第一次見我這個二胎寶寶,所以關注點自然集中在老二身上。老大當晚表現得有點“人來瘋”,拿著玩具不給弟弟,把弟弟逗得哭著大喊大叫。
為了讓孩子們安靜下來,隊友直接找到老大,讓她把玩具讓給弟弟。老大賭氣不讓,隊友一氣之下把玩具搶了過來,結果老大哇地一聲哭了。
隊友忙安撫道:“不就是個玩具嗎?別小氣,這個先給弟弟玩兒,下次帶你再去買個新的!”沒想到老大哭得更傷心了。
隊友在一旁頭痛欲裂:“買新的還不行?你到底想要啥?”
或許從表面上看,這個姐姐人來瘋,爭搶玩具,不知謙讓,爸爸安撫了也無濟於事,實在是被嬌慣壞了。
但實際上在小孩子的眼裡,那個玩具代表的是在場大人們的關注,是勝利品。
因此當隊友粗暴地將玩具搶走給了弟弟的時候,在姐姐看來,這就意味著爸爸將愛的天平傾斜到了弟弟那兒。這時候她除了大哭來反抗,還能做什麼呢?
誰捅的簍子誰自己善後,後來我建議隊友和老大做一次“大人間的交流”。
果然,在我們的耐心解釋和引導下,老大終於說出了內心真實想法,而隊友也在事後做了反思,覺得以後處理問題不能太過簡單粗暴,不管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多麼不成熟,在平等的視角下進行雙向溝通非常重要。

我們有時候會陷入一個認知誤區,即自大地認為“我愛孩子勝過愛自己”。
事實上,做到這個程度的父母幾乎沒有,而且承認這一點也沒什麼丟人的。
“愛孩子”和“愛自己”有本質區別。
比如當你一早睜眼發現已經遲到了,你會不會對自己破口大罵,或者立刻反思昨晚不該熬夜?
怕是很少有人會這樣做,因為相比輸出負面情緒、自我鞭策,考慮當下該怎麼解決問題才是首要的,甚至,很多人想的會是早上怎樣快速填飽肚子。
但如果睡過頭的是孩子呢?
我們必然會有抱怨有批評,嘮叨的家長怕是會一直唸到孩子進學校。在這個過程中,很少考慮孩子在負面情緒的感染下是不是會一整天都不開心。
愛自己,會更注重“自我”的需求,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且這種愛是無條件的;
愛孩子,會注重孩子帶給我們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有時候對孩子的愛是附帶一些條件的。
就比如我們喜歡別人以平等合作的方式對待我們,可很少有人會以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孩子是“我的”,不是“我”。
所以,把孩子當成自己去愛,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對父母卻是最高標準的要求。
當我們對孩子的需求不甚瞭然的時候,不妨站到孩子的角度,把自己當成孩子,設身處地去感受。
當我們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我們的附屬物,那一廂情願的愛就會變得更加客觀理智,當我們的愛和孩子的需求真正契合時,才會發揮愛的滋養作用,讓孩子充滿愛的力量。
生活不是非黑即白,成長不是一朝一夕。
父母一廂情願的愛有時給孩子帶來的不是力量,而是負擔。如何應對孩子的真正需求,是為人父母面臨的最難的課題。

身為父母,我們都曾暢想過一件事:孩子將來會過怎樣的人生?
幾乎所有人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過上讓TA自己滿意的人生。
可究竟該怎麼做呢?
很欣賞宮崎駿的一句話:“我想做的是告訴孩子怎麼好好地生活在這現實中。”
是啊,我們的願望再美好,孩子的一生也是由TA自己做決定,在跌跌撞撞的試錯和衝撞中,塑造自我,在現實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我們能做的是支援、理解、成為TA堅實的後盾。
今天,為大家整理了宮崎駿的一些經典書籍,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在其中找到做自己的力量。
推薦閱讀
本文轉載自“女子無才便留德”,作者“無才姐”。公眾號以中德文化差異為背景,以家庭教育為基本主題,探討生活多層面、深層次的問題。無才姐,才華有限而熱情無限。資深留德華,淡定倆娃媽。用有趣的靈魂,抵禦育兒路上的雞飛狗跳;透過公共議題,發出冷靜、邏輯、高效的聲音;穿越眾生喧譁,守護溫暖與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