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的兒子說想要躺平當“廢柴”,我眼前一黑又一黑……

開頭特別想預告一下,受到澳洲這邊的邀請,這個暑假(七月中旬)我們將招募30位孩子參加當地的研學營,內容豐富而紮實。
既會有沉浸式英語課堂的中澳文化深度交流,也會有悉尼大學內部體驗和超酷炫的哈雷機車城市巡遊,還能讓孩子第一視角親臨觀看座頭鯨遷徙……還有更多,直播間分享:
因為市面上研學營非常多,到底怎麼才能選到貨真價實,真正適合孩子的?前一天,我也會專門邀請到了國內研學領域的大咖來,和大家分享一下避坑指南!

有心理專家說,現在的娃來學校的心理諮詢站傾訴成長的煩惱,已經不像過去10年前那樣了。
10年前他們發愁的是“早戀”,現在呢,一張張稚嫩青蔥的小臉都失去了生氣,張口閉口就是“活著沒意思”,“迷茫,找不到目標”,“只想躺平”……
這段話看得我五味雜陳,這不就是我兒子這一代的娃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嗎?
幼兒園的時候還有點雄心壯志,一會兒藝術家一會兒美食家,一晃到了小學高年級,每天喊“好累啊,想天天躺平”
最近有朋友給我推薦了一檔新出的紀錄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學》,我找空檔刷了全片,發現了很多共鳴和感動,還一邊看一邊忍不住抹淚。
▲共4集,可以去b站、三聯週刊微信影片號免費觀看
片子的記錄場景是以一個家庭心理治療工作坊為主,由知名的兒童心理醫生林紅帶領,十幾個家庭聚在一起集體探討養育孩子遇到的糟心事兒,不止是標題中提到的“孩子因為情緒病抗拒上學”,還有要不要打孩子,孩子撒謊怎麼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要不要一味的滿足,怎麼和高敏感的娃溝通等一系列的問題……
我想這些問題,每個正在看這篇文章的媽媽一定也會遇到過,一定也備受折磨,一定也會因為自己在矛盾爆發的當下沒有處理好而深深的後悔和自責。
所以今天就把其中幾段我最有感觸、也是平時和大家交流發現比較高頻的問題分享給大家。
一場短暫的“圓桌交流”或許並不能解決某個具體的問題,但一定會暫時撫平你內心的“亂麻”,因為你會發現,原來大家的痛苦都是那麼類似,你並不是一個人……
01
孩子累了,但媽媽更累
紀錄片第一集中,探討的就是家長們高票投出來的問題“孩子就想躺平,現在家混吃等死怎麼辦?”
這個問題看起來再尋常不過,但提問的當事人媽媽講述的故事,卻讓我止不住流淚。
她家有兩個兒子,弟弟今年10歲,在8歲時被檢查出了中度抑鬱,經常威脅爸媽要跳樓。
弟弟從小就是那種高敏感、難搞的娃,3歲讀幼兒園的時候,每天都要哄著才去。幹什麼都沒意思,是弟弟的口頭禪。
後來有一陣子,因為哥哥哮喘過敏嚴重,就在家養病,有3個月沒上學,弟弟的情緒就到了頂點,每天放學就歇斯底里地大哭,說什麼都不肯再去學校。
但其實弟弟本身真的討厭學習嗎?
並不是!相反,老師還評價弟弟是一個學習的材料,人非常善良,會積極主動的去請教老師問題。唯一的問題就是不怎麼合群。
除了弟弟的狀態讓媽媽焦慮,哥哥也開始逆反。
哥哥在早期的時候一直很照顧弟弟。弟弟一回家東西亂扔,哥哥就跟在他後面收拾殘局,但現在哥哥卻對媽媽說:“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弟弟,我想讓他去死。”
這句話真的太扎心了,媽媽一邊回憶一邊忍不住抹淚。
所以這個家到底是怎麼了?或許弟弟是因為從小性格敏感的關係一步步走向了心靈的“黑洞”,那為什麼原本正常的哥哥也變得不可理喻?問題的根結在哪裡?
在梳理這位媽媽家庭問題的時候,林紅老師用了一個非常新穎的心理治療方式,“家庭塑型”,她讓媽媽隨機選擇在場的幾位陌生小夥伴,扮演爸爸,媽媽,姥姥,哥哥這些家庭成員的角色,同時還有哥哥的過敏症,弟弟的自殺傾向……
這些小夥伴根據媽媽的建議選擇好了自己的站位,在沉浸了五分鐘體驗角色之後,依次回答媽媽的提問。
這些陌生人的回答,給到了這位媽媽很大的啟發。
比如在問到扮演“過敏症”的女士的時候,她會告訴媽媽,“我站在哥哥的身邊,好像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我一直想扒在他身上,因為只要這個病他一直帶著,爸爸媽媽就會給到我很多關注”;
問到“自殺”,答案卻截然相反,“我不想黏在弟弟身上,我感覺這只是一個選擇,就是他能夠逃避煩惱的一個選擇,我不是一個必需品。”
最觸動我的,是扮演“媽媽”的那位女士的回答,注意看圖中的站位,媽媽站在了所有的旋渦中心,扮演者在談到自己的感受時,是這樣說的,“我覺得我站在這裡的幾分鐘,好難受,無法呼吸,我想要逃走。”
你看,姥爺,明明是她的父親,卻離這個家庭這麼遙遠;姥姥和丈夫都分居兩側,她的後背空空如也。或許一個家庭沒有能量的關鍵,是因為這個家的主心骨,早就已經被掏空了一切。
最後林紅老師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媽媽最需要首先解決的,是自己的問題,允許自己短暫的逃離這個家一會兒,只有讓自己先舒服了,才有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每一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一個我自己待著很舒服不被打擾的空間。
每兩個人也需要這樣的連結,比如爸爸和媽媽,哥哥和弟弟,每三個人同樣也如此,爸爸媽媽一起和老大,爸爸媽媽一起和老二,都需要這樣的空間。
老大也並不是希望弟弟消失,就是想要獨屬於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所以這並不是有多難的事情,只是以前我們並不覺得這有多重要。
02
孩子撒謊,有必要“捱揍”嗎?
工作坊裡有一個穿著黃色上衣、特別顯眼的小男孩,他一直被旁邊的大人交口稱讚,因為這個工作坊對小孩子來說挺枯燥的,他就一直默默陪在媽媽旁邊,只因為媽媽對心理學很感興趣。
但媽媽也有著養育上的苦惱,“通常在我無能為力的情況下,我會忍不住動手打孩子。
孩子爸爸工作很忙,大部分時間都是我自己帶娃。兒子最大的問題就是愛撒謊,比如考試卷子拿回家,考得差的就藏起來,考得好才給我看;還有在廁所偷偷玩電子產品,我一過去他就藏起來……
我怕他撒謊這件事,會形成一個慣性,以後到了社會上也是這樣的。”
林紅老師很肯定地告訴她——
小孩子沒有不得不揍這個事。
孩子為什麼會撒謊呢?可能是孩子只報喜不報憂,只想展現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我們要把道德標籤撕下來,去看到孩子背後的壓力。
大人也在每天撒謊,用良好的動機去美化自己,給自己開脫,成年人就特別的雙標,到了孩子這裡變成了撒謊。
小朋友現在的成長環境和我們那一代很不一樣,我們從父母輩身上學來的那一套,放在現在的娃身上就行不通了。
他們很多時候並不會把內心全部的想法表達給爸媽聽,因為自己已經很苦惱了,每天被學習和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說出來非但得不到理解,還會再被大人“毒打”教訓一頓。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學會了給自己穿上一個盔甲,會“撒點小謊”,還會“假裝聽不見”,但,請一定一定不要把孩子的盔甲卸掉,卸掉之後他會很痛很痛的,各種軀體化症狀都出來了,頭痛肚子痛,我們的身體是很智慧的,會觸發這些反應來保護自己。
如果這時候你還不允許他逃離,要讓他站著挨訓,用道德來審判他,那是不是很殘忍呢?
03
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前,先照顧好自己
在這個心理工作坊裡,媽媽們提到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沒有能量了,那該怎麼辦呢?”
每一位媽媽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
比如有一位媽媽說,我會帶孩子到處去玩,到處去旅遊;
另一位媽媽說,我會先把自己調動起來,即便我自己也很低氣壓,但我會聲音很高亢,情緒很飽滿地回應孩子;
還有一位媽媽說,我就儘量滿足孩子的願望,她突然想養寵物了,我就給她買,覺得一隻不夠就買兩隻、三隻,我家都快變成動物園了……
對,積極地回應孩子的需求,看到ta有什麼興趣點就緊緊抓住,帶他們去玩去散心。這些方案都看似很合理,但唯獨忽視了一點——
在疲憊地應對孩子應對生活的時候,我們把自己給忘了,自己真的開心嗎,自己真的幸福嗎,自己真的還能堅持下去嗎?
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孩子需要什麼,孩子在想什麼,孩子啥時候能開心一點……但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能知道怎麼去愛孩子;面對低能量的孩子,唯一的解法就是先讓自己有能量。
最後,我想分享一個在李誕直播間看到一封粉絲來信——一位特別的開明的媽媽,帶著“喪喪”的兒子一點點找回幸福感的故事:
我兒子目前上三年級,去年某個晚上,孩子冷不丁對我說了句:媽媽,我覺得活著好沒勁。
我內心卻很惶恐,雖然我也覺得生活本來就無趣,但小孩子覺得無趣,我會反思:
第一:雖然我不會特別嚴厲地對他,但是整個環境氛圍還是有點緊張的。
我在這種環境下,每天輔導作業也很累,他每做一道題我就會焦慮的讓他舉一反三。
第二:雖然也會帶他玩,但是同齡的小夥伴真的很少,他更需要跟同齡小孩玩。
分析之後,我就開始改變。
只要有時間,我就帶他上山下海,也允許他約小朋友一起聯機打遊戲,他玩瘋了,我也玩的很開心。我和孩子每天都在商量,下次去哪兒玩?
當然不出所料,到期末時,孩子成績退步不少。但我很平靜,退步就退步吧,只要長大餓不死就行,家裡蹲她也養得起。最重要的是,孩子有一天寫著作業,突然抬頭說:媽媽,我覺得活著好幸福。
最近他和我聊天,說他想要很多很多錢,我反問他要很多錢幹什麼?他思考了一會兒說——想買很多很多零食,招待很多很多小夥伴,有更多錢的話,就買個大房子,給我家的貓準備自己的小屋子。
我想人終極目標,也就是這些口腹之慾,人與人的交往,安全的住所和情感價值。
這封信李誕讀完之後說,“我覺得我覺得特別好,哪兒都特別好。”可能好在一種積極情緒地傳遞,好在這位媽媽全然的放鬆和快樂,好在她接地氣的具體的小幸福。
而在紀錄片裡,也有媽媽問林紅老師,什麼是最好的帶娃方式呢?在寵娃和嚴厲之間,有沒有一個最佳的平衡點?
林紅老師說,這個問題肯定是沒有答案的,這個孩子在成長,萬事萬物在變化,不可能會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座標軸。
但我想,無論何時,都首先要讓自己的內心先平靜下來,是無條件接納和包容後的平靜,是遇事不慌張總有底氣能應對的平靜,是能在養娃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愛與被愛的平靜。
生活每天有數不清的麻煩事兒,但也一定會有能抓住的一道道光。

相關文章